老和尚贊許的看了秦漠一眼,而後才微微點頭說道︰“不錯,世人關于龍的說法眾說紛紜。不管是佛家道家還是儒家,也是各家有各家的記載。老衲就給你們說說龍與佛家的關系吧。”
秦漠等人聞言集體露出洗耳恭听的樣子。
老和尚的神色宛如一位傳道受業解惑的世外高僧,他的聲音並不高,卻給人一種恢弘的感覺,只听他緩緩的說道︰“華夏的龍信仰源遠流長,在佛教沒有傳入華夏之前,華夏人對龍的信仰僅限于一個模糊的概念,或者是龍所代表的吉祥寓意,進而被尊稱為龍神。
後來到了隋唐時期,佛教文化東渡傳入華夏,佛教的龍王也隨之深入人心。佛經《妙不蓮花經》中記載︰龍王有八,一為難陀龍王,二為跋難陀龍王,三為娑伽羅龍王,四為和修吉龍王,五為德義迦龍王,六為阿那婆達多龍王,七為摩那斯龍王,八為伏缽羅龍王。
這些名目繁多的龍王在佛教中也被統一的記載為龍眾,列為佛教天龍八部眾之一。古印度人對龍非常尊敬,認為水中生物以龍的力氣最大,以為下雨是龍從天海中取水而灑下人間。他們認為龍王多居住在水下龍宮,這便有了龍宮的傳說。
後來佛教在華夏盛行,佛教中的龍眾、龍王、龍宮與道教和儒教中的龍神相互融合,被編造出了各種神龍傳說。以至于到了現在,已經無人能夠確切的給龍下一個精準的定義了。甚至各家混為一談,追溯到源頭都難以理清。”
听了這番說法之後,秦漠等人兀自消化了一會。似乎是听明白了,又似乎是听的更糊涂了。大概是沒有想到這龍還有道教佛教和儒教之分,明明原本各家有各家的龍信仰,偏偏最後混為一談,以至于給後世人造成了‘剪不斷理還亂’的困擾。
“哎呀,我都听糊涂了。不管了不管了,管它什麼是龍。老爺爺,你能不能直白點告訴我們,龍到底存不存啊。我說的龍不是龍神也不是龍王,就是單純的指龍本身。”唐不悔甩了甩腦袋,然後才頭腦清晰的直接問重點。
秦漠也早就想問了,他不關心龍信仰的問題,只想知道龍這種神獸級別的生物,到底存不存在。
“女施主,你信佛,那麼你覺得佛本身存在嗎?”老和尚還是答非所問。
秦漠無欲望蒼天,果然跟和尚說話就是費勁。存在就倆字,不存在就仨字,哪兒來這麼多問題啊。
莫扶搖倒是不著急,在老和尚問了她這個問題後,還認真的思考了一番,好一會才言辭謹慎的回答道︰“這個問題曾經也困擾過我,我悟了很久才有了一點心得。佛在古印度的梵語中意思是智和覺。智是體,覺是用。
智有三種,第一是一切智,第二是道種智,第三是一切種智,這些是佛的體,可以理解佛就是智的意思。
智起了作用後就是覺悟,覺也有三種。一是自覺,自己覺悟。二是覺他,自己覺悟之後幫助別人覺悟。主動幫助別人覺悟,這是大乘佛。別人來請教你,你教導他,幫他覺悟,這是小乘佛。
第三種覺叫作覺行圓滿,這個很難。當你自覺之後,你才能覺他,自己不覺而不能覺他。當你自覺圓滿之後,再去覺他,當覺他圓滿之後,就是覺醒圓滿,覺行圓滿既是佛。”
說到這里莫扶搖就停了下來,她知道老和尚肯定明白她的意思。但她說完之後又發現秦漠等人集體用一臉懵逼的眼神看著她,顯然是沒有听懂的意思。遂頓了一下又接著說道︰“簡而言之,佛是一種可以渡人渡己的智慧,佛法是智慧傳播的途徑。像釋迦牟尼等佛本身,其實是一種偶像信仰的存在。世間本無佛,是有人修行圓滿之後,登入了西方極樂世界,才被世人尊稱為佛,譬如釋迦牟尼等佛。”
“這樣解釋明白了嗎?”簡而言之後,莫扶搖喝了口水,看了看秦漠幾人。
“不明白。”唐不悔覺悟太低,果斷搖頭,越听越糊涂。
莫扶搖被她打敗︰“你的智商也是無藥可救了。”
u最3b新#章節上;
唐不悔委屈︰“明明是你說的太復雜了,你說的每個字我都能明白,但合在一起我就不明白了。到底是有佛還是沒佛啊?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