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新明

第一百九十五章 鄧子龍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摩碣 本章︰第一百九十五章 鄧子龍

    張居正听了,正色道︰“臣料緬甸之事,五年之內朝廷也只有投入的份兒,大兵久在客地,這消耗不小但——值!。若定為國策,準勛貴、民間圈地造船,五年之期足以造船千百!按寶船之規制,臣訪得一船耗料加工費不過七千兩銀,而千船六百萬兩足矣。若造出千艘寶船,安南故土也可輕取——五年後不必下西洋而能運出糧米,反哺中國!”

    休假四個月的張居正回京之後,簡直像變了個人,讓朱翊鈞又驚又喜。雖然他所說的寶船千艘不足為法,但中國人也沒有制造軟帆戰艦的經驗,張居正想象不出來也不足為奇。

    盡管受到見識的局限,張居正的變化也是脫胎換骨的,朱翊鈞很想知道到底是什麼事兒啟發了他,讓他和自己進入了高度合拍的狀態。

    其實,朱翊鈞有此想法,是對自己辦報啟發民智的威力有所低估。萬歷三年開始興辦的三份日報,在開啟民智方面是核武器級別的。

    朱翊鈞日常的所思所想,經常有選擇的說出來讓身邊秘書郎整理成大綱、觀點,發給三家報社。報社總編根據自己的理解,收集相關材料,形成文章在報紙上鼓吹——一個現代人的思想,由三個放大器播布民間,其與穿越成平民者,從自己身邊人慢慢改起,效率何止增加千百倍,更別說還有皇帝身份、言行潛移默化的加成!

    由于主編的視野限制和受眾的接受程度,北京報紙在宣貫新思想的時候不免束手束腳,雖然對張居正等人有潛移默化之功,但未達到質變。且張居正忙到恨不能一分鐘分成兩份使用,報紙更是偶爾看看,很少入腦入心,此前並未全面厘清皇帝與眾不同的世界觀和治國理政的思路。

    此次江陵逗留的四個月,張居正日日都能細讀《南京日報》,那石破天驚的寫法和離經叛道之言,給張居正來了多次思想洗禮。

    逐步被馮邦寧解放的李贄,和對其言听計從的王世貞,已經把江南人心攪動的渾濁不堪,唯有大智慧者能從泥沙俱下的思潮中,理出皇帝的治國方略——而張居正,恰恰就是那種具有大智慧的人。恰因為皇帝給假在家,他有一段長時間用來沉思,考慮變法中的大明向何處去等等戰略性的問題。

    因此,給工作繁忙的人經常放放假,充充電,會對事業大有裨益,此乃真“福報”也——當為後世黑心老板們視為圭臬。

    關于三寶太監的海圖和寶船設計圖,後世坊間相傳,均被故兵部尚書劉大夏燒毀了——劉大夏也回不了嘴,只能背上這千古奇冤。[注1]

    朱翊鈞不但要復永樂時萬邦來朝的盛況,而且要更進一步,帶領中華民族參與並主導瓜分殖民地的大潮,對海圖和寶船設計圖紙高度重視。萬歷二年時,就派人在故紙堆里翻出了包括寶船在內的各類設計圖,交付中官抄錄並帶到了各大官辦造船廠。

    這兩年,朱翊鈞對典籍檔案的保護也提升了數個數量級。後世任何一個地級的國稅部門,對電子檔案和文書檔案的保管、整理都是重要業務。可以這樣說,財大氣粗的稅務局,自家檔案室沒有達到省一或省二標準,那稅務局長出門都不好意思跟同行打招呼。因此,朱翊鈞對檔案管理的高度重視超過了歷任皇帝。

    在原時空,待清政府修明史的時候,明朝廷的正規檔案和典籍只剩下了四千余冊,數以百萬計的檔案毀于管理不善和戰危兵火。《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一萬一千九十五冊的《永樂大典》到後世僅剩下四百余冊,且散落在世界各地,誠為文明瑰寶之浩劫。

    如同張居正要絕東吁文法、典籍的想法一樣,滿清對明代文獻之系統性的滅絕,也屬于統治階級的內生反應。朱翊鈞對殖民地的文法典籍也要絕之而後快,對本民族的《永樂大典》則重視到了天際。

    《永樂大典》在永樂年間纂修完成後,只抄錄了一部,叫做“永樂正本”,被成祖帶到了北京。原稿存于南京文淵閣,正統十四年被大火焚毀。

    嘉靖四十一年,世宗任命高拱、瞿景淳、張居正等人負責重錄《永樂大典》的工作,隆慶初年告成,原本歸還南京。其正本貯文淵閣,副本別貯皇史盙。

    到了朱翊鈞主政,一直以來因“工費浩繁”而沒有刊印的《永樂大典》,被朱翊鈞責令經廠開版刊印——到萬歷五年,雕版加上活字技術成熟後,工作進度大大加快,制版已經接近完工。

    ......

    紫禁城內的君臣兩人在謀劃東吁王朝的下一步行動,在蠻莫的征緬軍卻閑下來了。

    一戰殲滅東吁主力後,劉顯曾與鄧子龍就大軍行止發生了爭執。劉顯認為,皇帝的目的是楊威于西南諸邦,原話是讓“各宣慰司使跪著將金字紅牌掛上”——因此戰爭目的已經初步達到,下一步應該回師,打垮正在孟養的明達錫主力,然後立銅柱以記功,毀壞東吁寶井等生產設施,搞完三光後,帶著金銀財寶回京繳旨即可。

    鄧子龍和劉顯不一樣,乃武舉出身,善書法、好吟詠,著有《風水說》、《陣法直指》和《橫戈集》等,文武雙全。他勸劉顯道︰“大帥,昔時大軍前出,萬沒想到能這麼快遇到東吁主力,且一戰陣斬莽應龍,如此以來,我們銅柱記功的功業就小了——何如打下勃固,滅了這國?封侯也在翻掌之間!”

    劉顯是江西人,本姓龔。在社會上混了好多年,練就高武力值和一門厚臉皮神功,膽大手狠心黑。曾經跑到四川當了一陣私塾老師,專門教學童如何混黑社會。因為偶然的機會,冒充四川軍戶劉顯的名字從軍,因為作戰勇猛還敢送禮,竟然干到了總兵。

    如此以來,和他關系好的軍界圈子如何稱呼他就比較難,大伙知道他姓龔,叫他劉帥的感覺就非常怪,有點見外還有點侮辱人的意思。但稱呼他為龔帥則更打臉了,劉顯頂著劉顯的名字活了大半輩子,所有官面上的檔案記錄都是劉顯,你叫他龔軍門是要哪樣,嘲諷我龔•劉顯•惟明大帥當年是逗比嗎?

    劉顯也很無奈,還不敢請示朝廷過了明路。因此和他相熟的都稱呼他的字“惟明”,下屬稱呼他軍門或大帥,就算不太莊重也沒辦法。

    此際听鄧子龍說有封侯之望,他更加郁悶了。心說我他麼一個姓龔的,給劉顯家光宗耀祖算哪門子事兒,還不如玩三光搶財寶花差來的實惠——這一路上隨軍錦衣衛如影隨形,可把劉顯憋慘了。

    因鄧子龍字武橋,號大千,劉顯就說道︰“大千,皇上讓我等做的幾件事,可沒有滅國一說。如此大國,焉能一戰而滅?新軍萬人,滅國之後千萬之眾如何統領?各大小城池還要分兵把守,如同撒胡椒面一般,恐後續乏力也。再說,擅變廟算而爭功,也犯忌諱。”

    鄧子龍听了,捻了捻頜下短胡子,笑道︰“大帥不必擔憂此節,打勃固也不在今年。”見劉顯滿臉疑惑,鄧子龍解釋自己的戰略道︰

    “吾听俘虜的東吁大臣講,莽應龍臨終高呼岳鳳,傳位于莽應里。莽應龍把本錢折個干淨,莽應里倉促之間,能聚起幾多兵馬?明達錫手握大軍五萬,甘心把國主之位想讓給他的哥哥?只要稍加挑撥,東吁必將戰火紛起。”

    劉顯一听,眼珠子差點凸出來。心說小白臉子,壞心眼子,古人誠不我欺!听鄧子龍繼續道︰“如今東吁能戰之兵,還有木邦一部,听俘虜講,因罕拔答應給莽應龍斷後,莽應龍才放心南歸。而我們追擊他時,可沒見到木邦兵馬——足見罕拔為人如何。”

    “如今看來,罕拔都沒用和我們接頭,輕松就把莽應龍給賣了!這也是個不安分的主兒。我們先不忙挨個打他們,免得四面受敵,且先讓他們三國演義甚或草頭王混戰,打出狗腦子。”

    鄧子龍指著大案上的地圖道︰“西南形勝,無過于蠻莫者,此四通八達之地,咽喉鎖鑰之處,只要我們屯兵此處,先讓他們打個兩年。待東吁民不聊生的時候,我們堂而皇之吊民伐罪,解民倒懸,如同摘下一個熟透的果子一般,滅此大國有何難處?而且——面子、里子都有了!”

    劉顯一拍大案,大吼一聲道︰“妙啊!你我立即聯名上本,讓朝廷同意此議。事若成,三五年後,我朝西南無夷患也!”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萬歷新明》,方便以後閱讀萬歷新明第一百九十五章 鄧子龍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萬歷新明第一百九十五章 鄧子龍並對萬歷新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