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侯

第1351章 南征序幕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大司空 本章︰第1351章 南征序幕

    <td><tab" align="left"><tr><td>

    <td><tab" align="left"><tr><td>

    雜科的風波還沒過去,進士科的閱卷工作已經告一段落,主考官孫從文領著十幾位同考官,一齊來垂拱殿拜見李中易。

    “諸位卿家,都辛苦了。”李中易擺了擺手,吩咐宮女搬來錦凳,命考官們都坐下了。

    按照往常的慣例,李中易拿起了孫從文等人列為一甲的一張試卷。試卷已經拆了彌封,李中易看清楚名字後,不由微微一笑,敢情考官們將張去華列為一甲第一名會元。

    對于進士科的名次問題,李中易並不太在意,按照考官們初步擬定的名次,依次看了試卷。

    最後,李中易笑著說︰“就依諸卿定的名次,發榜吧!”如果他動了進士科的手腳,只怕是文臣集團就敢把天給捅破。

    隨著李中易一聲令下,進士科的上榜名單,經過重新謄抄之後,張貼于午門外的皇榜之上。

    內閣的幾位相公,原本心里都很忐忑,畢竟,李中易動了雜科的手腳,難保不會動進士科的手腳。

    然而,讓相公們大出意外的是,李中易居然全盤接受了考官們的意見,這實在是有些匪夷所思。

    意料之外的驚喜,頓時讓文臣集團有了一種撥雲見日之感,大家普遍認為,這是李中易的巨大讓步。

    按照慣例,新科的貢士,都要參加十日後舉行的殿試,殿試的地點就在垂拱門內的垂拱閣。

    垂拱閣的面積,足有幾千平米之大,可以容納上千名貢士同時在這里考試。

    殿試不設主考官,由內閣的諸位相公集體閱卷,並集體拿出高中進士的名單。

    殿試開始的這一天,李中易高居于御座之上,接受了內閣群相以及新科貢士們的集體朝朝拜。

    至于殿試的題目,則是李中易信手寫下的時務策,即︰周唐外重內輕,秦魏外輕內重各有得論?

    題目的意思是說,周朝和唐朝屬于強枝弱干的國防體系,秦國和魏國則是強干弱枝的國防體系,請問各自的得失?

    說白了,對于完全沒有時務經驗的貢士們而言,所謂的答題,都屬于典型的紙上談兵。

    按照慣例,開始考試之後,李中易就可以閃人了。可是,他不僅沒閃人,反而安穩的坐在龍椅上,默默的翻閱著內書房記室們呈上來的節略。

    李中易沒走,內閣的相公們自然也得陪著,陪考的六部九卿們,更不敢擅自離開。

    殿試安排這麼多人在現場,其實是文臣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擔心李中易在進士上榜名單上,又鬧出妖蛾子來。

    實際上,李中易對于誰當狀元,誰落榜,並沒有絲毫的興趣。

    李中易要搞的是工業興國和科教興國,只鑽研四書五經的進士們,很難適應新形勢下的人才定義。

    時近中午之時,李中易方才起身,帶著批閱完畢的節略,離開了垂拱閣。

    臨走之前,李中易笑眯眯的對內閣的相公們說︰“朝廷掄才大典,絕非兒戲,具體的名次,就拜托諸位相公了。”

    李中易此話一出口,立時震驚四座,這等于是把進士科的取士大權,徹底的交給了內閣。

    李瓊看了眼很有些興奮的孔昆,他不由暗暗搖頭不已,甲之砒霜乙之蜜糖,李中易不重視進士科的考試,才可能把取士的大權釋放出來,何喜之有?

    按照慣例,一百名新貢士之中,應該黜落五十名之多,可是,由于雜科鬧了那麼大的風波,孔昆極力主張全部取中。

    劉金山也認為,不可過于偏向雜科,區區一百名進士爾,不如都取了。

    李瓊和折從阮雖然是首相和次相,在進士科考中,反而居于次要的角色。

    既然孔昆和劉金山達成了一致性的意見,李瓊和折從阮又沒有反對之意,李中易索性大筆一揮,將參加了殿試的貢士,全部取中為進士。

    消息傳出之後,朝中的文臣們,個個彈冠相慶,將此事視為儒門弟子的一大勝利。

    然而,瓊林宴之後,新科進士們,一個不落的都被分進了翰林學士院。

    【零點看書】

    與此相反,那些雜科及第的人,雖然品級俱為從九品下,可是,他們這幾百人都以觀政的名義,分配到了三省六部的各個要害實權崗位之上,每半年輪崗位一次。

    在某個衙門里邊,尚書或是侍郎,都要靠下級出報告,才能作出決策。真正掌握著各衙門實際庶政處理大權的官員,也就是判官、博士、教授、主簿、管勾這些人。

    別看這些人品級不高,卻個個精通庶政,衙門里真正辦差的,就是他們了。

    李中易把雜科及第的三百多人,全面撒網式的分配至各個衙門的最底層,一旦這些人全面掌握了各衙門的庶政之後,浮在上面的尚書、侍郎、郎中或是員外郎等人,輕而易舉的便可換掉。

    三百多人的官員隊伍,密布于各個衙門的最底層之後,直接帶來的好處,便是各個衙門處理公務的速度,比此前快了五倍都不止。

    原因其實很簡單,李中易把雜科及第的這些人分配進各個衙門之後,又授予了他們專折奏事之權。

    也就是說,這些到各個衙門觀政的預備官員們,都有單獨給李中易上奏章。

    也正因為觀政的預備官員們,有了專折奏事之權,各個衙門之中,一對一被盯死的低級官員們,他們的日子就很難過了。

    其實這個套路,李中易是從雍正皇帝那里順來的。雍正帝的諸多成就之中,除了秘密建儲的制度、攤丁入畝的政策之外,最令李中易欣賞的其實是委派候補官員,緊盯著現任官員。

    一言以蔽之,候補的官員,想要轉正,就必須抓住現任官員的把柄,將其參倒之後,才能順利上位。

    這年月的官場上,只有和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重大事情,官員們才有可能往死里得罪同僚。

    更巧妙的是,李中易暫時沒動進士們的奶酪,把他們都送進了翰林學士院里。

    嘿嘿,不是有個不成文的顯規則,不入翰林,不得為相麼?

    實際上,規矩都是人定的!

    往往是,定規則的人,自己首先破壞規則,這就是特權了!

    忙完了科舉之事後,李中易的工作重心,便集中到了即將開始的統一戰爭上面。

    按照總參議司的建議,朝廷禁軍完全可以兵分兩路,一路走陸路直逼洪州,一路則海路,先滅了吳越錢家,再合圍消滅南唐的李家。

    進攻南唐的錢糧,李中易早就準備好了,為今之計,最大的問題,反而是命誰為帥的問題。

    按照常理,劉賀揚是征南將軍、淮揚兵馬大總管,南征的主帥,應該選他出任。

    不過,有人卻主張,南征非小事,如果任命楊烈為南征的主帥,一舉拿下南唐的把握,肯定更大一些。

    就在籌劃南征之際,劉賀揚突然病了,李中易從奏章上的病情描述,第一時間就意識到,劉賀揚很可能患的是瘧疾。

    在過了潛伏期之後,首先就會畏寒,然而渾身發高熱,接著大出汗。從劉賀揚的病情來看,恰好的符合了這三大要素。

    在現代醫學上,一般采取查血象,查瘧原蟲以及血清學檢查,來確定瘧疾的病因。

    如今的條件之下,李中易自然不可能采取抽血檢查的方式,而只能采取中醫的治療方案。

    古人稱呼瘧疾的叫法有很多,最初記載見于《黃帝內經•素問》。當然還有其他俗名,比如寒熱病、發冷病、脾寒病、打脾寒,發瘧子、半日子、發半日、打擺子、做老爺、賣柴病、子母瘧、子午瘧等等。此外,廣西管它叫羊毛痧,雲南、貴州叫瘴氣,此外又有蝦蟆瘴、泥鰍瘴、蝴蝶瘴等名稱。

    明代張景岳的《景岳全書》明確了瘧疾是感受瘧邪所致。因此,除了鬼神致病外,中醫普遍認為瘧疾是因外受瘧邪、瘴毒而起。

    東晉的煉丹達人葛洪曾經寫過一本實用的古代“急救手冊”,名叫《肘後方》(又稱《肘後救卒方》、《肘後備急方》),所謂“肘後”,意思是它篇幅不多,可以讓人懸于肘後,方便攜帶。這本書主要記載了一些古代常見病的簡便療法和急救療法,其中就包括瘧疾。

    《肘後方》中收錄了“青蒿方”以治虐,用法極為簡單︰“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然而,此青蒿非彼青蒿也!

    1693年5月康熙帝患瘧疾,久治不愈,最後還是靠傳教士獻上的金雞納藥才治好。

    屠教授發明的青蒿素是現代西藥學的產物,它只不過是藥學家們使用現代化學方法在中藥青蒿中提取出的高效抗瘧原蟲成分罷了,本質上與中藥無關。

    對于瘧疾,李中易其實也沒有特別好的辦法,他只能命人采摘大量的青蒿,送到劉賀揚處,絞蒿取汁!

    既然劉賀揚的運氣不好,得了瘧疾,南征的主帥人選,也就塵埃落定,非楊烈莫屬了!

    考慮到海陸並進的現實,由楊烈指揮馬步軍十萬兵馬,直逼洪州,把林仁肇的注意力吸引過去。

    水師則載著八萬兵馬,從汴河出發,出黃河入海,再沿著海岸線一路南下,先取了吳越!

    ps︰現在是256票,超過了276票,至少加一更!(www.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逍遙侯》,方便以後閱讀逍遙侯第1351章 南征序幕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逍遙侯第1351章 南征序幕並對逍遙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