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

第六十一節 微服(2)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要離刺荊軻 本章︰第六十一節 微服(2)

    “老丈好福氣”劉德听了也贊道。

    “不知老丈有田多少”劉德也坐到河邊的一塊青石上,問了起來。

    “老漢家中有田三頃,可惜只有一頃半是上田,余者都是中田和下田”老農答道。

    劉德點點頭,看了這個老農的家庭應該是屬于此時典型的自耕農階級。

    所謂上田、中田、下田,劉德還是知道的。

    上田土地肥沃,不需要休耕,可連年耕作,因此是農民最喜歡的土地,可惜,這種肥沃的土地並不多,而且因為農業技術的局限,許多上田在連年耕作之後,土地肥力漸漸枯竭,淪為中田甚至下田。

    至于中田,耕作兩年,就必須休耕一年,否則,土地中的地力不夠,種下去的作物根本長不好。

    下田,耕一年休一年。

    不過,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也不知是誰先發現了,在休耕的土地上種植大豆不止不會浪費地力,還能有效的給土地增肥,因此,一般休耕的土地,都會種上大豆。

    只是,漢人最重粟米,當此之時,連小麥都是土地里的異端,並不是主食,就更別說大豆了。

    一般而言,像小麥跟大豆這種農副產品,是不值什麼錢的。

    小麥嘛,最低層的貧窮人家可能會在災年將之作為食物,但大豆在此時除非實在是年景不好,否則一般是作為牲畜飼料的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劉德也知道。

    原因很簡單這是烹飪技術與美食文化的落後所導致的。

    在此時,廚師們的烹飪技術相對很原始,基本除了烹、蒸、煮之外,沒有別的花樣。

    而且,像什麼磨坊什麼的,此時也沒被發明。

    所以像什麼包子、饅頭、面條、米粉、豆腐、豆腐腦,在此時統統都不存在

    不管小麥大豆,想要食用,都只能靠煮。

    而小麥大豆煮熟之後食用的口感有多差,吃過的人都知道

    特別是大豆,食用之後會導致肚子脹氣

    所以,劉德那位堂叔劉安發明的豆腐,真真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發明

    “老丈,田地收成怎麼樣啊”劉德又問道︰“家中可有什麼困難”

    “托聖天子的福,去歲老漢家里的收成還不錯,一畝地收了四石多粟米呢”老農說起去年的收成,嘴巴都樂都合不攏嘴了,只是,隨後就有些苦惱的道︰“可是去年粟米一石只能賣40錢”

    劉德听也是漠然。

    漢室的農業技術與土地畝產相較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有了一很大的進步。

    戰國初年,李悝在魏國變法時曾說︰今一夫狹五口而治百田,歲收畝一石半

    到了漢室之時,農田的畝產就普遍提高到了三石,像先帝之時,晁錯就曾在那篇著名貴粟疏中道︰今夫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兩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地歲收三百石。

    漢室農業畝產比之戰國時期足足翻了一倍之多

    只不過,農業技術雖然進步了,但是,農民遇到的問題還是李悝當年遇到的問題。

    谷賤傷農,谷貴害農。

    豐收了,但糧食價格卻下跌了,因此,農民到手的錢還不如尋常年景。

    遇到災害了,收成不好,糧價高漲,農民買不起糧食和種子,只能賣田賣地賣兒賣女最終破產。

    在整個中國漫長的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之中,不知多少英雄豪杰能人異士,在這個難題上想破了腦袋,費勁了心思,但都只能治標不治本。

    劉德當然不可能超過那些一個個閃耀于歷史長河中的偉大名字。

    不過,劉德是站在這些巨人的肩膀之上的。

    因此,他看的更遠。

    在充分吸收了歷代政治家的思想後,在經過前世十幾年的錘煉,劉德此時隱約已經找到了一條能最大限度的緩解此問題的辦法。

    于是他安慰道︰“老人家也不用難過,聖天子時刻都關注著天下蒼生的疾苦,已經在著手準備處理谷賤傷農的事情,將來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真的”老農眼楮都瞪出來了,但漢家天子的信譽還是杠杠的,因此他立即就歡喜的道︰“真是這樣的話,老漢就放心了,聖天子果然還是向著我們的啊”

    劉德听了卻是有些感傷。

    生活在腳下這片土地上的農民,永遠都是支撐著這個國家與民族的脊梁。

    但從古至今,真正將農民的疾苦與百姓的生活放在心里的統治者卻是很少很少的。

    就像後世,天天喊著為人民服務,究竟幾人真的將人民放在心里

    就像如今,便宜老爹的心思恐怕更多的是在關東諸侯而不是百姓身上,就是劉德自己,做這個事情,大半也是為了給自己刷聲望,並未真的將百姓疾苦視為自己疾苦

    但是底層的老百姓,卻一直都將高層的統治者視為自己的救世主,直到統治者的信譽耗盡,人民再也無法忍受被乒被欺騙。

    “將這個事情好好辦好吧”劉德想著,態度也發生了變化。

    “還未請教老丈貴姓”劉德拱手問道。

    “賤名不足入尊耳”老農灑脫的笑道︰“只不過貴人想知道,那老漢也不敢隱瞞,賤姓何,世代都居住在這關中”

    告別了何姓老農,劉德在張湯的陪伴下,又走訪了幾戶農家。

    看到的情況,有好有壞。

    但家境最好的農戶家庭,也不過是家里有耕牛,加之勞動力多,因此多了些存糧。

    而家境差的人家,則是慘到了極點。

    譬如說一戶農家,丈夫服徭役之時,受了重傷,回來後勉強養好身子,卻落下了殘疾,從此家中的一切重擔都落在妻子身上,也虧得那戶人家的妻子頗為勤勉,含辛茹苦的將三子兩女拉扯大了,但,家里卻是家徒四壁,還欠下了一千多錢的債務,一般來說,農民一旦欠債是很難還清的,遲早要淪為他人的佃農或者奴僕。

    劉德實在看不過眼,兼之從後世帶來的習慣,因此,他命人取來了一千多枚銅錢,交給那農婦,讓其還清債務。

    那戶人家自然是感恩戴德,一個勁的磕頭,甚至那農婦還有意將其幼女送給劉德,只是被劉德拒絕了。

    出了那戶人家,劉德的心情頗為沉重。

    要知道這里是關中,天子腳下,歷代漢家天子都很勤勉的收買著人心,輕徭薄賦,不斷減輕農民負擔。

    但農民就是如此的脆弱,一個意外就可導致一個幸福的家庭毀滅。

    正如這戶人家,本來一切都還好,可是一朝家里的頂梁柱倒下,全家立刻就是滅頂之災,錯非那人的妻子撐了起來,否則,早就是賣兒賣女的節奏。

    “張湯”劉德扭頭問道︰“你說,我幫了他們,他們的情況會好起來麼”

    “殿下仁德,此家的情況定然會大大好轉,不出數年,定是一個小康之家”張湯低著頭道。

    “呵呵”劉德知道張湯誤會了,這張湯以後肯定會對這戶人家給予特殊照顧,免賦免役什麼的。

    對此,劉德懶得去管。

    只是,有個問題縈繞在他心里。

    “我能幫的一家,幫的了十家,卻幫不了這天下啊”

    呼呼,感謝大家,已上歷史分類推薦榜00

    另外,告知大家一個好消息,目測下周有強力推薦00

    嗯,誰又催更了,我上癮了

    看我要做皇帝最新章節到長風文學.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我要做皇帝》,方便以後閱讀我要做皇帝第六十一節 微服(2)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我要做皇帝第六十一節 微服(2)並對我要做皇帝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