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割韭菜

第107章一連串的政治問題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唐曉非 本章︰第107章一連串的政治問題

    崇禎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楊鶴兵敗,這件事背後透露出兩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一、地方官吏的。

    為什麼這麼說?

    楊鶴兵敗是因為神一魁這些人再次叛亂,就在六月下旬的時候,神一魁振臂高呼,十幾萬民眾響應,一路從陝西,直接殺到了河南。

    二、軍政的松弛。

    為什麼這麼說?

    楊鶴被神一魁攻擊,後方被王嘉胤突襲,所以兵敗。

    而這個過程,洪承疇是可以施以援手的。

    但是他沒有。

    這是明末非常常見的一個現象,軍隊各自為政,相互有隔閡和矛盾。

    早在當年的遼東渾河之戰前後,戚家軍、白桿軍和遼東軍就有劇烈的矛盾,這才給了努爾哈赤各個擊破的機會。

    以至于血染渾河,白桿軍全軍覆沒。

    後戚家軍也全軍覆沒,遼東軍全軍覆沒!

    精銳損失殆盡。

    是真的不能打麼?

    是軍隊之間矛盾重重,離心離德。

    洪承疇那個人是個能力非常強的人,但他是個功利主義者,就是典型的給錢辦事的人。

    當然,皇帝給的錢肯定是符合他心里標準的,只是他非常懂得保存自己的實力,因為只有這樣,才有要更多資源的底氣。

    崇禎當然不喜歡這種人,但是他卻能接受這種做事方式。

    不要對人性抱有太大的期望。

    認為所有人都該忠于自己,那是一種極度幼稚的想法。

    人都是人,是人就有私心,道德可以一定程度上約束人的行為,但起不到決定作用,用道德標準去衡量人才,是一種非常不靠譜的玩法。

    所以,崇禎並沒有生洪承疇的氣。

    不僅僅是因為沒有生氣的必要,更是因為洪承疇現在在前線,更不能對他有太多影響,否則是在坑自己人。

    他只是給洪承疇寫了一封信,信的意思就是,希望他立刻行動起來,在9月之前,將叛亂剿滅。

    但是,楊鶴兵敗這件事,卻產生了極大的政治影響。

    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朝堂上無數人現在在彈劾楊鶴。

    有人直接指出楊鶴的安撫策略是不可行的,是錯誤的方法。

    還有人說楊鶴就是能力不行,無法勝任三邊總督的職位。

    當然,更多的人上言,要消滅叛亂,就必須直接動用更多的武力。

    第二、朝廷現在不應該再拿糧食去和暴民談判,這樣只會助長他們的實力。

    這樣就直接否定了皇帝之前同意的以安撫為主的策略。

    不僅如此,有些官員還趁機搞事情,將這一次叛亂空前放大,在朝堂上惡意制造恐慌。

    就說兵部侍郎魏中雲就直言不諱道若是今年無法平定暴亂,朝廷的支出將會成倍增加,一旦遼東兵事吃緊,朝廷首尾兩端,應接不暇,必成大貨。

    一時間,朝堂上下風風雨雨全來了。

    兵部尚書王洽建議立刻調用關寧軍入關平叛。

    這個提議,一時間引起了不少人的贊同。

    在七月十日的這一天,崇禎的桌上就擺放了50封奏疏,建議皇帝從遼東抽調兵力回來。

    當然,還有30封是關于遼東戰局爭議的。

    這個爭議一下子就把之前的問題全部又暴露出來了。

    之前什麼問題?

    遼東是要,還是舍的問題。

    從11年前的薩爾滸之戰打敗後,大明在遼東基本沒有贏過。

    朝堂上下,黨爭不斷,真正辦事的,都被搞了,所謂的投機分子,也絕不會投機到邊關去,尤其是遼東,因為那就是個深坑,這一點誰都知道。

    畢竟那里換督師和經略,如同走馬觀花。

    也就是袁崇煥在天啟六年和天啟七年,獲得了兩次守城戰的勝利,雖說擊斃的建奴不多,也算是戰略性的勝利。

    而天啟年間,每年要向遼東投送600萬兩軍餉,即便是袁崇煥上台後,每年減到480萬兩(畢自嚴的《度支奏議》記載),但對于大明朝的朝廷也是吃不消的。

    更何況現在還內亂。

    所以啊,楊鶴一兵敗,必然就引發了整個軍政的問題。

    遼東被拿出來整頓,自然也不足為奇了。

    這30封奏疏只在說一件事放棄遼東,全面撤回關內。

    實際上,這是朝堂上早就有的聲音了。

    當初的高第不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了一把大撤退麼?

    而關于關寧錦防線這種爭論,在後世的網絡上也層出不窮。

    基本上都說是孫和袁拖垮了大明朝。

    這就搞笑了,整個大明,2億人,每年遼東480萬兩軍餉,就被拖垮了?

    他特麼的朱家宗室隨便抄一個,不得遼東好幾年的軍餉了?

    當然,他們認為後來皇太極從宣大入關,遼東的防線沒有用了。

    那特麼的是蒙古被皇太極拉攏過去了造成的,那是另外一回事,當初孫承宗在設計這道防線的時候,蒙古喀喇沁部和建奴還是仇人。

    蒙古人是很驕傲的,從來沒有瞧得起過建奴,但是在林丹汗和崇禎兩位人才的雙重推動下,又在皇太極的不斷打壓和誘導下,實在沒有辦法了,只能臣服。

    眼下這30封奏疏的意思,也是遼東開支太大,基本上就是一個意思,孫承宗的關寧錦防線是垃圾。

    這純粹是一幫關在家里紙上談兵的人寫出來的。

    且不說放棄遼東,幾十萬遼民拱手讓給皇太極造成的後果是使皇太極瞬間壯大,就說把山海關變成最後的防線,大明在遼東防線將會完全失去戰略緩沖地帶。

    不僅如此,若是大量遼民想入關,給不給入關?

    給?

    那如何安置?

    21世紀的難民到歐羅巴造成的社會動蕩,張晨也是在新聞上看到過不少的。

    而且即便是明末,遼民到了山東,就與山東當地的軍民有很大矛盾,直接導致了孔有德的叛變。

    而且撤退比進攻還難,你就算帶10000個人出去旅游,也很難保證回來的時候還是10000個人吧?

    全面退到關內將會引發的社會動蕩,是內在的核心問題,那些鍵盤俠和讀了幾本儒家經典的某些大臣可以張口就來。

    但是張晨現在是皇帝,他不能張口就來。

    遼東是一定不能收的。

    而且朝堂上現在的風風雨雨,這些聲音的背後,還有另一層政治目的。

    什麼目的?

    轉移注意力,將朝堂的主要矛盾轉移到軍事上來,針對的其實就是孫承宗的樞密院,進而弱化最近的新政。

    <scrpt>();</scrpt>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我在大明割韭菜》,方便以後閱讀我在大明割韭菜第107章一連串的政治問題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我在大明割韭菜第107章一連串的政治問題並對我在大明割韭菜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