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神話2三國絕戀 !
“易先生,我想知道,如果我請你做我江東的副都督,僅次于周瑜之下,你會同意嗎?”直到這個時候,孫策還是不忘易小川這個人才。
“孫將軍,我••••••,”雖然易小川知道現在拒絕孫策可能有點殘忍,但自己還是不想欺騙他。“實話說了吧,我習慣了閑雲野鶴的生活,實在是不適合做什麼都督,所以••••••,”
孫策听此勉強的地微微笑了笑,“我就知道,先生會這麼回答。沒關系,先生能直言相告,就說明先生還當我是朋友,是嗎?”
易小川點點頭,“孫兄,我們一直都是朋友。”
“既然如此,先生,你不願意做副都督,我不*你。只是先生,我有一事想請你幫忙,還請先生務必答應。”孫策見易小川不肯做副都督,只好改變了策略。
“孫兄請講。”易小川說道。
“權弟現在還小,他坐鎮江東,既要與荊州劉表勢力對抗,還要提防野心日益膨脹的曹孟德。”孫策開始囑咐道,“我江東雖然猛將如雲,但是卻沒有一人之武藝能與先生想比,更別說才智了。所以,我想請先生答應我,萬一將來江東面臨危機,還望先生一定要出手相助。如此,我孫策感激不盡了。”
易小川明白孫策這是什麼意思,孫策的意思很簡單,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你可以不跟我混,但是只要我有事,你一定要來幫忙。
“好,孫兄,我答應你。”易小川鄭重地點點頭,“將來只要江東有我需要幫忙的地方,我一定盡力。”
听到易小川這樣說,孫策放心的點了點頭,“听到先生這個回答,我孫策就是死,也放心了。”
“孫兄,千萬不要這樣說,”易小川安撫道,“你現在要好好休息,保存體力。”
孫策沒有說什麼,而是將目光轉向了從自己負傷以來一直在身邊陪伴、自己的妻子——大喬。
“大喬,”孫策看著大喬,虛弱的叫道。
“夫君,”听自己的夫君喊自己,大喬趕緊起身來到床邊。
在場的所有人都是有眼色的人,他們知道,這是孫策要對自己的愛妻交代後事了。于是,易小川、太夫人、孫權以及所有的下人,都悄悄地下去了。
“大喬,”孫策深情地看著大喬,“如今我的傷勢已此,大限已到,不能跟你白頭偕老,走完以後的路了。”
“夫君,你不要這樣說,”大喬趕緊出言撫慰道,“你還會站起來的。還會馳騁沙場,別忘了,你的江東大業還沒完成呢。”
孫策微笑著搖了搖頭,“我亦已如此,談何大業?”說到這里,孫策的眼中閃現一絲遺憾之色,“想我少年起兵,數年間就佔據了江東。現在,我卻要先離江東而去。我心痛啊,咳咳咳••••••,”說到最後,孫策又因為激動和憤怒而劇烈的咳嗽起來。
“不!夫君,你不會倒下的,不會!”大喬看著孫策這樣,急忙說道。
“這一切都是命啊!”孫策不禁感慨道,“只是紹兒現在年紀太小,難成大業。注︰孫紹是大喬為孫策生的兒子我已經將江東托付給了權弟。你記住,以後要以江東大局為重。因為,江東就是我的生命。”
大喬鄭重地點點頭,“大喬記住了,大喬定以江東大局為重。”
“我現在就要離去了,怎麼能躺在床榻之上而死呢?”說著,孫策費力地想要站起來,“來,扶我起來。”
“夫君,你現在受了重傷,不能••••••,”大喬試圖出言阻止。
“扶我起來!”孫策大聲喊道。
沒辦法,夫妻這麼長時間,孫策的脾氣大喬自然是明白的,只能伸手扶孫策起來。
就這樣,孫策坐了起來,深情地看著大喬,二人四目相對。
“大喬,你隨我多年,百般體恤,知己如妻。我孫策,可以含笑九泉了。”孫策動容地說道。
大喬眼含淚水,“若有來世,大喬,還願意做夫君的妻子。”
听大喬這麼說,孫策會心的笑了笑,隨後緩緩地伸出手去,試圖擦去大喬臉上的淚水。
然而,還沒等孫策踫到,手臂就無力的垂了下去,整個人也直直的躺在了床上。
一代小霸王孫策孫伯符,就這樣倒了下去。
“夫君!夫君!••••••”見孫策永遠的閉上了雙眼,大喬伏在孫策身上,傷心的嚎啕大哭。
听見大喬如此叫喊,在外面的易小川、太夫人、孫權當即快步走了進來。
“兒啊!!”太夫人叫喊著。
“哥!”孫權也奔了過去。
而易小川,則是站在門口,閉上了雙眼,流下一滴傷心淚。
易小川知道歷史上的孫策就是在行獵中被仇家射殺,但是自己並不知道具體是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如果自己知道的話,或許就會••••••。唉,如今孫策的死亡再次驗證了那個道理,,歷史就是歷史,自己是無法改變的。
兩天後。
原本來說,易小川來到江東,那肯定會被奉為座上賓。為何?你想啊,易小川幾乎和江東的高層領導全部有交情,而且交情還不淺。且不說已經死去的江東之主孫策,剩下的這些,太夫人,易小川為她治過病;周瑜,多次幫忙,最典型的莫過于以一人之力收服甘寧;孫權,易小川多年前就提點過他;孫尚香,易小川救過她的命。
所以來說,本來易小川能夠在江東得到很大的禮遇的。不過這次,卻不是這樣。原因也很簡單,現在江東上下都沉浸在巨大的傷痛之中,江東的文武也在積極籌備孫策的後事,所以來說,易小川自然受了冷落。
不過這些,易小川並不在乎。
這天晚上,易小川正在驛館歇息。看到這里,有人可能會有疑問了,為什麼婉兒和孫尚香沒有前來看望易小川呢?按說易小川到了江東,這兩個女子應該登場啊。
這里,我來一個個給大家解釋。
首先說婉兒,婉兒和易小川的關系非同一般是不錯,但是現在的婉兒已經嫁為人妻,行動受到了很大限制,已經不能像原來那樣想去哪去哪了。也許你對古代的知識了解不多,但是你應該知道古代對女子的要求是很嚴格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三從四德,女子無才便是德等等,這些話都是古代女子很鮮明的寫照。因此可以說,在本書里面,曹無雙是唯一一個標準的古代女子。而婉兒、孫尚香、玉靈、黃月英等,這些都可以算是另類了。
再說孫尚香,我們知道,孫尚香心里是喜歡易小川。她如果要見易小川,無非是想看看自己喜歡的人。但是現在,自己的哥哥死了,你想她還有心思談情說愛嗎?所以,易小川來了江東兩天,孫尚香並沒有前來看他。
至于周瑜,他現在應該是江東最忙的人了。為何?他原本就是江東的二把手,掌管江東水師。現在孫策突然離世,他既要穩定軍心,還要籌備孫策的後事。所以,周瑜把易小川安排在了驛館,想著忙過這一陣再來看他。
其實,易小川也是想在江東多待幾天的。雖然自己和孫策之間有過不愉快,但更多的則是友善和情義。別忘了,易小川和孫策可是相互救過彼此性命的。
易小川原本打算等孫策入土為安之後再另行打算,不過事與願違,這不,自己的事又來了。
就在易小川坐在院中思索事情的時候,忽然,一只信鴿飛了過來。
易小川伸出手去,那信鴿立刻便落在易小川手里。易小川解開了綁在信鴿腿上的信筒,打開上面的字條一看,頓時大驚。
“小川,急事,速歸。老崔。”
這是老崔給自己的信,雖然只有寥寥八個字,但是字數越少事情就越急。
“急事,”易小川開始琢磨開了,“會有什麼急事呢?”山上只有崔文子和玉靈兩人,老崔不會出事,畢竟他在那里生活了那麼多年。不是老崔,那就是玉靈了,玉靈能出什麼事呢?難道,是她的開顱手術又造成了其他的後遺癥?或者是,她腦內的嗜血蟲沒有清理干淨?還是••••••易小川越想越亂,想來想去,他還是決定速速回去看看。想到這里,易小川立刻去屋里收拾東西了。
翌日清晨。
隨著一陣陣清脆的馬蹄聲,一女子騎著馬匹來到驛館門前,翻身下馬。
還是熟悉的容顏,還是熟悉的舉止。來者不是別人,正是孫尚香。
易小川來這里已經三天了,所以孫尚香還是決定過來看看。
再看此刻的孫尚香,氣質與之前完全不同,之前的孫尚香雖然英氣勃發,頗有巾幗英雄的風範,但畢竟年紀太小,固屬小女孩的青澀還是掩飾不住的。但是現在則完全不同了,轉眼之間,兩年時間已過,在這兩年里,孫尚香除了堅持習武強身之外,剩下的便是讀書學習。現在的孫尚香,對琴棋書畫不能說是精通,但都有一定的熟悉和了解。
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如今的孫尚香,那氣質當然有了質的改變。
“拜見小姐。”見孫尚香前來,驛站門口的侍衛立刻參拜道。
“易公子起來了嗎?”孫尚香問道。
“回小姐,易先生昨天晚上就已經離去了。”那侍衛說道。
“什麼?”孫尚香感到很意外,“易公子走了?”
“不錯,”那侍衛答道,“易先生昨天似乎有什麼急事,當天晚上就走了。”
听到這個消息,孫尚香心里頓時一陣失落。
為了加快劇情的發展,孫策的喪事我們不多加詳述,易小川趕往長白山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也沒有什麼好交代的。
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曹孟德這邊。
說明一下,現在劉備得了諸葛亮,曹孟德發兵到了荊州,孫權接管了江東。可以說,這三個巨頭之間的爭斗,正式拉開了帷幕。
這日,曹孟德臨時居所大堂之上。
“丞相,”謀士程昱說道,“據我們前去荊州打探情報的哨兵來報,如今的劉表已經病入膏肓,三日不曾進食一粒,由此看來,劉表已經活不過兩個月了。”
小川最近剛剛回到學校,待我休息之後就會開足馬力去追趕之前落下的章節的。真的很感謝讀者朋友對我的支持,我也看到了,很多沒有更新的章節也有十幾人訂,這說明您對我是信任的。放心吧,小川不會讓你失望的
希望大家多投推薦票,要是有鮮花的話就更好了
讀者交流群已經建立,在那里,小川會通知最準確的更新時間。群號︰97524675驗證信息寫神話2就行了,歡迎有興趣的讀者進來坐坐、交流交流
《神話2三國絕戀》目前正在進入最終的*和結尾階段,因此細心地讀者會發現,近日來小川的更新已經不如以前那樣穩定了。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不是因為我沒有時間碼字,而是因為我在梳理劇情。由于之前埋了太多的伏筆,所以現在必須得把它們一一找出來對應好才行。更何況我說了,現在到了結尾的階段。雖然追這本書的人不多,統共也就二十來人左右,但是我也不能因為人少就敷衍各位,畢竟你們追了這麼長時間,對小川來說也是莫大的鼓勵。因此,我就更不能爛尾了。行百里者半九十,意思就是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等于走了一半。為什麼?那是因為後面的十里路和之前的九十里艱難程度是一樣的。寫書也是如此,越到後面就越得小心,否則一旦收尾不好就會被各位讀者吐槽。另外,告知大家一個消息,《神話2三國絕戀》之後,本人的下一本書《仙劍7龍之子》也將和大家見面。主人公依然是為胡歌量身打造的,沒辦法,誰讓本人是胡歌的忠實粉絲呢,希望大家到時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