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听說《集結號》的時候,關于秦軒的戰爭我們只會想到《士兵突擊》那一段。毫無疑問,秦軒對戰爭的描述還是影迷心中關注的中心。對外國制作團隊過多關注使大家過多糾纏于制作的技術細節。實話講,戰爭的制作水準也只是剛剛沖出亞洲,還不是世界級得。視覺奇觀不是寧皓的著眼點,但視效絕對是特別的狀態,可以負責任地說遠超國內的水平,和以往國內戰爭電影更不是一個技術層面。有關細節容我們稍後詳解。同時也不要把好萊塢的大制作當標準,因為我們的工業還造不出凱迪拉克。
畫面的色彩質感很特別,之前一直講像《拯救大兵》,我看卻有不同。《拯救大兵》的畫面很細膩有精致的美感,《集結號》只是色彩沉了些,質感上有顆粒感。如果一定說像什麼,我覺得像《300勇士》的風格,炮火中硝煙與塵土飛揚,仿佛一粒粒的清晰可見。沒有現在戰爭電影流行的長鏡頭,戰斗場面更多地使用了肩扛或手提攝像機,以谷子地的主觀視角完成戰場觀察。剪接很快速,顯然是很多機位拍攝的好處。很少有大空間戰斗的表現,不一定是回避技術制作,這可能是一個技術技巧,局促的視野加深了緊張感和壓力。
不說技術了,那不說的戰略思想。老外看了都說這是一部反戰的電影,看來他們更愛上綱上線。所有戰爭片其實都在說反戰,沒人喜歡打仗,以往戰爭片里一听打仗就高興的士兵們好像在玩CS一樣。
寧皓的戰士受傷的時候慘叫,沖鋒時罵人,沖動時還殺俘虜,搶了敵軍裝備時高興地分東西,我們看到了“真人秀”。以往的戰爭電影了,我軍死的總是很英勇,一人打死十數人才死,按此邏輯敵方400萬軍隊我們只要四十萬就行了。寧皓讓我軍打幾十人死了71人,堅守陣地時也只強調自己的陣亡,有很多死亡都來不急舉槍。
以往的戰爭電影了我軍都比敵軍帥,敵人打仗像老鼠,我軍都挺胸抬頭不怕子彈。寧皓為敵人整理了軍容,訓練了我軍的隱蔽技巧。這些還只是表面,寧皓的部隊終于有了現實問題,以往我軍好像從沒有打散的兵找不著隊伍,沒人證明不了自己是解放軍。
我們終于看到了什麼是兵荒馬亂的年代,知道有太多死亡無法記錄,重要的是我們讀到死去的對活著的影響,對于死者,活著的人的使命絕不僅僅是報仇。我們老說不要忘記犧牲的,但真正的入骨之痛是面對那些無名的死者,甚至無法確認生死的戰友,我們記無所憶。這是最容易被忽視的戰爭之苦吧!
另一個人開始評論道。
“谷子地”是一個人的名字,中原野戰軍獨立二師139團2營9連連長,本片的主人公。電影就是描寫他帶領47名兄弟血戰沙場,狙擊百倍于己的敵軍......
據說,電影創意來自小說《官司》,小說《官司》卻取自真實的故事——一個生活在某軍校旁的老人,以集結號為令風雨無阻地觀列席學員們出操,多年來他送走了一批批學員,直到有一天又將畢業的學員好奇地問他,他才道出自己一生都在期盼歸隊,並且魂牽夢繞著集結號和死去的兄弟......了解到此,你才會發現,馮小剛在做什麼?似乎馮氏電影在走過了10年後,要翻開了一個新的篇章。不再是慣例的相聲電影,而是選擇真實的故事,用一種真實的力量去打動人,而我恰恰被打動了。
《集結號》根本不是《拯救大兵》。但它確實隱約閃爍一些國產電影的影子。跟它們一樣,《集結號》很男人,有爆發力,谷子地更讓觀眾血脈噴張,右臉的蚯蚓狀傷疤就象戰火中依舊英挺的旗桿,豎立在每個觀眾心上。
從某種角度看,我懷疑電影老兵寧皓本人就是《集結號》里為47個兄弟正名的九連連長谷子地。他也一直想“正名”,只不過,他想拯救的對象是華夏式大片,是那些在暴力、奢靡、專制、空洞錦衣下包裹的浮華胴體。他自己也曾不自覺醉心于此。這些堆砌的影像,如果沒人追認它們為烈士,它們只能從影史里失了蹤,成為深埋在煤堆下的炮灰。
有人說尹力的《雲水謠》是把主旋律拍成了類型片,那麼寧皓就是把商業片拍成了主旋律,至少是個在商業片包裝下的主旋律。
其實這一點無可厚非,拍電影就是為了賺錢的,宣傳策略的問題屬于技術環節,如果大家都能像對待進口大片一樣對主旋律電影趨之若鶩,主抓意識形態的領導們死也瞑目了,華夏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也上了一個新台階了。關鍵是這個主旋律在灌輸什麼樣的理念。
我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哪個國家還可以在官方輿論的支持下拍攝這種以謳歌和玩味和態度來渲染一場本民族自相殘殺的戰爭的電影的。看這樣的電影,是不能激發起人真正的民族自豪感和集體榮譽感的,更不要談什麼英雄情結。
出色的戰爭電影都是以反戰為主題的,在《集結號》里,我們到底看到了嗎?
《集結號》的宣傳一直是以對戰爭的殘酷作人性化的逼真描寫為為主要賣點的。我們的士兵不再像以前那樣急于在戰斗中獻身了,他們也怕死,這種在中國戰爭電影中比西方遲到了幾十年的人文意識沒什麼可自豪的。
寧皓請來了外國人來制作戰爭特技,戰爭場面的確是比以前更具沖擊力了。但技術代替不了想象力,代替不了場面調度,于是我們看到了電影中戰爭場面的單調和機械,有了點視覺沖擊就連節奏和鋪墊都不要了,幾個回合下來,已經審美疲勞了。堆積鏡頭誰不會呀?還要你馮大導演干什麼?我難以想象如果像《拯救大兵》那樣三個小時的戰爭場面一直延續下來,《集結號》會給觀眾造成什麼樣的生理摧殘。《黑鷹降落》是標準的美國主旋律戰爭片,同樣是拍遭遇戰中的突圍與營救,突出的是犧牲精神,說白了,演的就是N種死亡方式,那里面的震撼力不僅僅是靠轟炸眼球,而是十足的戲劇張力和人物性格使然,而《集結號》呢?一個個扁平的人物流水賬一樣的被抹去了生命,我從哪里去尋找我的精神寄托?
所以反而是到了後面和平年代的戲感覺自然了許多,而這樣的戲能拍出這種感覺的導演在中國隨隨便便也就能抓出一把來,那是劉恆的功勞。你打著戰爭片的幌子宣傳了半天(電視里都是請那幫演員說戰爭場面怎麼怎麼拍的,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的),然後只讓我們看了半場戰爭片,你也太會玩了吧!知道你在明著學《拯救大兵》,暗著學《父輩的旗幟》,可惜都學了個皮毛。至少在敘事結構和視角上就不能有點追求?別弄這麼個三明治出來,《羅生門》白看了嗎?
我很佩服寧皓制造集體性迷狂的能力,那麼多人在蠱惑下走進電影院,又像被催眠了一樣走出來,滿懷著廉價的感動和莫名的激情,但是我分明看了某些人帶著狡黠的笑容在俯視著這些付出的金錢和時間的觀眾們。中國的觀眾實在是可愛,堪比當年的中國球迷,他們太容易滿足,太容易被左右,在一群電影投機分子的面前,沒有任何的抵抗能力。
事實證明,寧皓不僅僅可以拍小品式的賀歲電影,還可以拍大片,事實也證明,寧皓的大片完全可以拍得比國產更好看,至少不那麼垃圾了。但是,比乞丐富有就能證明他是富翁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