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 有明一代,軍戶的地位最低,還要低于農戶及商人。
洪武一朝,衛所制度繁盛,朱元璋也曾放出豪言,吾養雄兵百萬,而不費百姓一粒之糧。
時至今天啟一朝,恰恰相反。
全國各地繁多的衛所及軍戶,成為朝廷難以處理的大問題,更是一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
朱由校正是因為知道這個問題在後世帶來的災難,所以才未雨綢繆,讓朱燮元提前來到日後爆發沖突最為嚴重的山陝兩省,整頓衛所軍屯。
可是就連朱燮元都沒能想到,衛所制度崩潰的表象下,是底層眾多根本制度的早已崩潰。
戶籍制、土地制,都是難以處理的大問題…
朱燮元整理了下心緒,好能讓自己盡量看得可信一些,轉頭沖僉事官問道
“鎮西衛去年征收軍屯稅,是按什麼方式征稅?”
剛才已經說了那麼多黑料,僉事官現在的反應倒是不再那麼害怕了,他道
“回總督,對衛內軍屯,每畝征糧一斗二升。”
朱由校在萬歷四十七年繼位,天啟元年時曾頒布了減免全國賦稅的詔旨。
詔旨中明確規定,天啟元年至天啟三年,減免全國賦稅,自天啟三年開始,將施行新的征稅政策。
即全國官田畝稅最高不得超過每畝五升三合五,而民田需得另減二升。
也就是說,現在全國一些貧困地區,每畝征稅最低的只有三升,這已經是歷朝最低的時候了。
朱由校的那份詔旨中,對衛所軍屯並沒有明確規定,不是沒想到,而是不敢。
衛所軍屯,牽動的利益太多,當時減免全國賦稅,不過是即位之初攏定人心之舉。
而天啟三年頒行的新征稅政策,實際也是在為後續改革田畝造勢。
當時水到渠成,並未激起任何浪花,可一旦涉及到衛所軍屯,只怕就要起動蕩。
朱由校心里明白,對于衛所軍屯,必須要緩緩圖之。
根據洪武年間祖制,軍屯田稅每畝不得超過一斗,鎮西衛征稅,在天啟三年降稅後,居然比歷年都要高!
這正說明了,衛所軍屯在全國田畝中的獨立性。
由于幾乎衛所軍屯涉及到全國的文官武將,這些大明最基層的管理人員,根本不怕朝廷會認真的來查。
這麼多年,都是這麼過來的。
于偉只是其中之一,各地衛所情況,顯然都不怎麼樣。
更主要的是,這些苛重的軍屯稅,幾乎都進了地方文官武將及地主、縉紳的腰包。
身為皇帝的朱由校,並沒有在歷年戶部的財政奏疏中看見全國各地的軍屯稅有增加朝廷多少收入。
朱燮元身在地方,對這種情勢更為了解。
就拿鎮西衛來說,該衛軍屯,十有九荒,軍戶即便有心耕種,也因為種種原因無法達成。
在這樣的情況下,鎮西衛還征收如此苛重的軍屯稅,無異于是在奪財害命。
軍戶活不下去,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自洪武以來,全國各地軍戶的逃亡現象屢禁不止。
即便朝廷有嚴令,軍戶依然鋌而走險,攜家出逃。
這種情況在萬歷年間開始屢日劇增,到了如今的天啟年間,更是已經司空見慣。
那麼,軍戶逃亡的後果是什麼?
是該軍戶及全家,永世都將見不得光!
永樂年間,朱棣針對日益增長的軍戶逃亡現象,定下了嚴規,即一人逃亡,牽連全族。
若軍戶逃亡,當地官府會到逃亡的軍戶家里抓另一丁壯,謂之補缺。
這也就導致了廣大軍戶娶妻難的現狀,沒有幾個女人願意嫁給軍戶,因為如果你嫁給軍戶,相當你把你全家也給坑了。
有的軍戶的確想到過解決辦法,就是犧牲自己,讓整個宗族脫離苦海。
即一輩子不娶妻子,不生育兒女,他們想著,自己一死,軍戶的身份也就到此為止。
但是這依然不行,朱棣對此也有規定,如果軍戶家里沒人,九族上下總不可能一個人都不剩。
地方官府還是會到那名死後無嗣的軍戶親族中抓一戶來頂替,謂之頂缺。
那軍戶如果不跑,老老實實地在衛所干活、賣命,熬到退休總該能好點了吧?
還是不行…
朱由校也覺得很奇怪,大明就連孤寡老人的安置和免費福利院、藥局都想到了,可就是沒有為軍戶提供哪怕任何一種形式的“退休保障”。
簡單來說,就算是有個退休後頤養天年的保障,也能讓這些可憐人淒慘的人生有個盼頭不是?
永樂二年,還是朱棣,說讓後世皇帝務必遵行,明旨規定
“凡屯軍年六十以上及殘疾、年幼者,令耕種自食。”
說白了,你干一輩子軍戶,給朝廷兢兢業業種地,駐軍,到了年老、傷殘的時候,還得自生自滅。
唉!怎一個慘字了得!
所以說,朱由校打從一繼位開始,就在醞釀著改革衛所,好能讓軍戶過的好點兒。
把這個延續二百余年,到今日已經落後的制度,徹底改革掉!
至于朱棣的祖制,朱由校說實話心里並不在乎,因為那根本不是自己的祖宗。
朱燮元听到這個收稅力度,直接倒吸了一口涼氣!
軍屯已經如此稀少,軍戶里就算有少數還想老老實實種地的,也在被衛所軍官和地方權貴剝削。
在這種軍戶地位最低的情況下,還要征收比普通農戶更為苛重的軍屯稅。
說句不好听的,這就是不想讓人活著,逼他們造反!
听到這話,就連底下的軍戶們眼神都是變得黯淡無光,因為他們實在從這種日子里,看不見什麼希望。
朱燮元嘆了口氣,他實在是很想給這些軍戶一個承諾,可稅收這種事,確實不是他能做主的。
這不是請出尚方寶劍殺一個指揮使,稅收,只有當今的皇帝能一語明斷!
他呼出口氣,道
“一千頃軍屯,十萬軍戶,卻要征收如此高額的屯稅,本督今夜就會奏上京師,為大家請求降稅!”
“本督說的,不是你們鎮西衛的軍屯稅,是山陝兩省所有衛所的軍屯稅!”
直到這時,眾軍戶們才是抬起眼楮。
降低軍屯稅,這種好事,打從天啟三年降低田畝稅時他們就在日盼夜盼了。
只是,皇帝能不能同意…?
有人相信皇帝既然能降低田畝稅,那軍屯稅肯定也有希望。
有人則依舊絕望,他們覺得,衛所涉及全國,又有洪武、永樂兩朝祖制在前,根本不可能。
況且皇帝不過二十余歲,怎麼敢違背祖宗的意願?
朱燮元看著底下的議論紛紛,蹙起眉頭,因為他沒有從中听見多少意料之中的歡呼雀躍。
更多的,是沉默和冷眼旁觀,相信會降稅的人實在是少得可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