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四百四十九章︰天啟三年遼東第一次寒潮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崛起的石頭 本章︰第四百四十九章︰天啟三年遼東第一次寒潮

    “陛下,朝廷去年才與察哈爾部簽訂盟約,開了互市,今年便大動干戈,此舉于國不利……”

    說話的是新任的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李邦華,上個月才被起復為官。

    李邦華,字孟暗,江西吉水人,萬歷三十二年進士,初授涇縣知縣,行取,擬授御史。

    說起來,這個李邦華有夠倒霉的。

    早在萬歷三十五年他做知縣考核評優的時候,就被擬定為都察院御史的人選之一,可那會兒正值是浙黨和東林斗得不可開交之時。

    李邦華因為給鄒元標說了幾句好話,被浙黨定性為東林同黨,把他從都察院御史的名單里革除。

    偏偏李邦華就是和熊廷弼一樣的性子,就是兜不住自己那張嘴。

    那個時候,浙黨、楚黨都以為他是東林,結果沒幾天,李邦華又出了時論,抨擊東林同黨為奸,東林也把他當做敵人。

    基本上李邦華和熊廷弼一樣,屬于“自己黨”。

    在朝堂上,看見不對的這貨就要嘴碎一下,加上人緣也不怎麼樣,沒人替他說話,沒多久就會被罷官。

    後來發生了一些事,也是黨爭起的禍患,反正李邦華最後不僅御史沒做成,連烏紗帽就不保,回家種地了。

    此後,李邦華開始了這樣的生活。

    種地,被召還,因黨爭被罷官,回去種幾年地,再被召還原官…

    這樣的生活過去了十幾年,直到天啟三年科舉大案,朝廷將左僉都御史劉宗周在內的一大批都察院官員革職? 李邦華才又被想起來。

    起復李邦華的命令還是朱由校下的? 這次沒讓他干御史,直接跳級做了都察院的二把手? 右僉都御史。

    其實也不算跳級了? 人李邦華官場沉浮幾十年,雖說沒做過什麼大官? 可是名聲和能力都有,叫他單單做個御史還是屈才了。

    朱由校打算讓他先在都察院干一陣子? 然後再派到別的地方。

    听起李邦華的絮絮叨叨? 朱由校雖然有點不情願,但別說,心里還是暖暖的,因為這貨是真的在為大明考慮。

    李邦華的反對? 就是因為他覺得這事皇帝聖旨不對? 身為臣子,自己得說,僅此而已。

    卻不是那幫東林黨,為了反對而反對。

    “陛下難道忘了昔日那王化貞所謂四路出師的廣寧之禍了嗎!”

    李邦華扯著脖子,高聲諫道︰

    “自古以來? 中原王朝在塞外都是少有能勝的,與察哈爾盟約的穩固? 對邊疆百姓而言,是實實在在的福祉!”

    “陛下莫非以為自己是成祖皇帝嗎?”

    好家伙? 這話的確不中听,在朝堂上直接和自己這個皇帝這麼說話? 更別提和其他官員了。

    這要是其他官員? 只怕什麼難听的話都會有。

    朱由校看著他? 問道︰“李邦華,朕問你,成祖皇帝當年親征塞外,朝中可曾有過反對之聲?”

    “若朕記得沒錯,當時有人拿成祖皇帝與漢武帝相比,後來如何,成祖皇帝五征蒙古,大獲全勝!”

    “既然塞北三衛歸附大明,朕就不能坐視不理!”

    李邦華听到這里,心中明白了皇帝的必征之意,眼眸微動,嘴唇張了張,居然沒再繼續說下去。

    見他站了回去,朱由校顯得有些意外,笑著問道︰“看來李卿是同意朕的說法了?”

    “臣不敢苟同陛下的所謂說法。”李邦華直接說道,面上沒什麼表情,冷淡異常。

    朱由校蹙眉道︰“既然不同意朕的看法,卿何不再諫?”

    李邦華笑了一聲,好像是听見了什麼白痴問題,反問道︰“臣就算再諫上個十句百句,陛下會听麼?”

    “既然陛下已決定要借此番懲戒察哈爾部,那做臣子的就該去想征討方略,而不是揪著毫無意義的口頭爭辯。”

    “臣願前往邊關,視察軍士,到時再來進獻征討之策。”

    朱由校看著李邦華,本想讓他踏踏實實在京師里待著,想了想卻是臨時改變主意,道︰

    “朕加你兵部侍郎餃,下到邊關看看也好。”

    冬日卯時,天地間一片朦朧的黑暗。

    剛剛落日,離日出尚早,朱由校散了朝會,回到西暖閣坐下,白天里與李邦華的爭論,尤在耳邊。

    正想著,朱由校忽然打了一個哈欠。

    看著御案上堆成一座小山的奏疏,心中忽然起了一些厭煩,每天都是這麼多的“作業”,等批閱完了,只怕要到凌晨。

    經過一些思想斗爭,朱由校還是嘆了口氣,拿起毛筆撿了一本來看,批吧,誰讓咱是皇帝呢。

    朱由校指尖微微點了點桌子,王朝輔趕忙近前來。

    他心里明白,這是皇帝累了,要自己念奏疏,他首先拿起一份兵部的奏本,聲音闊亮地讀了起來。

    兵部題。

    十二月底,各地氣溫顯著下降,九邊軍屯、畿輔各處以及遼地盡皆進入嚴東,各地的軍屯事務減緩,操訓基本暫停。

    兵部在十一月和十二月間,依照大同、宣府、榆林、薊州、寧夏…的順序,向九邊重鎮及軍屯要地下發第一批制式鴛鴦戰襖三十二萬四千八百六十五份,以供兵士御寒。

    第二批五十萬份鴛鴦戰襖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劃中,預計將會在來年一月底完成全部的下發任務。

    朱由校听完,淡淡點了點頭,道︰

    “朕知道了。”

    言罷,王朝輔趕緊拿起第二份,這是一份遼東塘報,落款處為遼東經略熊廷弼題奏。

    熊廷弼稱,進入嚴冬,遼河冰封,三岔河水流淺慢,遼東各處的河流都基本喪失了所有的防御功能,請求朝廷撥款三十萬兩,加固邊堡的城防軍備。

    朱由校想了想,道︰

    “準,撥款四十萬兩,熊廷弼可以自由支用。”

    說完,一旁小閹趕緊一字不落的記上。

    王朝輔拿起第三份,還是遼東塘報,只不過落款處的人名換成了遼東巡撫洪承疇。

    洪承疇的說法和熊廷弼基本一樣,進入嚴冬以後,遼東一帶降溫太過嚴重,氣溫之低,為歷年之最,就連巡撫衙門的幾名屬官都已凍傷。

    眼下遼東剛剛全境收復,正在如火如荼的復建,急需朝廷支應物資和過冬衣物。

    洪承疇請求朝廷撥款十萬兩用于安排遼東百姓,此外,也請求下發棉衣六十萬套,木料及石料越多越好。

    棉衣將由遼東巡撫衙門下發給遼東百姓用于御寒,木料和石料也會由巡撫衙門統一調配,復建房屋,修繕城郭。

    朱由校嘆了口氣,該來的一點點都會來的。

    這個情況朱由校知道,所幸自己提前準備,有了一筆存款,雖然不算富裕,但起碼夠用。

    歷史上這個寒潮死了不少人,只希望自己能盡量救下一些百姓。

    朱由校靠在椅子上,閉目吩咐道︰

    “撥款六十萬兩,朱燮元不是說在山西采購了一批木料嗎,木料就從山西支應,石料嘛…”

    “王朝輔,你去找魏忠賢,讓他想想辦法。”

    “還有六十萬套棉衣…”朱由校喃喃一句,說道︰

    “二十萬套讓巾帽局、針宮局去做,由尚衣監統一調配,剩下的四十萬套,讓甦州織造局的李實想想辦法。”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我真不是木匠皇帝》,方便以後閱讀我真不是木匠皇帝第四百四十九章︰天啟三年遼東第一次寒潮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我真不是木匠皇帝第四百四十九章︰天啟三年遼東第一次寒潮並對我真不是木匠皇帝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