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氏族

章七一四 魏氏秦國(上)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我是蓬蒿人 本章︰章七一四 魏氏秦國(上)

    長安。

    如今的長安成,已經不是大齊西京,自從魏氏佔據關中,長安就變成了鳳翔軍首府,而後朝廷加封魏崇山為秦州郡王,長安便成了魏崇山的王城。

    在吞並漢中之後,魏崇山上表朝廷,請求大晉封他為秦王,趙北望沒有同意,他便自己給自己加封了秦王的頭餃,麾下群臣皆得以加官進爵。

    在魏崇山自封為秦王之後,已經吞並楚地的楊延廣自封為吳王,算是與大晉王朝撕破臉皮,完全走上了列土封疆的道路,坐視了割據自立之實。

    嶺南兩廣之地的劉牧之,欲求朝廷封官不得,先是自己白自己為嶺南節度使,在魏崇山、楊延廣自封為王後,也給自己安上了嶺南王的頭餃。

    時至今日,魏氏、楊氏各自的大業根基皆已穩固,治下之土成了自家王國,治下之民俱為王國子民,軍心民心無不收拾停當,霸業既成,只待逐鹿中原,問鼎天下。

    是日,魏崇山、魏無羨、孫康、蔣飛燕等人齊聚王宮,商議中原之事。

    中原四鎮風波鬧得人盡皆知,各種消息都有探子傳回長安,秦王國上下皆知此乃大晉皇朝手筆。既然大晉朝廷已經率先進入中原,他們沒道理落後。

    “河北河東剛剛穩定下來,孤原本以為趙氏會鞏固基礎,讓內部徹底平順下來,才會尋求向中原用兵,沒想到他們動作這麼快,竟然趕在秋日之前就已出動。”

    魏崇山摸著下巴,看著眾人,“事到如今,諸位有何應對之法?”

    孫康見魏無羨沒有急著開口的意思,正要說出自己的見解,蔣飛燕已是率先開口

    “中原地大物博人丁眾多,得到中原不僅能極大擴充實力,徹底甩開與其他諸侯的距離,擁有雄視天下的資格,且進可攻退可守,四向用兵的主動權盡在掌握,對北面可以將趙氏封鎖在河北河東之地,對南面能夠讓楊氏北渡不了淮河,可謂是佔盡大勢。

    “自古以來,以關中為基業者,一旦東出潼關成功,大軍取得中原,皆能成就一番大業,故而得到中原,便相當于得了天下!

    “臣以為,趙氏已然佔得先機,秦國應當聚集舉國之力,立即發兵中原,絕不能讓趙氏在中原取得大勢!”

    秦國,秦王國之意,如今魏崇山乃秦王,與眾人君臣名分早就定下。

    ——這便是諸侯。

    魏崇山撫著胡須點頭,蔣飛燕這番話說得入情入理,他很是贊同。

    孫康不滿地看了蔣飛燕一眼,對後者搶在自己前面說話不甚開心,論修為他是王極境中期,論地位他官職也比對方高,怎麼都該是他先發言。

    蔣飛燕之所以敢搶先,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蔣飛燕雖然還沒到王極境中期,但蔣氏家大業大,族人勢力非同凡響,于過往戰爭中屢立大功,在秦國影響力不俗,儼然要成為秦國第二大氏族。

    而孫氏在國戰中損失慘重,現在又沒有多少出類拔萃的子弟,算得上是靠得他獨自支撐,真論整體力量,孫氏不如蔣氏。

    另一方面,蔣氏根基在中原汴梁,眼下雖然舉族遷徙到了關中,畢竟是客人,只有打回中原汴梁,才能重拾完整蔣氏傳承,祭奠祖墳告慰先人。

    ——祖墳在敵人手里算怎麼回事?這種情況世家萬不能忍。

    且蔣氏在汴梁根基深厚,一旦秦國大軍東出,蔣氏靠之前的影響力與人脈關系,可以對大軍提供很大幫助,再立非凡軍功,那就能坐實秦國第二氏族之位。

    “大軍平定蜀中不久,還未完全趕回,更未休養生息,且秦國近來連年征戰,糧秣不足,今年秋糧還未收上來,此時貿然發兵,多有不妥之處。”

    孫康提出了與蔣飛燕之言向左意見。

    反對蔣飛燕,既是表達對後者搶先發言的不滿,也是為了彰顯自身存在感,魏崇山若是采納了他的意見,今日便算是壓了蔣飛燕一頭。

    今日壓一頭,明日壓一頭,久而久之,他就徹底壓制住了蔣飛燕——雖然在廟堂之上,他本身的地位就高過對方,奈何對方就想靠著家族之勢挑戰他。

    要保住自身地位,就得時時爭斗,片刻松懈不得。

    “依孫將軍之見,秦國該當如何?”魏崇山承認孫康說得話有道理,但並沒有表達自己認可與不認可的態度。

    孫康道“大軍出動事關重大,而勝負往往在于一線,所以失之毫厘謬以千里。臣以為,此時派遣修行者進入中原,與趙氏相爭破壞趙氏圖謀即可,大軍還得徐徐圖之。”

    魏崇山微微頷首“此乃老成之言。”

    蔣飛燕不悅地瞥了孫康一眼,知道對方是跟自己作對,心里很是憤懣。

    秦國大軍征伐蜀中,並沒有派遣太多兵馬,在某種程度上算是一支偏師,主要還是靠國中王極境高手拿下劍門,後面的戰斗並不艱難。

    而破劍門關的大功,就在孫康手上。

    秦國東出潼關發兵中原,大可以先不派遣這些將士,讓他們輪休。中原是場大戰,不可能三兩個月結束,本就需要後備力量。

    但孫康的話又並非全然沒有道理,跟趙氏征戰馬虎不得,若不能全軍出動全力施為,一旦發生什麼意外很難收拾。

    “臣以為,派往中原的修行者,不是非得跟趙氏爭鋒相對,既然是修行者對決,便沒有一城一地的得失,我們的人真到了中原,可能未必能逮著趙氏的人。”

    這時,士人門第方氏的家主方枕開了口,語氣平和但言詞有力,儒雅之氣里暗藏一股鋒芒。

    魏崇山遂看向方枕,“方公以為該當如何?”

    方枕胸有成竹地道“我方修行者進入中原,是作為大軍開路先鋒,為大軍攻城掠地做準備的,豈有被趙氏牽著鼻子走,一味去追咬對方身影的道理?

    “大軍征伐中原,以出函谷關為首要重任,若是出不了函谷關,談何進佔中原?若是出了函谷關,能夠通過洛陽進入中原平地,則天地任由馳騁!

    “故而我秦國修行者進入中原後的行動,當以助大軍出函谷關,佔據洛陽為首要重任,而不是跟趙氏的人你爭我奪,舍本逐末!”

    此言一出,滿堂寂靜。

    潼關,古時候叫函谷關,但其實兩座關隘的地址有差別。二者之間隔著一條狹長斜道,即函谷,兩側山勢奇駿、道路難行,極為險要。

    戰國時期的秦國,把函谷關建在函谷東面,斜道在關內側;而漢代以後建立的潼關,關城在函谷斜道西側,斜道在關城之外。

    究其原因,戰國時期的秦國,據有了函谷關,東出就沒有阻礙,雖然也有防御作用,重點還是為了進攻。

    但函谷關有大戰的時候,後勤補給的運輸需要經過斜道,頗為不便。

    之後天下一統,函谷關廢棄,潼關就建在函谷西面,這樣便把斜道留給了敵人,大大增強了防御力度。

    從斜道佯攻關隘難如登天,如果守城方不犯錯且士卒能戰,基本不可破。

    潼關的重點是防御,保護關中。

    齊朝之後天下紛紛,各地形勢都有變化,眼下潼關雖然在魏氏手里,但函谷關已經重建,被張京握在手里,而且關隘做了改變,重點就是防御西面之敵。

    雙方隔著一條函道,算得上是大眼瞪小眼。

    如果只是一個張京,魏氏自然不必擔心,大軍出動之際,魏無羨憑著自身修為,帶著眾多王極境高手,要破關並不難,就如攻蜀時克劍門關一樣。

    但大晉的高手們,會坐視魏氏攻佔函谷關嗎?

    既然魏氏高手與趙氏高手相互掣肘,沒有開打之前很難確定誰會干淨利落戰勝對方,還得顧慮楊氏高手摻和,那爭奪函谷關就只能靠下面的人。

    此外,奪了函谷關不算,洛陽也是重點。不得洛陽,魏氏的大軍東出就沒有立足之地,百十萬大軍不能沒有堅城要地作為依托。

    總而言之,趙氏大軍要進入中原,需得渡過黃河天塹,而魏氏大軍要進入中原,需得渡過函谷險地。在這一點上,雙方誰也沒有便宜誰也不曾吃虧。

    “方公真知灼見,可謂一針見血。”

    魏崇山話說得很滿,表示他認同方枕的意見,“諸公以為如何?”

    殿中的大臣們陸續附和,多半都認為該當如此,孫康、蔣飛燕也認為合理。

    但有不同意見的人並非沒有。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方公所言的確大善,卻過于重視短期目標,而忽略了長遠之計。若是秦國若真如此施為,恐怕會得之東隅失之桑榆。”

    說話的人是關中本地大族,葛氏家主葛孝寬。

    齊朝開朝立國之時的十八將門、十三門第中,沒有葛氏這一族,論家族實力,他們在齊朝排不進第一等,但在關中之地,卻是屈指可數的存在。

    像葛氏這種大族,很多地方都有,原本並不起眼。

    但國戰時期,葛氏一族可稱毀家紓難,不僅將大半家財獻出來充作軍資,還派遣了族中多半修行強者、年輕俊彥投身行伍,在隴山一帶與蒙哥所部血戰。

    戰爭雖然殘酷,但也最能磨練人,數年浴血葛氏族人戰死很多,但從尸山血海中爬出來的,基本都成了器,其中甚至出現了王極境修行者。

    也正是從彼時開始,葛氏與魏氏的關系逐漸親密。

    若是齊朝輸了國戰,葛氏自然就此從關中大族中除名,可既然齊朝勝了國戰,那葛氏就該興盛。

    魏氏佔據關中,葛氏既是先鋒又是內應,之後-進攻漢中、蜀中,軍中的葛氏族人俱有軍功,現如今的葛氏,在秦國廟堂、民間皆有不俗勢力與影響力。

    關隴本地大族,只能是望其項背。

    (先更後改)

    。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第一氏族》,方便以後閱讀第一氏族章七一四 魏氏秦國(上)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第一氏族章七一四 魏氏秦國(上)並對第一氏族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