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俗人

第1172章 大唐沒人了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木子藍色 本章︰第1172章 大唐沒人了

    朝廷忙著吞並遼東。

    遼州、蓋州、建州、新州、金州••••••朝廷在遼東分設了十余州,全面實行軍管,大量的將遼東高句麗人遷往中原,對其中上層的貴族豪強地主等,一個不留的遷往中原,安置到洛陽、幽州、荊州等大鎮要郡周邊。

    對于普通的高句麗人,也大部份遷回中原,打散原來的部落和宗族關系,僅保留每戶家庭完整,分置于各州,其中的匠人全都安置到官府的官方手工業作坊中,其余的則成為官田的佃戶,或于邊疆人口少的寬鄉授分田地。

    僅留下了部份高句麗窮苦百姓,但也還是進行了部落、宗族的打散,重新安置到遼東各州縣,對這些人沒有直接授予田地,而是先讓他們成為朝廷官田的佃戶。

    但做大唐官田佃戶,負擔也遠比以前做高句麗的奴僕、佃戶輕松的多,所以有望能爭取到這些人效忠大唐。

    當然,要永久收復鎮守遼東,還得靠移民,只有真正的漢人才是最可靠的基本盤,而從漢末起,遼東的那些漢人失陷于高句麗之手,經過數百年,其實早就已經被他們胡化了。

    收復遼東後,在遼東也發現了不少漢人,卻是當年隋四征遼東時失陷于高句麗的隋軍和民夫們,這些人在遼東地位卑下,這些年生活的十分艱辛,就算是娶了遼東那些卑賤女子成家,生下的第二代也一樣受盡歧視。

    對于這些人,朝廷則區別對待,甄別出來後,給他們直接授以田地,對于原本是軍官的,還酌情授以鄉里的吏職等,讓他們協助管理遼東地方。

    遼東千里土地上,到處是一隊隊一群群的高句麗遺民,被唐軍押送驅趕著來到沿海,被分配上一條條的大船,運往中原各地,等待未知的命運。

    同時在中原許多地方,朝廷也在全力動員往遼東移民之事,鋪天蓋地的宣傳移民遼東的好處,過去了能分多少田多少地,有安家費路上有照顧等等,甚至還動員官吏們前往。

    自願前往遼東的,都在現官階上提兩級,職務加一級使用,還能分到雙倍的職田等,總之好處多多。

    只不過效果卻不是太好,主要還是這些年大唐不斷的對外拓張,使的朝廷打下了邊疆大量的新地盤,不斷的移民,使的現在中原地區已經沒有以前那麼人口密集了,更沒有隋末唐初那種遍地無產之民,無田無產的窮人,好多早就移民邊疆了。

    朝廷只能給中原各地的官員們下任務,對一些人口較密集州縣,勸那些每戶擁有田產在五十畝以下的百姓,勸說他們移民前往遼東,並許諾,在中原的田地房產等,允許他們自由出售,然後朝廷在遼東依然給他們授田,一丁百畝,中男和青壯婦人也一人五十畝,足額實授,不以百畝為限。

    這條件確實是不錯了,中原的均田令,雖說是按丁授田,每丁百畝,但這百畝也只是個授田上限,實際上在武德初戰爭剛結束的時候,都做不到人丁百畝實授,更別說到貞觀十六年此時了。

    中原地區,均田令其實早就已經停止了,因為已經沒有地可授了。

    朝廷現在吸引移民唯一的誘惑條件就是足夠多的土地,全部為永業世田,不以百畝為限,有一丁就授一百畝,婦人和中男也都每人授五十畝,這意味著如果家中人口多,可能真的能分到二三百畝地。

    在中原故鄉雖好,可如果沒有田地,總是不踏實的,而如果去了遼東,就算那邊苦寒,但手中要是真有幾百畝地,那可就能代代傳家,幾代辛苦下去之後,總能成為殷實的小富地主之家的。

    何況朝廷現在動員大家移民遼東,並不收回在中原的田地房屋等,允許大家賣掉,這又是一個不錯的條件。

    為了鼓勵百姓移民遼東,朝廷也是煞費苦心,反正房玄齡在給太子的奏章中就寫道,把遼東高句麗人遷來中原,再從中原移漢人過去遼東,這一進一出,朝廷將要耗費巨資,而且沒有十年,都難以見到些初步成效。

    每年往遼東遷十萬人,十年遷一百萬人,遼東勉強能夠有些樣子,但每年估計得耗費數百萬貫錢甚至上千萬,不僅是遷出遷進耗費錢糧,還有要維持在遼東的駐軍,要築城要屯田要修驛站要築烽堡等等,總之十年之內基本上是只進不出的大窟窿,別想著兩稅啊商稅這些東西。

    因為如果想迅速讓遼東穩定起來,那麼不僅要移民、均田,還得輕稅薄賦,新移民肯定得先免幾年稅賦的,然後還得再減免個幾年。

    遼東會是個財政上的大窟窿,且是持續性的。

    好在對此朝廷早有預料,皇帝也是一直有這個心理準備的,當初既然下決心要把高句麗人遷回來,再移民過去,就算到了這些。

    因此現在本錢再大,也得堅持。

    遼東是必須恢復的,還得迅速恢復過來,朝廷打下來遼東,不可能是讓他荒著的,更不可能放在那里等將來又被契丹人、人、室韋人什麼的去佔了。

    當年隋裴行矩當著突厥始畢可汗的面跟煬帝這樣說遼東,“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于箕,漢世分為三郡,晉世亦統遼東,今乃不臣,別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征之久矣。”

    大唐武國之初,內憂外患,李淵曾有意想要放棄和高句麗保持隋朝時那種宗藩關系,但是中書侍郎溫彥博就進諫道,“遼東之地,周為箕子之國,漢家之玄郡耳!魏、晉以前,近在提封之內,不可許以不臣。且中國之于夷狄,猶如太陽之于列星,禮無降尊,俯同藩服。”

    李世民也一再詔諭高句麗,遼東諸城,本皆中國郡縣。

    李世民兵變奪得天下,一直都在努力的做一個好皇帝,他想向世人證明,他配的上這皇位,更想建立功業,成為皇帝中的偉人,秦皇漢武就是李世民的目標。

    所以九瀛大定,恢復秦漢舊疆,這是李世民肩負的歷史使命。

    魏晉以來,漢之舊域遼東,失陷已久,這在李世民認為是必須要努力更正的局面,不僅僅是要擊敗高句麗人,收復遼東,還要把遼東的文化等糾正過來。

    但失陷太過久遠,那里的人口這麼多,又防將來大唐衰弱之時,這里再次脫離,所以李世民采取了秦瑯等大臣的建議,認為有必要對遼東來個改換人種,唯有這樣,才能最快的速度使的遼東,真正的恢復為漢之舊域,而不僅僅只是理論上的收服。

    就跟大唐在攻滅了高昌國之後一樣,對于這個說漢話以漢人為主體的西域國家,李世民的旨意就是盡遷其王室、豪強、大戶于中原,同時大量移民過去,改州設縣,派遣官員,屯駐兵馬,設立學校,全面的革新漢化。

    對于那些移民四邊的漢家子民,李世民特賜下長征健兒四字稱號。

    •••••••

    洛陽,東宮。

    太子承乾正跟幾位宰輔重臣議事。

    移民遼東進展緩慢,根本達不到朝廷定下的數字。

    各地官員都在叫苦不迭,說無人可移。哪怕朝廷在開出了如此多優惠條件下,依然應者寥寥。

    “一丁授田百畝,婦人、中男也每人授田五十畝,不設上限,也不行?”

    “遼東新移民五年免賦,也不行?”

    “朝廷給他們安家費,給他們包路上開銷,也不行?”

    幾位宰相們也沒有辦法,地方官叫苦連天,苦苦勸說,但也效果一般。

    “歸根到底,還是如今中原確實沒多少窮苦百姓了,無地者、或者擁地二十畝以下的家庭,在近二十年的拓疆移民中,早就移的差不多了。”房玄齡道。

    “不可能,這天下豈會沒有貧民窮人?”承乾卻是搖頭不信的。

    “有一些擁地極少者,如今在城鎮成為產業工人,是手工業者,或是經商販賣,也能解決溫飽,所以他們並不願意背井離鄉的前往邊疆蠻荒苦寒之地。”

    承乾卻緩緩道,“孤倒是覺得這些年朝廷有些政策放的太寬了,據孤所知,隨著工商大興,海貿放開,如今不僅有許多中原豪強大賈組織人馬跑到海外去捕奴劫掠,也有很多人在海外建種植園、開礦產建作坊等,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口出海,且這個數量已經越來越多了。”

    “人口流失嚴重,地方官府已經沒法約束,戶籍制度也漸漸不符,對吧?”

    太子的這話如一記驚雷,點出了這些年大唐興盛之下隱藏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戶籍人口的管理問題,在以往歷朝歷代,對于人口管理都是極其嚴格的,建立一套詳實的戶籍登記管理制度,絕不允許百姓隨意遷移,甚至連出縣都不許。

    只有遇到大災大饑荒的情況下,朝廷才會特別允許百姓外出就食逃荒,但災後,都是要求返回原籍故地的,各地官府都不允許收容這些逃災流民,地主豪強們更不許隱匿收容這些人,否則就是犯法。

    但是這些年朝廷為了發展工商等,漸放開了一些禁令,比如允許百姓進入城鎮成為手工業的產業工人,甚至允許百姓流動起來,本來這都是為了發展工商、貿易,為了經濟發展。

    但也確實造成了戶籍管理上的不少缺少,就如同太子所說的,這些年不僅百姓打破州縣界限,跨州縣的流動起來,脫離土地,甚至已經有不少人出海下洋,離開大唐國境了。

    “越來越多的人出國境,這帶來巨大的隱患,而那些在海外建立產業的豪強大賈們,他們在海外的產業既不向朝廷繳納稅賦,也不受朝廷約束管理,這難道不是問題嗎?”

    誰都沒料到,太子會突然說起這些。

    朝廷當然不是沒有人看到這些,但問題是有能力在海外發展的是誰?表面上當然是海商,但實際上這些海商都是朝中那些勛戚貴族高官和地方頂級士族豪強們控制的,甚至就是皇帝和太子名下,也一樣有在海外發展的。

    牽涉太多人的利益,便導致朝堂上對此事集體失明失聲。

    如今太子親自提起,房玄齡、長孫無忌等卻不知道要如何回答。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貞觀俗人》,方便以後閱讀貞觀俗人第1172章 大唐沒人了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貞觀俗人第1172章 大唐沒人了並對貞觀俗人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