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時候,我特別特別的希望自己長大之後能夠成為一名出色的歷史學家,真的,如果後來我的家庭條件允許的話,說不定我的願望還真的能實現呢,這麼說可不是僅僅在說大話,我是有根據的:</P>
首先,我對歷史,無論是中國歷史,還是國外的歷史都特別的感興趣啊,我是真的喜歡啊,非常非常的有興趣啊。</P>
在我看來,無論這歷史是真還是假的,其實,歷史就是一個一個的故事,一個一個的有著因果關系的故事,我喜歡研究歷史的目的不是單純的去背歷史故事,而是喜歡去找歷史背後所隱藏的規律和故事。</P>
特別是咱們中國的史書當中有很多的春秋筆法,不得不說古時候寫史的那些人,腦袋真是聰明,他們往往會因為當時的壓力或者其他原因而不得去屈從于統治者,但是他們也不想千百年後的後人不知道這段歷史了。</P>
于是,便把史實的真相隱藏在浩瀚的史書中,這里寫一點,那里寫一點,只有那些有心人才能把這些碎片整合到一起,從而還原出幾百年前,甚至幾千年前的歷史真相。試想想,你能據此而推斷出幾千年前的某一個歷史事件的真實情況,當然了,只能是最大限度的接近事實,那將是一份多麼偉大,多麼令人激動的工作啊。</P>
其次,學史明智啊,從小七爺爺就教導我說要把人類歷史作為一個整體看待,不能割裂的來看待歷史。既要從歷史發展的時間跨度去注意歷史發展的時序性,也要從空間聯系的角度去看,即全維度整體的角度去學歷史。</P>
人們常說的上下五千年、是從古到今的時代,歷史的發展是有規律的,它的發展是一個慣性、連續性的過程。學習歷史不能以零碎的、割裂的眼光來看待歷史,“世道必進,後勝于今”啊,有了發展史觀,建立了發展的眼光,你才能高瞻遠矚,才能高屋建瓴的培養大格局,才能建立大局觀,從而在考慮問題的時候,才能夠更加的客觀,更加的全面,更加的符合事實。</P>
第三,我想說的是既然是想做歷史學家,那你必須得讀古書啊。</P>
對于這一點,我很自信啊,我也有著一定的基礎啊,想我從四五時候就開始讀古書,當然了,中國的書實在是太多了,任是誰都不敢說讀完了,可是,最起碼七爺爺家的這上千卷古書,我還是可以大言不慚的說自己已經瀏覽了一遍啊,至少,中華上下五千年,在我的腦海中是有著一條十分清晰,完整,並且熠熠閃光的軸。</P>
可惜的是,我人生的路並沒有如我所願,而且,就算是我想,估計家人也不會同意的,一個貧窮的家庭最想的就是盡快的擺脫貧窮和弱勢,理想嘛,也只能說說或者做夢的時候想想罷了。</P>
現在我也釋然了,畢竟,這人生不如意事十之**,每個人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煩惱︰工作上雜亂的瑣事,身體上偶爾的小疾,感情上的磕磕踫踫……面臨麻煩,我們總是表現得驚慌失措,想急于將它甩掉。“計劃不如變化快”生活中很多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每個人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獲得成功;同樣,周圍的人和事物的表現和發展也不可能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P>
而且,麻煩往往如影相隨,讓人無法徹底甩掉。生活中的麻煩一個接著一個,你按下葫蘆,卻浮起了瓢。麻煩與快樂是孿生姐妹,只不過快樂到來時,你不會憎惡它而已。因此,我們需要像泰戈爾一樣,把麻煩看做是生命中賴以表現自己韻律的一部分,以豁達、從容的心態而處之......</P>
更可惜的是,七爺爺就在他台灣的家人回來找他的前半個月的時候,也就是1991年10月02日,他盍然而逝了,他守在老家四十多年,為的就是讓家人回來的時候能找到他,可是最終還是沒有等到。</P>
還有,他不肯離開家鄉為的就是自己百年之後可以葬在自己父母的身邊,因為他的兩個哥哥都死在了外地他鄉,如果連他也死在了外地,那他是斷斷不會原諒自己的,畢竟因為戰爭,他二十余年沒能在父母的跟前盡一天的孝。</P>
我還听別人說七爺爺在臨終前特別交代說要把這兩間屋子的書都送給我,可是他的佷子只想著著能早一天繼承他的房子,因為七爺爺的兒子前段時間已經和家里聯系上了,從台灣回來探親的日子也都定了,所以他很怕七爺爺的兒子回來和他爭房產。</P>
于是,他便快刀斬亂麻的迅速處理了七爺爺的後事。更有些莫名其妙的是,就在出殯的當天,不知道怎麼搞的,東廂房突然失火了,有些書被燒掉了,雖然大部分都被搶救了出來,可是最終的下場還是被他佷子給當做破爛給賣掉了。</P>
哎,如果是擱到現在,我肯定會毫不猶豫的花大價錢給買下來的。可是,那個時候我只是一個孩子啊,一個剛上高中的學生啊,我有什麼經濟能力去補償人家啊。那整整兩屋子的書,陪伴了我整個的年少歲月,見證了我的青春,那是我所有夢想的根基,更是我們傳統文化的傳承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