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鎮海王

第934章,背後的本質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中華田園牛 本章︰第934章,背後的本質

    <td><tab" align="left"><tr><td>

    <td><tab" align="left"><tr><td>

    &esp;京城燕郊一處廣闊的原野上,大雪紛飛,大地一片銀裝素裹,白雪皚皚,行人匆匆。

    &esp;然而在這樣的天氣下,有好幾輛四輪馬車從京城的方向駛來,然後停在了田野邊。

    &esp;一身便衣的弘治皇帝、劉健、張懋、劉晉、李東陽、謝遷、章懋、�p擁熱朔追紫鋁寺沓擔 戳絲囪矍罷餛 八毓奶鏌啊br />
    &esp;“陛下,您看,這些田野全部都是種的棉花,這些都是棉花收完之後留下來的棉花桿子。”

    &esp;劉健絲毫沒有欣賞雪景的意思,也沒有要吟詩弄詞的情趣,而是非常直接的來到田野之中,扒開下面的雪,露出了一些已經枯萎、干燥的棉花桿子。

    &esp;弘治皇帝一听,也是直接下了田野,也顧不上冷不冷,用手扒開雪,同樣也是看到了棉花桿子。

    &esp;弘治皇帝的身後,蕭敬一個眼神,身邊的侍衛、小黃門頓時就明白了,立即紛紛下了田野,迅速的將大一片田野的血給掃開,露出了一排排整整齊齊的棉花桿子。

    &esp;劉晉也是跟著下了田,隨手拔起一根棉花桿子仔細的看了起來,仔細的數一數上面的棉桃,僅僅只有十幾個,這和後世的棉花比起來可是差了很多的。

    &esp;後世的棉花,一般一株都能夠結出二十到三十個棉桃,有個別甚至于還能夠結出上百個棉桃,產量非常驚人。

    &esp;眼前的這些棉花,棉桃數量並不多,而且看這個棉桃的個頭,似乎也並不大,很顯然,這棉花產量和後世的相比,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esp;“果然如劉愛卿所言,這北直隸竟然看不到一片麥田,到處都是棉田。”

    &esp;弘治皇帝看了看眼前龐大的棉田,忍不住直搖頭說道︰“這田地都種上了棉花,無人種麥子,這樣下去可怎麼行呢。”

    &esp;“北直隸一向都是產量大省,突然不產量了,恐怕以後這糧食是要出大問題的。”

    &esp;“陛下,臣也是這樣想的,當年一場饑荒,讓整個北直隸餓殍滿地,易子而食,這才過去幾年的時間,大家竟然都已經忘了,都在種棉花,沒人種麥子了。”

    &esp;劉健也是憂心忡忡的說道︰“糧食才是重中之重,老百姓有糧才不會慌,才不會亂,這棉花雖然也能夠用來保暖,可是終究不能用來果腹,適當的種一些就可以了,如此大規模、大面積的種植棉花是絕對不行的。”

    &esp;“調查清楚了嗎?”

    &esp;弘治皇帝微微點頭,想了想又問道。

    &esp;“臣已經查清楚了。”

    &esp;“北直隸之所以大家都種棉而不種麥,主要是因為這幾年棉花的價格居高不下,我大明紡織業對棉花、羊毛的需求越來越旺盛,推升了棉花的價格。”

    &esp;“小民百姓目光短淺,為了蠅頭小利,故而紛紛種植棉花而無人去種植小麥,這才有了現在整個北直隸都很難找出一塊麥田的現象。”

    &esp;劉健也是立即回道。

    &esp;“那以你之見,此事又該如何解決?”

    &esp;弘治皇帝微微點頭,棉花價格高漲的事情,他也是知道的,這大明出兵西域最直接的一個因素就是為了獲得西域的棉花。

    &esp;去年冬天的時候,還因為此事,弘治皇帝專門讓人去調查過大明的紡織行業,對此也是有所了解的,知道棉花的價格高。

    &esp;“陛下,臣以為,棉花關系到我們大明紡織業的發展,而現在我大明的紡織業,大大小小的紡織工廠和作坊數以萬計,從業人員數以百萬計,數以百萬的人依靠紡織業來過活。”

    &esp;“斷然是不能因為棉花的事情受到影響,限制紡織業的發展也是不現實,會影響大量人口的就業和生計。”

    &esp;“但糧食問題又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是江山社稷穩定的根本,北直隸處于我大明的核心之地,絕對不能因為糧食的問題有所動蕩,所以這北直隸的田地無論如何也是要種糧食,而不是用來種棉花。”

    &esp;“所以臣以為,朝廷應該頒布法令,禁止在我大明本土的兩京十三省種植棉花,棉花的種植應該盡可能的放到西域、河中、海外去,以此來確保我大明糧食的安全。”

    &esp;劉健想了想也是非常認真的回道。

    &esp;“嗯~”

    &esp;弘治皇帝听完,也是微微點頭,想了想也是對李東陽、謝遷、劉晉、張懋等人問道︰“諸位愛卿有何高見?”

    &esp;“陛下,臣以為不妥~”

    &esp;李東陽想了想表示了反對。

    &esp;“繼續說下去。”

    &esp;弘治皇帝一听,頓時就微微驚訝,這李東陽一向和劉健算是政見比較一致的,沒想到在這件事情上竟然有不同的看法。

    &esp;“陛下,據臣所知,因為京津地區工廠、作坊、商行等等的迅猛發展,吸引了大量的人口進入京津地區的工廠、作坊、商行等等工作。”

    &esp;“單單是今年,根據各大工廠、作坊、商行等等統計,單單是京津地區城市里面的人口總數就已經突破千萬。”

    &esp;“如此龐大的人口,其中大部分都是來自京津地區周圍的北直隸地區,也就是說,以前在田里面種地的農人,現在都已經進了工廠、作坊、商行等等里面做工,又或者是在京津地區開店、擺攤做小生意之類的。”

    &esp;“而農人之所以選擇放棄世代相傳的農田進城務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收入的原因。”

    &esp;“現在京津地區的,隨便雇佣一個人,一個月至少也是需要將近四兩銀子,即便是女工至少也是需要三兩銀子才能夠雇佣到。”

    &esp;“一對夫妻如果一起在城里面務工做事的話,一個月最低都可以賺到七兩銀子,一年下來總收入可以超過八十兩銀子,而且工廠、作坊一般都是包吃包住的,算下來,這一年能夠掙幾十兩銀子。”

    &esp;“可是如此在家里面種地的話,夫妻兩人即便是累死累活一年也僅僅只能夠種幾十畝地,即便是和地是自家的,交完田稅之後,這一年下來也就只剩下幾十石的糧食。”

    &esp;“現在糧價非常低,算下來,連進城務工的零頭沒有,更何況,大部分的農人其實都沒有自己的田地,都是在給地主種地,收入就更低了。”

    &esp;“這就導致了整個北直隸,乃至周圍山西、山東、河南,種地的農人越來越少,大家要麼選擇移民到關外、海外去,要麼就選擇進工廠、作坊、商行等等。”

    &esp;李東陽想了想也是緩緩的開口說道。

    &esp;他是很有才能的一個人,而且也是善于思考,觀察事務也是會思考前因後果,如果說劉健能夠當首輔,那是因為他運氣好,當過弘治皇帝的老師,而李東陽算是拼自己的真才實學了。

    &esp;“朕也記起來了,在今年年初的時候,就有各省的官員上書說,朝廷大量的遷移人口到海外和關外去,導致人口流逝,土地無人耕種的現象。”

    &esp;弘治皇帝想了想也是說道。

    &esp;“是的,陛下~”

    &esp;“因為有更好的選擇,更好的出路,更好的生活,所以農人們自然就知道該如何去做。”

    &esp;李東陽點點頭說道。

    &esp;“因為無人耕種田地,以前依靠收佃租過日子的地主、士紳們就無法再像以前一樣過日子了。”

    &esp;“但是這田地總不能荒廢吧,所以這些掌握大量田地的地主、士紳們就種起了棉花,因為棉花的種植相對更簡單,而且也不需要像麥子一樣進行精細化的照料。”

    &esp;“依靠蒸汽耕地機就能夠很好的翻地種植棉花,而且種棉花也比種麥子更賺錢,自然而然也就導致了整個北直隸很難找出一塊麥田的原因。”

    &esp;“這也是北直隸地區,蒸汽耕地機最好賣的原因。”

    &esp;說了一大堆,李東陽詳細的講清楚了這件事情的原因。

    &esp;他講的更深入,更細致,劉健僅僅只是講到了因為棉花價格高,所以大家都種棉花,這僅僅只是一個表面的現象。

    &esp;真正的現象是因為農人們都不給地主老財們種地了,而擁有土地的地主老財們種上了價格更高,效益更好,管理更簡單的棉花。

    &esp;說到底這是一種市場現象。

    &esp;“原來如此~”

    &esp;弘治皇帝听完,頓時就直點頭,一下子就更清楚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了。

    &esp;“陛下,臣也以為李公所言有理。”

    &esp;這時劉晉也是站了出來說道。

    &esp;“是嘛,說說看。”

    &esp;弘治皇帝笑了笑示意劉晉繼續說下去。

    &esp;“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無非就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esp;“老百姓們覺得種地不劃算了,所以都去城里面的工廠、作坊、商行工作,又或者是在成立開小商店、擺攤子等等,因為這樣的生活更簡單、又更輕松,賺的銀子也更多。”

    &esp;“這也說明我大明在陛下的英明領導下,在朝中諸公的賢能輔助下,我大明蒸蒸日上,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過,已經不需要再像祖祖輩輩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也能夠過的更好,吃的更好,穿的更好,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esp;劉晉想了想也是用非常簡單、通俗易懂的話說了出來。

    &esp;這不管是沒有農人願意種地了,還是這原本種麥子的田地改種棉花,說到底都還是經濟行為趨勢的。

    (www.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鎮海王》,方便以後閱讀大明鎮海王第934章,背後的本質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鎮海王第934章,背後的本質並對大明鎮海王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