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地區暗潮涌動,局勢難測,而在南美本土,隨著登基大典的時間一天天臨近,各項準備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戲班、雜耍藝人赴京表演祝賀,參與大典閱兵儀式的各支部隊陸續完成排練工作,期待著在登基典禮上的良好表現,江南紡織廠、甦松紡織廠的一線工人,連夜加工加點,為參加典禮的文官、武將、士兵趕制禮服…………
時間在本土官員、百姓們的期待下,緩緩撥到了月26日。
早上七時四十分,長安(科爾多瓦)城郊,剛剛建設完成的圓丘高台上,李明遠身著十二章明黃色冕服,一步一個台階的走上祭天高台。
高台兩側旗幟迎風招搖,一邊是以紅色為背景,黑體復古漢字“𩣑”居中的帝國國旗,另一邊是以赤龍軍旗為主,陸軍七師、禁衛師八桿師級軍旗環繞的獵獵軍旗。
文官、武將、受檢閱部隊方陣、觀禮百姓依次圍繞祭天高台分布,總數四萬余人的龐大隊伍,有序的站在廣闊的空地上,等待著登基典禮的正式開啟。
早上八點整,青銅大鐘敲響三次,李明遠站立在圓丘高台正中央,接過侍衛手中的明黃色登基詔書,莊嚴念道
“”朕惟華夏之君,自明運既終,女真韃虜竊居中原,斷發易服,毀漢家五千年文明。
胡腥遍地,華夏沉淪,惜乎吾漢家百姓,身處于水火之中,時運不濟,國家多難,天國瞬起迭滅,忠貞兒郎流落海外,幸天不絕華夏,昊天上帝托夢于朕,傳治國興邦之法,擇南美殷人故地為根基,命再造炎黃文明于異域!
大爭之世,列強爭雄,朕本侍王嫡出之後,華夏英靈之赤子,蒙昊天上帝庇佑,祖宗之靈,遂舉三尺長槍,領漢家兒郎于險地,聚英賢于左右,披荊斬棘,克盡蠻夷白狄,復華夏威嚴于域外,收兩萬里錦繡江山為根本,凡長安(科爾多瓦市)、松江府(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淮陽府(羅薩里奧)、新京府(阿雷格里港)、松州(布宜諾斯艾利斯省)、晉州(卡塔馬卡省和圖庫曼省)、林州(查科省和福爾摩薩省)、金州(丘布特省)、雲州(科連特斯省)…………
合一京、一道、三府、二十三州之地,為新立之帝國。
自舉大業于南美,將士用命,國民擁戴,屢命諸將與兒郎征討外敵,揚威振武,四方戡定,民安國定。
本站手機app: 咪咪閱讀
今文武大臣、國民合辭勸進,尊朕為皇帝,三辭不受,為不失國民之期望,勉循眾請,于己卯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告祭天地于太華山(安第斯山)之陽,即皇帝位于高台。定有天下之號曰漢,建元建業。恭詣太廟,追尊先父為高祖誠皇帝,先母為皇後,…………(追封四代皇帝皇後。)
立大社大稷于長安(科爾多瓦),冊封吳氏為皇後,張氏為貴妃。布告天下,咸使聞知。”
“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登基詔書宣告完畢,高台四周頓時響起震耳欲聾的歡呼聲。
漢國早已廢除跪拜禮,但是在登基大典安排上,無論是文臣、武將、士兵,還是普通百姓,都執意行三跪九叩的大禮,恭賀李明遠登基稱帝。
眾人行禮完畢,李明遠繼續念道
“自朕舉事十一年,忠臣大將追隨左右,盡忠王事,恪守君臣大義,其心可明,其功可見,非授爵賜職不能彰其大功,故 封李三斗、陳國柱、張安松三人為世襲侯爵;
劉樸、羅林山、趙永增、王大山、王小山、李大威、劉永福、葉成林、陳宗柏、吳鳳典,陳森、李漢十二人為世襲伯爵;
陳尚發、羅忠國、馮國安、邱銘章、孫彬、趙延、馮長青、賀炎良、梅東興、陳金鐘…………胡亞基十六人為世襲子爵;
沈福山、梁興、黃乃裳、黃深貴、陳新桂…………席正蒲二十人為世襲男爵。
公爵為五等貴族爵位之首,非有救國、興國之功勛不可輕授,望卿等勉之策之,待立得大功之時,朕將不吝惜公爵之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