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九,黃道吉日,宜嫁娶。
這一日,整個汴梁城都被染上了紅色,即便李杰一再強調,婚禮無需大操大辦。
但仍然架不住京中百姓的熱情。
得知天子大婚,凡是生活在京中的百姓,家家戶戶都為門頭披上了一抹嬌艷的色彩。
有錢的披紅綢,沒錢的披著紅帛,至于那些家徒四壁的,也會想辦法掛上帶著紅色的物件。
清晨。
範仲淹走出出租屋,看到滿街的歡慶氛圍,不由發出一聲感慨。
“陛下當真是民心所向。”
雖然範仲淹不是迎親團隊的一員,但天子大婚是何等要事,近幾日,朝堂上的頭等大事便是陛下結婚。
因此,他清楚的知道,朝廷並沒有大辦的意思。
街上的景象,全都是百姓自發組織的。
其實,想想也對,自陛下登基以來,一系列的新政如雨後春筍般,不間斷的出台。
盡管惠及民生的不是特別多,但明眼人都能看出,陛下定會是大宋聖主。
另外,大宋也一掃之前的積弱,先後豪取兩連勝,如今,四海威服,大宋百姓再看到契丹人、黨項人,完全可以昂著頭,甚至當面嘲諷。
往後,大宋百姓才是一等人!
什麼契丹人,黨項人,統統都得靠邊站。
午後。
文德殿後閣。
李杰頭戴通天冠,身著絳紗袍,靜靜的等候著吉時,待會,他將前往文德殿,當著朝廷百官的面,親自冊封張氏為皇後。
不過,冊封時張氏是不在現場的。
“陛下,呂相公的札子到了。”
就在這時,張茂則捧著一份加急的奏疏走了進來。
“呈上來。”
“是。”
距離呂夷簡出京已經過去了一個月的光景,算算時日,這份奏疏應該是七八天前發出的。
也不知夏州那邊的談判進行的如何。
不出意外,李德明應該不會拒絕大宋提出的條件。
畢竟,李杰可不像太宗、真宗那般扣扣索索的,糧草、鐵器,皆是細枝末節。
日後的戰爭,當是火器的天下。
對于夏州黨項以及契丹這等半農耕半游牧的政權,火器就是降維打擊。
再多的刀槍,也抵不過一發炮彈。
往日游牧政權仰仗的騎兵,只能成為靶子。
很快,張茂則便將札子呈到了李杰的手上。
打開奏疏,李杰迅速的看了一遍。
沒有意外!
夏州黨項答應了貿易條約,自條約簽訂之日起,夏州黨項將會協助大宋,嚴厲打擊邊境走私行為。
並且,凡是被大宋緝私隊繳獲的走私物品,夏州黨項都會根據走私物品的價值,進行相應的賠償。
只是,關于賠償的標準有所更易,最初,大宋提出的是十倍罰款。
李德明覺得十倍太多了,無法接受,而後,在呂夷簡半是商量半是威脅的情況下,雙方達成了共識。
以三年為期!
三年之內,罰款從原先的十倍,降低為了五倍。
三年之後,恢復至十倍,如此一來,也算是給了夏州黨項一定的緩沖空間。
這一點,呂夷簡沒有先行匯報,而是就地決斷的。
當然。
輕微的修改,也是呂夷簡權限之內的事。
畢竟,大宋和興州距離很遠,即便快馬加鞭,一來一回也得小半個月的時間。
如果事事都要向朝廷匯報,這場談判沒個一年半載,怕是談不成的。
在李杰的觀念中,談個一年半載,無疑是效率極為低下的。
太過拖沓!
故此,在一些細枝末節上,李杰給了呂夷簡相機決斷的權利。
只有那些庸主,才會將權力牢牢把控在自己的手里,一絲一毫都舍不得下放。
而對于李杰來說,適度的放權,並不會產生什麼惡果,反而會提升辦事效率。
“陛下,吉時已到,該去前殿了。”
不一會兒,張茂則細心的提醒了一句。
“嗯。”
李杰微微點頭,而後放下札子,跟著禮官的腳步,緩緩走出後閣。
出了閣門,李杰乘輦從西門而出,向著文德殿正殿而去。
“陛下駕到!”
殿內。
隨著一道鞭鳴,禮樂齊奏,堂上百官頓時整理了一下衣冠,畢恭畢敬的朝著御座的方向行了一記大禮。
“恭迎陛下!”
“平。”
望著台下的百官,李杰神色平靜的坐在了御座之上。
皇帝當久了,這種場面見的多了,也就習慣了。
若是換做旁人,看到如此場景,或許會生出各種各樣的感慨,但他只覺得繁瑣。
不論是說的如何天花亂墜,禮儀都繞不開其本質。
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以禮儀為枷鎖,教化萬民。
說白了,禮儀的出現便是馴養萬民,人為的將‘人’劃出三六九等,不同的人遵循不同的禮儀。
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隨,長幼有序,皆是其框架之內的產物。
各種各樣的禮儀,潛移默化的改變著人們的認知。
愚民、吃人,也是源自于此。
其實,李杰是不想以禮治天下的。
天下治理的好不好,民心,才是真正的評判標準。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老百姓心中是有桿秤的,如果天子昏庸,縱使再怎麼鼓吹,也無法讓百姓過得幸福。
如果百姓生活的幸福,又有誰會吃飽了沒事干跑去造反?
又有誰會跑去四處散播負面情緒?
“謝陛下!”
百官三拜之後,寇準從班序中走出,然後面朝百官,從內侍手中接過冊封皇後的制書,臨軒宣制。
清河張氏毓萃高門,鍾英甲族,載挺閑和之質,茂昭婉�之風。
……
……
福祉攸滋,邦家所賴。肅膺典冊,其懋戒哉!
可立為皇後!】
宣讀完畢,眾人再拜。
“陛下聖明!”
“為陛下賀!”
“為大宋賀!”
每拜一次,群臣便跟著禮官齊聲道賀。
如此反復三次,禮畢。
緊接著,劉娥登場,以太後之名義,令迎親使從文德殿出發,前往皇後行第,奉迎皇後入宮。
少頃,迎親團隊出發,百官退場,轉而向著宣德門喊去,使節之外的官員,需在宣德門恭候。
待到百官退場,李杰也跟著禮官向福寧殿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