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迷蹤

第二卷 玩轉部落 第349章 石灰造紙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青雲起 本章︰第二卷 玩轉部落 第349章 石灰造紙

    <b></b>                  已經開過會,對木桶榨油的工作進行了分工,丁奇又開始去忙著第二件事兒,那就是研究如何造紙。

    丁奇以前上學時,了解到中國的造紙術是東漢末年的蔡倫進行改進。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炒、烘等工藝制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而現在,丁奇準備做的事就是造紙,他已經被沒有手紙的日子折磨瘋了。當然,這不是他造紙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還是為了方便記錄、傳播知識。

    目前部落所擁有的東西只有一些破漁網和鋸末,麻暫時沒有,那麼能考慮的造紙材料主要就是樹皮、南湖邊上的蘆葦、雜草以及未來稻谷收割後剩下的稻草,包括前面所說的破漁網和鋸末。至于竹子,丁奇暫時不去考慮,那個太難分解,不好制漿。

    小時候,離村子一公里處,有一個造紙廠,周圍的村民都會將不用的麥秸桿、玉米桿兒甚至是樹皮運過去,賣幾個零花錢來貼補家用。丁奇沒事了就會帶幾個小伙伴一起去造紙廠挖蚯蚓,回村邊河里釣魚。

    經常去的情況下,他就對造紙廠的環境有所了解。長期在外堆放的麥桿兒、樹皮等物,石灰,源源不斷向里面運送麥桿兒的鍋爐車間,以及從車間里面運出來的麥桿兒泥堆,還有散發著刺鼻氣味的紙漿池,都是丁奇記憶中的兒時場景。

    再加上中央電視台記錄頻道關于手工造紙知識的傳播,丁d杏覺得自己理論知識學得挺多。

    所以,他準備利用掌握的知識,開始造紙。

    安排幾個人去收集破漁網、鋸末,再安排五六個人去南湖邊割蘆葦、雜草進行晾曬,還有人拿著青銅鏟去搬遷的林場內收集樹皮。安排花尋找到部落內最大的陶鍋,安排荊依據花尋找到的最大陶鍋樣式,制作竹篦子或者木頭篦子,以及用木頭制成的蒸籠。

    最後,丁奇帶幾個人去南湖邊遠離稻田和馬場的地方,選址準備建造紙場地。

    由于造紙有很大污染,產生很多廢水,因此丁奇只能選擇一處地勢稍高的亂石灘、不長野草的地方作為造紙場,離湖邊不算太遠,取水也方便。

    場址選定,就開始安排人用磚在平整好的地面上挖出一個坑,里面用磚壘了一個大池子,這是用來制漿的池子。不遠處又建了一個用來蒸煮制漿原料的棚子,一個用來存放石灰的木棚子,四周用木板遮擋風雨。

    講到石灰,可能大家猜到了丁奇準備如何制作紙漿。沒錯,就是石灰法制漿。這種制漿方法,就是丁奇根據記憶中的畫面,總結的制漿方法。丁奇不知道這其中是不是發生了什麼化學反應,他隱約覺得應該是石灰的堿性加速了植物中縴維的漿化。同時,石灰還起到漂白和去除雜質的作用。

    現在丁奇準備做的,就是進行小批量試驗,利用比較好制漿的蘆葦、雜草來制作草紙,也是最簡單的紙制品。只要這個能做成,下一步用樹皮、麻及木頭等制漿得到的紙將會更好。

    有人在挖坑建池子,有人則開始用鍘刀將以前編葦芭留下來的蘆葦切成十公分長的段,再切一些干枯的雜草後,將兩樣材料混合在一起。然後將這些草料在一個大陶缸中淘洗,將一些泥土、石塊等雜質清除掉。接著將一些生石灰粉灑入經過淘洗的草料中,攪拌均勻。

    由于是第一次做,不知道多少比例合適,丁奇就準備從最低的水平開始,即石灰重量與草料重量比為110。攪拌均勻後的草料放在一邊發酵一段時間,利用生石灰產生的熱量進行自然發酵。

    隨後開始在陶鍋中燒水加草料,蓋上蒸籠,慢慢蒸煮。蒸煮的過程中,還要不停翻攪,使材料得到全面的煮制,能夠快速地得到紙漿,縮短制漿時間。具體蒸煮的時間,丁奇心中沒譜,只能邊蒸煮邊觀察,但怎麼著也得三個小時之後,前期可以讓人先準備著。

    自己在這里看著,丁奇則讓幾個人去找蝶拿回之前安排她制作的篾席,找荊拿安排他做好的一個大木桶。木桶用來作為抄紙用的紙漿池使用,而篾席則是抄紙簾。

    抄紙簾做出來的不多,只有五個,主要是因為那只有三根頭發絲粗細的竹篾實在不好做。為得到這些竹篾,丁奇特意制作了一個制篾工具,刮篾器。

    在一塊青銅板上,丁奇鑿出五個洞,這些洞可是利用他手中的多功能瑞士軍刀一點點鑽出來的。五個洞從大到小,從五毫米到最後的兩毫米,可是費了不少功夫。

    竹篾從最大的孔穿進去,抽出來的過程中將大于孔洞的部落去除。然後再從下面的孔中穿進去,抽出來繼續去除多余部分。以此類推,直至達到目標竹篾。這個過程耗費時間太長,更不說之前的破竹篾這項工作耗費的時間。

    竹篾做成,蝶又開始編篾席,也就是抄紙簾。這個對繩索要求極高,就是繩索不能太粗,只能有一毫米左右細,可是將巧兒那一組人給折騰暈。還好,最後她們總算完成了這個任務。

    有了繩有了竹篾,蝶編起來抄紙簾也就快得多。長六十公分,寬五十公分,一共五個。

    一應工具都準備好,只待紙漿制好。

    蒸煮好的紙漿,還沒有最終成形。此時需要將這些紙漿從鍋里撈出來進行漂洗,將里面的一些雜質和生料剔除出去,避免影響成品質量。漂洗後的紙漿撈出來,放入石臼中進行臼搗,使紙漿中的縴維充分分離出去,此時制漿工作算是完成。

    丁奇算了一下,蒸煮的時間比預期的三個小時長了一倍,達到六個小時,還不包括後面的漂洗和臼搗。臼搗簡單,岩他們鑿出來的石臼和石錘,兩人合作或一人利用杠桿原理進行臼搗。

    制好的紙漿呈

    黃白色,微微的淡黃,沒有全白,說明里面的石灰用量還有些少,下次再做時就要多增加一些,試試漂白效果。不過丁奇是第一次做這個,能達到這樣的效果算是不錯了。

    牛頓說過一句著名的話“之所以我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那麼,丁奇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以前學過看過了解過。只要知道原理,過程只是細分出來用來達到目的罷了。就像以前他上過的自然課,老師有講過如何利用廢舊報紙來制作紙張的試驗,而那個試驗才是讓丁奇真正明白造紙原理的一節課。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而丁奇在造紙方面是否最終成功,也要看他最後這臨門一腳能不能踢得出去。

    在丁奇準備紙漿的過程中,另一組在榨油的人那里傳來了好消息,經過壓榨油桐粉餅,里面含有的豐富油脂已經在銅塊和石塊的共同擠壓下滲了出來,並匯合在一起順著石槽流入下面的陶罐中。

    好消息傳來,也激發了丁奇的斗志,誓要將紙張一下制成。

    紙漿做成的第二天,好好休息一晚的丁奇帶著一干人來到造紙場,向荊做成的那個大木桶中倒入準備好的井水。井水清澈,里面沒有什麼雜質,不會影響造出來的紙質量。

    然後,丁奇將一定量的紙漿一點點的倒入木桶中,邊倒邊攪拌,直至攪拌均勻,這調配紙漿的活兒才算結束。只是成功不成功,還要看紙漿的附著情況。丁奇先將手伸進去,再撈起,看著手上的紙漿分布情況,丁奇略有些失望。紙漿還是有些粗,不夠細膩,里面含有部分未徹底熟化的生料。而且,丁奇的手在里面停留的時間不算短,可沾在手上的量也不多,薄薄的一層。看來紙漿的量不夠,另外也要增加抄紙簾在紙漿桶中的時間。

    但這也只是在手上的表現,等呆會用抄紙簾之後就能知道抄出來的紙是什麼樣子了。

    再次向里面投入一團拳頭大的紙漿,繼續攪拌直至均勻。然後丁奇拿起身邊的那個抄紙簾,深吸一口氣,兩手將抄紙簾繃緊,前頭朝下沒入紙漿桶中。稍一停頓,丁奇就傾斜著快速出水,那些紙漿就在抄紙簾出水的過程附著在抄紙簾上,形成一層厚約兩毫米的紙層。

    水順著抄紙簾上的空隙快速瀝下,丁奇將抄紙簾正面朝下放在一塊木板上,輕輕挑動抄紙簾一頭,將上面的紙慢慢揭下,平鋪在木板上,等待其風干。

    完成這張紙,丁奇之前吸入的那口氣被他慢慢吐出來,本應該激動起來的心情反倒逐漸平靜下來,讓丁奇有一種釋懷的感覺。

    不再停留,丁奇再次將抄水簾沒入紙漿桶中,左右一擺,前後一晃,停留兩抄,迅速直上直下出水,又一張蘊含著大量水分的紙張就在抄水簾上成形。瀝干水分,再次將抄水簾正面朝下,將那一張紙鋪在另一塊木板上,等待它最終風干。

    。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原始迷蹤》,方便以後閱讀原始迷蹤第二卷 玩轉部落 第349章 石灰造紙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原始迷蹤第二卷 玩轉部落 第349章 石灰造紙並對原始迷蹤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