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干咳了一聲,說道︰“陛下,小臣認為,這其中的關竅道理,實則人人皆懂。”
“然而,關乎切身利益,他們又要裝作不懂了。”
“故而,陛下統御四方之時,他們不敢輕舉妄動,只敢在心中暗暗腹誹。”
“或者有朝一日,陛下遨游仙界,這些人便要蠢蠢欲動了。”
“他們或者說一些奇談怪論,誣陷陛下,或者扯旗造反,毀掉陛下的萬代基業……”
嬴政皺了皺眉頭,有些懷疑的說道︰“有如此嚴重嗎?”
李水心想︰事實就是這麼嚴重,你是不知道啊。
他嘆了口氣,對嬴政說道︰“陛下,防人之口,甚至預防川啊。”
“若再讓這些人胡思亂想下去,難保不對大秦生出二心。”
“如今,大秦百姓,個個豐衣足食,對陛下自然是感恩戴德。”
“可是他們的兒子,孫子,重孫子,他們從小生活在豐衣足食之下,他們會感恩于陛下,會感恩于大秦嗎?”
“這等人只會認為,他們所得到的一切,皆是應得的。”
“陛下有功,他們不會稱謝。陛下有子虛烏有的過錯,他們會抓住不放。”
“如此一來,大秦將來堪憂啊。”
一番話,說的嬴政眉頭緊皺。
他沉思了一會,看向李水說道︰“槐谷子,你是不是已經有了對策?”
李水咧嘴一笑,他笑眯眯的說道︰“有了。”
嬴政說道︰“有何對策?”
李水說道︰“放棄法家之道。”
嬴政一听這話,立刻斷然拒絕︰“不可。”
“法家之道,乃大秦立國根本。”
“秦律嚴明,只要人人遵守,大秦自然長治久安。”
“放棄法家之道,用什麼立國?”
“用虛無縹緲的道家?裝神弄鬼的陰陽家?痴人說夢的墨家?裝模做樣的儒家?”
李水︰“……”
好家伙,不愧是千古一帝啊,一句話把所有人都罵了一遍。
李水干咳了一聲,對嬴政說道︰“陛下,其實……可以行法家之道,但是對外宣傳的時候,可以宣傳成其他的學說。”
嬴政一愣,似乎沒明白李水的意思。
李水接著說道︰“比如,陛下依然法令嚴明,依然王子犯法,與庶人同罪。”
“但是陛下要在各種場合,向天下人宣揚,說大秦奉行的是儒學。”
“大秦一代代帝王,都要做儒家期待的仁君,像是愛護自己的子女一樣,愛護天下百姓。”
“而百姓和百官,也要像儒家說的那樣,忠于郡王,肝腦涂地,萬死不辭。”
嬴政︰“……”
他表情古怪的看著李水。
李水小心翼翼的說道︰“陛下,小臣的建議,不可行嗎?”
嬴政幽幽的說道︰“槐谷子,你可知道,你要朕做什麼?”
“你是要朕欺騙天下人啊。”
“朕,掃蕩六合,一統天下,為千古一帝,為大秦始皇帝。”
“難道朕的天下,需要欺騙才能穩固嗎?”
“難道朕的大秦,需要建立在謊言之上嗎?”
李水︰“……”
啊這……
怎麼好好地,理解到這上面去了?
他苦著臉對嬴政說道︰“陛下,我不是這個意思啊我。”
他撓了撓頭,說道︰“這也不是欺騙,這其實是帝王之道。”
“昔日大秦兼並六國,難道就沒有用什麼計謀嗎?”
“陛下總不是要做迂腐可笑的宋襄公吧?”
最後一句話,打動了嬴政。
他沉思良久,淡淡的說道︰“這帝王,朕當的真是有些疲乏了。”
“謫仙啊,你的長生藥,何時能研制出來?”
李水恭恭敬敬的說道︰“快了,快了。”
嬴政坐在椅子上,無奈的搖了搖頭︰“你這一句快了,讓朕等了數年了。”
李水說道︰“如今進展頗大,再過數年,應當可以了。”
嬴政說道︰“罷了,朕就再給你五年時間。”
李水心說︰“五年時間……罷了,五年很長,誰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呢?”
他對嬴政說道︰“陛下,那以儒代法的事……”
嬴政說道︰“你為何鐘情于儒家?”
“難道是因為淳于越?”
李水老老實實的回答說︰“有這方面的原因,但並非全部。”
“儒家,其實是最合適的學說了。”
“儒家提倡仁政。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大到治國之上,講究君君臣臣。小到修身之上,講究三省吾身。”
“如果能提倡開來,天下的讀書人,人人皆為正直君子。”
“對大秦的安定,頗為有益。”
“如果儒家的外表之下,再輔以法家,大秦可延續萬代。”
嬴政點了點頭,說道︰“好,那就照此辦理。”
“朕一旦推廣儒學,便會做做樣子,做出一副體恤百官的仁君模樣來。”
“到那時候,天下人該當交口稱贊了。”
李水說道︰“自然,自然。”
嬴政又說道︰“然而,朕行仁政。百官豈非會覺得朕軟弱可欺?”
李水躬身說道︰“這其中的尺度,就要靠陛下來掌控了。”
“些許小事,可以行仁政。”
“比如朝會交頭接耳,私下納小妾。無關痛癢,可以給與小恩小惠,減免刑罰。”
“然而,一旦涉及到大秦江山,就必須要用雷霆手段。”
“比如貪污,比如散布流言,比如結黨營私……”
嬴政深以為然的點了點頭。
李水干笑了一聲,說道︰“治國之道,在于剛柔並濟。”
“陛下應該一手拿著棒子,一手拿著甜棗。”
“最好是打一棒子,就給一個甜棗。”
“之前只顧著打人了,接下來,該當把甜棗補上了。”
嬴政哈哈大笑。
他看著李水,微笑著說道︰“槐谷子,沒想到,你對治國竟然有如此見地。”
“怎麼?你也曾琢磨過,做了帝王之後,如何治國嗎?”
這話問的就有點危險了。
或許嬴政只是隨口一說,但是李水可不敢隨口一答。
他微微一笑,神色從容地說道︰“陛下,小臣是在治理商君別院的時候,總結出來的規律。”
“小臣私底下覺得,這應該也適合治國。于是斗膽向陛下推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