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國家修文物

第九百二十一章 代筆之作 (第一更)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十三閑客 本章︰第九百二十一章 代筆之作 (第一更)

    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同樣的道理,有古董的地方,也一樣會有仿品。

    而古書畫作品,由于其價值高昂,仿制難度低,仿制手段多,一直以來都是造假的“重災區”。

    在書畫界,性業內將仿制水平比較低的一類假畫稱之為行貨,其最大的特點就是仿作的數量大,水平低。

    這些行貨,一般都是流向各地的游客、初入行的新手藏家,或者是外地買家。

    而中高等的仿制書畫,可就沒那麼簡單了,在經過宣傳、展覽、出版等一系列炒作之後,最終會流向京城、魔都等大城市的拍賣行和藝術品交易市場。

    實際上,書畫仿制並不是近些年才有的,而是古已有之,並且水平之高超甚至連一些行家都辨認不出來。

    有這麼一個趣聞。

    明代的著名畫家文徵明是沈周的學生,他非常喜歡收藏自己老師的作品。

    據說有一次,文徵明外出辦事時,忽然看到有人在售賣沈周的畫,他看到之後,立刻將這幅畫買了回去,掛在自己的房間牆壁上,日日觀摩。

    無獨有偶。

    過了沒幾天,文徵明忽然听說他的朋友顧從義也買到了一幅自己老師的畫,他立刻趕到顧從義的家中,準備借來觀摩一番。

    可讓文徵明感到吃驚的是,當顧從義領著他看到那幅畫後,他發現這幅畫和自己家里的那幅畫一模一樣,就好像是雙胞胎一樣。

    讓文徵明哭笑不得的是,他一問才知道,顧從義的這幅畫跟他的那幅畫都是同一個地方買到的,而且價格還更低。

    這還用說嗎?文徵明和顧從義兩個人買來的畫都是仿制之作。

    連文徵明、顧從義兩個人都會買到偽作,更遑論其他人了。

    書畫造假的方式,大致上包括摹、臨、仿、造等多種手段。

    其他三種暫且不說,光說這個“造”,除了有“生造”、“硬造”之外,還包括了改、添、減、拆、揭等,花樣繁多。

    “改”就是將一幅書畫上的名款、印章挖掉,改成古代某位大名家的款識,一幅沒什麼名氣的作品,就成了名家大作了;

    而“添”,則是把普通人的無款作品,添加上大名人的款識;

    “減”的意思,就是移花接木,把古代名家的款識,從小幅作品上裁減下來,放到他人的大幅作品上,因為尺寸增大,價格也自然也會飆升;

    “拆”,就是將一件書畫作品拆成多件,例如元代著名畫家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就被人裁截成了兩段,而宋朝畫家米友仁的《五洲煙雨圖》也被人裁割成了好幾段;

    至于最後一個“揭”,指的是裝裱師借書畫作品再次裝裱的機會,把宣紙揭成幾層,同樣一幅畫作,就揭成了多幅。

    而除了改、添、減、拆、揭這些手段之外,一些臨摹畫家也常常采用古代材料來作畫,以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

    別說帛紙可以采用古代的,就是連印泥,仿制者也能搞來老印泥,讓一些藏家難辨真偽。

    所以說,古董收藏水很深,入行書畫需謹慎啊。

    扯得有些遠了,現在言歸正傳。

    向南辨認過這幅《松柏同春圖》的絹帛之後,至少可以確認一點,這幅畫在材料上,確實是明代的。

    隨後,他又將目光看向這幅畫左上角上的題識

    ……更有新甫柏森森,雙干掩映相俯仰……毛君石壁與其配。吳孺人偕壽六十,倩氏朱世蕃謀所以為慶,徵明為作松柏同春圖並系此詩。戊午九月既望,徵明識。

    畫上的這首長詩,是用行書寫就的,盡管滿是溢美之詞,讀來卻是蕩氣回腸。

    在題識的後面,還有兩方鈐印,分別是“文徵明印”與“衡山”。

    收藏古書畫的人一般都知道,文徵明的號是“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在他的諸多書畫作品中,有不少是蓋了“衡山”這方鈐印的。

    既然有其它真跡可以對比,那麼鈐印作假的可能性就不是太大了。

    至于這行書,向南太熟悉了。

    在京城故宮博物院里,就藏有文徵明的《行書陋室銘》軸、《行書新秋詩》軸等多幅珍貴的書法作品,他的行書用筆遒勁,筆意縱逸,顯示出了練達的藝術技巧和情趣,一般人很難模仿得出那種味道。

    “難怪趙總將這幅《松柏同春圖》給了很多鑒定專家看,他們也難辨真偽。”

    看到這里,向南忽然有些反應了過來,“這幅畫,從材料、鈐印,以及題識上看來,完全就是真跡,真正判定不出來的,估計就是題識下面的畫作了。”

    掃了一眼,向南頓時就發現,這畫作的筆法、技法,相較于他在行書上的用筆而言,顯得稚嫩了不少。

    向南一愣,這怎麼可能?

    隨即,他抬頭看向老趙,直截了當地問道︰“這幅畫,你應該拿去做過碳十四檢測吧?”

    “檢測過了,檢測過了,檢測的結果是,這幅畫作上的墨跡,距今有450多年了。”

    450多年前,正是明朝時期,那時候文徵明還在世呢,所以,說這幅畫是偽作,老趙心里面多少還是有點不信,尤其是這題識和鈐印還都是真的。

    不過,不信歸不信,他還是有些忐忑,畢竟這畫要是偽作,雖然也是明代的,但肯定不如真跡值錢啊,那他豈不是虧了本?

    老趙站在一旁,一臉緊張地看著向南,小聲問道,“向專家,這畫到底是真跡,還是贗品?”

    “現在還不好說,我再看看。”

    向南朝他笑了笑,轉頭繼續看了起來,實際上,他的心里面已經有了大致的猜測。

    實際上,在諸多的書畫造假當中,有一種情況,是鑒定專家們最為頭疼的,那就是名家代筆。

    名家代筆,在華夏的書畫領域當中其實一直都存在,不過大多數人心照不宣罷了。

    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一些知名的書畫家要麼老得不能作畫了,要麼生病了,但由于有些求取書畫的人身份特殊,實在不好拒絕,因此只好請人代筆。

    而文徵明的這幅畫,就是代筆之作!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我為國家修文物》,方便以後閱讀我為國家修文物第九百二十一章 代筆之作 (第一更)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我為國家修文物第九百二十一章 代筆之作 (第一更)並對我為國家修文物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