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桓容 !
秦 出現在城頭, 秦軍士氣大振, 連城內的流言都少了許多。
經過一次試探,漢軍和秦軍都對對手的實力有了清楚認識, 漢軍收起輕敵之心,嚴格按照桓容的命令,實行圍城之計。
秦軍嚴守城頭,縱然漢軍高掛免戰牌,也時刻不放松警惕。
經過一場大戰, 雙方陷入對峙。
漢軍頓兵長安城下, 一圍就是兩個多月。
期間,桓嗣率兵拿下雍州, 防備秦玖和秦 的大軍。
桓容采納賈秉和郗超的建議,每隔數日便派兵做攻城狀,並不實際進攻,卻讓守軍的精神更為緊繃。
同時, 漢軍斥候四出游弋, 切斷長安同外界的所有聯系。
至八月中,戰事始終沒有太大的進展, 桓容變得有些焦慮。
桓漢不缺糧, 但三十萬大軍每日消耗可觀, 出兵以來, 消耗的糧秣已是天文數字。縱然家底豐厚, 也漸漸開始感到吃力。
秦軍同樣焦慮。
城內存糧見底, 守軍從每日兩餐改為一餐, 由蒸餅改為稀粥,壓根吃不飽。
戰斗力再強,體質再好,也扛不住如此煎熬。
無需多長時間,只要再多十幾日,城中的谷麥即將告罄。
將士餓著肚子沒法打仗,百姓面臨饑餓,一樣堅持不住,總要為自己尋條生路。屆時,不用漢軍攻打,城內就會出現不穩。
漢軍在城外焦慮,秦軍在城內煎熬,彼此的日子都不好過。
臨近八月底,北地依舊少雨,顯然又是一個災年。
大旱之年屢有蝗災,九月初,忽有飛蝗自東而來。
換做尋常,見到蝗蟲過境,百姓必定恨得咬牙切齒。如今則不然,不只是交戰雙方,連城內百姓的眼楮都綠了。
飛蝗鋪天蓋地而來,漢軍、秦軍和長安百姓張網舉盆,使盡渾身解數,就為多抓些“口糧”。
雁過拔毛,蟲過留腿。
不留下所有也要抓住大半!
臨近秋收,南地雖然遇災,糧食出現減產,依靠之前的儲存,支撐一段時日總沒有太大問題的。然而,能多一條“籌糧”的途徑的總是好的。
城內的將士和百姓更不用說。
嘗過餓肚子的滋味,包括之前聞蝗色變之人,都陸續加入捕蝗的隊伍。
蝗蟲嗡嗡而來,所過之地寸草不生。
路過長安時,變故陡生,隊伍突然少了一大截,仿佛有一只無形的手從半空截斷。與之相對,城內城外同時飄散焦香,堪謂奇景。
如果蝗蟲有思想,肯定會為自己掬一把辛酸淚︰自己吃點糧食算什麼?這些兩條腿的才是真正狠吶!
蝗蟲數量終歸有限,並不成完全代替軍糧。
九月中旬之後,長安缺糧的情況越來越嚴重,雖不至于斷炊,形勢也是日漸嚴峻。
就在這時,桓容擔心的事終于發生了。
雍州突然送來飛報,朔方等地的秦軍大舉調動,恐有南下之意。
不等召集眾文武商議,忽听宦者上稟,有一支西河來的隊伍,領隊之人自稱秦鉞,請見桓漢天子。
西河?
秦鉞?
桓容動作一頓,詫異的抬起頭。
如果他沒記錯,來人應該是秦玖長子,秦 的佷子。
長安圍攻不下,邊界秦軍又開始調動,秦鉞這個時候來,究竟所為何事?
“陛下,其意如何,總要見一見才知。”賈秉和郗超都已聞訊,聯袂來見,請桓容暫且放下其他,先見秦鉞一面。
“也好。”
桓容點點頭,命人掀起帳簾,請秦鉞入內。
秦鉞從西河趕來,隨行僅百人。敢闖桓漢大營,足見其膽識過人。
少年身姿挺拔,一身玄色長袍,並未戴冠。僅是舞勺之年,眉眼之間已暗藏凌厲,周身隱隱有煞氣縈繞。
見到秦鉞,桓容表面鎮定,心中卻著實是吃了一驚。
無他,秦鉞和秦 實在太像。看著眼前的少年,仿佛在看十幾年前的秦玄鐦V br />
“見過陛下。”
見到桓容,秦鉞同樣有些吃驚。不過,想到叔父之前所言,又覺得桓漢天子本該如此。
行禮之後,秦鉞取出懷揣的書信。
立刻有宦者上前,鄭重接過書信,呈送到桓容手邊。
“鉞之來意,盡在信中。”
桓容展開書信,從頭至尾看過一遍,見到落在末尾的秦國太後印,以及秦玖秦 等人的私印,神情未見輕松,反而更顯凝重。
“真如信中所言,秦氏大舉調兵是為何意?”
秦鉞不見緊張,正色道︰“陛下有疑,實乃情理之中。然事情未定之前,秦氏又如何能夠相信,陛下會點頭答應,真正放人?”
少年未過變聲期,聲音有些沙啞。
說話時語調沒有太大起伏,卻暗藏威脅之意。
如果雙方達成協議,桓容點頭放人,秦氏自然會履行承諾。如若不然,邊界守軍大舉南下,兩敗俱傷在所不惜。
听出話中威脅,郗超眼神微變,賈秉面露興味。
桓容微微挑眉,問道︰“不怕朕殺你?”
秦鉞朗笑出聲,道︰“陛下大可以試一試。”
帳中突然陷入沉默。
桓容看著秦鉞,明明該發怒,卻偏偏生出一股佩服。
“秦氏郎君,果真名不虛傳!”
“陛下過譽。”秦鉞收起笑容,繼續道,“來之前,鉞曾得大母和大君之言,見到陛下,需當面言明,只要陛下肯點頭,放回幾位叔父,秦氏即刻退出邊州,永鎮漠南。只要一脈尚存,不容外族踏入華夏半步!”
少年的聲音鏗鏘有力,猶如一記重錘,狠狠砸在在場之人的心頭。
“秦氏祖訓,守漢土,衛漢民,驅逐賊寇。”
“今日出長安,秦氏再不入中原半步!”
這是承諾,也是誓言。
以尋常眼光來看,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口出此言,未免有幾分兒戲。然而,秦鉞是秦玖的長子,秦策的長孫,未來的秦氏家主。
他發下的誓言,足以代表整個秦氏。
“秦氏可以沒有鉞,漠南不能沒有叔父。”見桓容神情松動,秦鉞繼續道,“陛下當知,漠南駐有近萬胡騎,叔父在,他們自可為利刃,如臂指使。叔父不在,這把利刃將朝向何方,無人能知。”
帳中再次陷入沉默。
良久,桓容拿起書信,從頭至尾看過兩遍,頷首道︰“請郎君暫留營中,朕明日予郎君答復。”
“多謝陛下!”秦鉞起身行禮,道,“如陛下允信中所言,還請下詔。詔成,鉞自會往城下,勸守軍打開城門。”
桓容點點頭,不假他人,由賈秉為秦鉞帶路,引他往營中休息。
未幾,桓容升帳,召集群臣,就秦氏提出的條件進行商議。
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最終,多數人贊同與秦氏交換。
“秦氏退出中原,放人又有何妨?”
“秦帝當世英雄,秦氏郎君武功蓋世,陛下能放其北歸,必為世人稱頌。”
縱然為交戰雙方,桓漢將士對秦氏仍存敬重之意。
更重要的一點,秦氏扎根北地多年,哪怕秦策登基後屢行昏招,秦軍驅逐賊寇,恢復漢土,守衛百姓的功績不容抹煞。
能留下秦氏兄弟性命,對桓漢在北地收攏民心,未嘗沒有好處。
如果秦氏違背諾言,亦有方法應對。不過,以秦氏的家風和歷代所行,連賈秉和郗超都不懷疑,他們必然會履行承諾。
諸事定下,帳中文武陸續散去,桓容親筆成文,落下天子金印。
翌日,秦鉞再入大帳,看過詔書,以大禮謝桓漢天子。
等到少年起身,桓容開口道︰“此事傳出,恐有小人譏秦氏貪生。”
尤其是促成此事的秦鉞,更會被鬼蜮之人揪住不放。
這些人不會念及秦氏的功績,只會牢牢抓住一點無限放大。
“無妨。”秦鉞不以為意,顯然早有準備,“叔父為天下舍命,鉞為叔父棄名又有何妨?”
再次抱拳行禮,秦鉞就要退出大帳。
不等他行到帳前,忽有鷹鳴從頭頂傳來。不久,一陣熱風刮過,蒼鷹飛入帳中,腿上綁著兩只竹管。
秦鉞停住腳步,桓容起身繞過矮榻。
蒼鷹看看秦鉞,到底朝著桓容伸出腿。
秦鉞嘴角微抽,對于二叔父和三叔父的怨念,他終于有了深切體會。
竹管內裝有兩封書信,一封寫給桓容,一封則是給秦氏來人。
秦 立在城頭,能看到自北來的隊伍。騎兵身上的裝束再再表明,他們不是桓漢的軍隊,而是駐守在西河的甲士。
看過短信,桓容和秦鉞同時面色一變。
“備馬,諸將隨朕出營!”
情況緊急,桓容舍棄大輅,從典魁手中接過韁繩,直接飛身上馬。
嘶鳴聲中,駿馬人立而起,旋即撒開四蹄,近乎是撞開了營門。
落在地上的短信被賈秉拾起,看過兩眼後遞給郗超,急聲命人備馬,飛馳出營門,緊追桓容而去。
號角聲和戰鼓聲接連響起,騎兵上馬,步卒列陣,向長安城席卷而去。
待到城下,漢軍發現城門大開,並無秦軍把守,只有百姓攙扶而出,各個面有菜色。
有老者見到桓容,認出他身上的袞服,當即拜倒,沙啞道︰“兩國交戰是為華夏正統。官家多年征戰,蕩平賊寇,功在華夏。今為免生靈涂炭,下令開城門,請陛下看在這個份上,莫要斬盡殺絕!”
老者相貌清 ,未著官服,卻明顯有些來歷。包括人群中的一些散吏,都是以他為首。
桓容正要說話,忽見城內騰起一股黑煙,心中登時咯 一下。
“老翁,朕敬佩秦帝,自不會行-屠-夫-之事!”
老者讓開道路,桓容正要入城,秦鉞卻策馬而出,擋在桓容身前。他帶來的西河甲士緊隨而至,是為向漢軍證明,這不是空城計,城內並沒有埋伏。
馬蹄聲猶如奔雷,轟隆隆壓過長街。
距桂宮越近,煙氣越是濃烈。
火光沖天,連成一片炙熱的屏障。
守城的秦軍手持-槍矛,單膝跪地。二十幾個胡人不顧生死,往身上潑水,就要沖入火海之中。
灼人的熱浪中,光影都開始扭曲。
見到這一幕,桓容仿佛置身冰窖,手腳冰涼。
就在這時,晴空突然響起一聲炸雷,烏雲滾滾而來,閃電爬過雲層,豆大的雨珠瞬間砸下,頃刻間連成一片,模糊了眾人的視線。
這是數月來的第一場大雨,來得出乎預料,卻又是如此及時。
桂宮起火,天降大雨。
這莫非就是上天之意?
男兒有淚不輕彈,但在這一刻,秦軍將士皆虎目含淚,大手攥緊,用力得幾乎要將-槍-桿折斷。
火勢漸小,胡人們歡呼一聲,跪地感謝上天,不顧身上的傷口,爭相沖進火海。
太元九年,九月,甲申,漢軍入長安。
是日,桂宮大火,天降驟雨,漢帝言︰“此乃天意。”
秦帝為火所傷,昏迷不醒。漢帝召醫者,終保其性命。
同月,漢帝下詔,放歸秦 、秦 和秦 。凡被俘秦軍,如願北行,一並放歸。
秦玖秦 等當眾立誓,退出中原,永鎮草原。此後秦軍北上漠南,並在邊界立碑,刻桓漢天子詔,並刻秦氏誓言。
漢軍進駐朔方等城,接替秦軍守衛邊境。
西海地處西域,仍歸秦氏轄下,逐漸成為連通草原和西域的交通要道。
三韓舊族趁漢秦交兵,意圖自立,不巧遇到北上的桓漢海船,被漢軍和秦軍聯手過了一遍篩子,空出大片土地,漢秦兩分,各自納入疆土。
自此往後,史書再無三韓之名。
縱有高句麗等國遺族,亦是以漢秦百姓自居,絕口不提祖宗血統。
太元九年,十二月,桓漢一統南北。
桓容下旨,改明年為昌和元年,大赦天下。
昌和二年,漢滅鄯善,于西域設都護府,逐漸將觸角深入西亞。
當年底,入貢建康的番邦隊伍超過百支。
昌和六年,有失蹤數年的海船返回,船上之人九死一生,尋得海外之土,帶回耐寒作物。北地試種,首次取得豐產,百姓皆頌天子仁德。
昌和七年,自長安之戰後,秦氏首次遣使入建康,彼此互通貿易,再定盟約。
桓容下旨遷都長安,以洛陽為東都,建康為南都。
隔年,漢天子巡狩天下,封禪泰山。
桓漢忙著恢復生產,大力發展海貿,秦氏同樣沒有閑著。
秦氏立誓不入中原,沒說不往他處發展。
秦 傷勢痊愈,秦軍在漠南扎下根來,八千凶獸再次出籠,蕩平漠北,橫掃東歐。期間吞並多支西遷的胡部,包括柔然、烏孫、氐羌以及數支鮮卑。
值得一提的是,在西進過程中,秦軍遇上慕容沖的隊伍。
彼時,慕容沖正遭遇歐洲蠻人的圍攻,秦氏出兵解圍,救下被圍的鮮卑人。雙方盡釋前嫌。慕容沖臣服秦秦氏,成為秦氏西進時一桿鋒利的長-槍。
昌和八年,桓容封禪之時,秦 和秦 帶兵西進,和西羅馬的軍隊大戰一場,提前掐滅了拜佔庭帝國出現的契機,並取而代之,建立起橫貫歐亞大陸,最遠達到非洲的龐大帝國。
因為和漢朝定盟,修好關系,引進新作物和新技術,缺糧的問題得到解決,秦氏征戰的腳步再沒有停歇。
親爹和叔父們太能打,沒事就往西邊和北邊開疆拓土,少年秦鉞越過家主階段,成為秦帝國第一任皇帝。
戴上冕冠的那一刻,秦鉞沒有半點激動,只有滿心怨念。
年紀大的四處撒歡,各種不著家,偌大的擔子壓到他身上,父子之情呢?叔佷之情又到哪里去了?!
郁悶的不只是秦鉞。
遷都長安之後,桓容扛住群臣壓力,堅持不成親。
郗𨫥黎X 希 話埠哇 熱肆私 熳擁男願瘢 縲 巳八 牌 Э淼哪鍆貳 br />
此時,桓稚玉小朋友已長成翩翩少年,比親爹桓石秀的風采更勝一籌。
桓容將“搶兄弟兒子”的惡行貫徹到底,矢志不移。在昌和九年下旨,立桓稚玉為皇太子。
有了皇太子可以“托付”,桓容隨時隨地可以巡狩,沒事溜達到邊州,心情好還會到草原一游。要麼就登船出海,到臨近的島嶼去走上一圈。
如此行徑,偏偏被傳頌為聆听民聲,愛護百姓。
面對高到驚人的一堆奏疏,想到在南邊開疆的桓胤和桓振,再想想隨船出海、計劃在海外大陸建立都護府和治所的幾個從兄弟和好友,桓稚玉很想以頭搶地,撞昏罷了。
史書上記載的那些人,為了皇位爭得不可開交,究竟是為了什麼?
自己沒事找虐嗎?!
不管桓稚玉如何郁悶,桓容暫時卸下重擔,如期巡狩。
御駕駐蹕朔方城,桓容離開大輅,飛身上馬,迎著朔風揚鞭飛馳。
臉像是被刀刮過,心情卻是豁然開朗。
飛馳出一段距離,頭頂乍然響起一聲鷹鳴。
桓容拉住韁繩,極目眺望,見到地平線處出現的身影,不由得眉眼舒展,展顏而笑。
駿馬揚起四蹄,踏過冬雪。
玄色的身影越來越近,近到可見遮住半面的銀色面具,能感到凜冽過朔風的陣陣煞氣。
等秦 到了近前,取下面具,現出留在眉尾的一道傷痕,桓容打馬上前,眼底盛滿笑意。
兩人迎面,四目相對,眼前流淌過初識的畫面。
恍惚之間,仿佛又回到那年上巳節,曲水流觴,美酒佳釀,年少的郎君深衣玉帶,眉目如畫,眉心一點紅痣,仿佛凝聚了天地的靈氣和光華。
少年立在溪旁,不遠處的玄衣青年轉頭回望。
當時的兩人都不會料到,剎那的心動,即成今日的永恆。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