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第一臥底

第3351章︰塞外聲翻五十弦、寒鋒礪就、殺心盈滿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龍淵 本章︰第3351章︰塞外聲翻五十弦、寒鋒礪就、殺心盈滿

    在這之後,所有的步兵班戰士裝備的手榴彈,都被換成了預制破片的無柄型號。

    這樣的手榴彈,雖然投擲距離比長柄手榴彈要近一些,但是他們還有一個關鍵的優點。

    就是這種圓柱形的手榴彈,可以作為擲彈筒的榴彈發射。

    通過上一次戰爭,沈墨已經意識到蒙軍集合大量的色目人軍團,發起的騎兵人海沖擊,是大宋步兵的主要威脅。

    這種火力不足恐懼癥,最終還是在安俊發明了擲彈筒之後,得到了完美的解決。

    這個小子甚至因此,得到了一枚一級松紋鐵劍勛章。

    如今每個步兵班里,都有三支這樣的擲彈筒。

    它的粗細長短大致相當于一條女子的胳膊。

    炮管長度三十厘米,折疊式的炮架和炮身放在一塊兒,也不足三公斤重。

    這種擲彈筒可以將步兵手榴彈,發射到五百米遠的距離。

    為了讓它節省成本,大量制造普及到全軍,沈墨對安俊的設計圖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進。

    就像是歷史上侵華日軍的擲彈筒,大正十年改進型。

    它的炮筒身長二十六厘米,全炮重二點七公斤。

    最遠發射距離七百米。

    沈墨並沒有照抄,而是簡化了工序,在工藝上的精度要求也稍稍放寬了一些。

    這樣就使得大宋的“驚雷”擲彈筒,在性能上比日軍下降了三分之一左右,但是生產數量卻因為簡化而急劇增加。

    擲彈筒在大宋軍隊里的裝備密度,遠遠超過了日軍的數倍。

    因為在這個時代的作戰中,沈墨即便能造出後世的野戰重炮,他也無法讓重炮的機動性能,提高到能追上蒙軍的程度,所以他只好極力去加大單兵的火力強度。

    這種“驚雷”擲彈筒發射的手榴彈,每一個重量正好是一斤。

    八發彈藥加上武器本身的重量是不到七公斤。

    可是每個班擁有了三門擲彈筒之後,卻使得沈墨的步兵班一躍變成了一個,可以急速輸出火力的強悍作戰單位!要知道這玩意兒可以在二十秒之內,將整個步兵班攜帶的八十顆手榴彈全都射到敵人頭上,用爆炸形成一道遠達五百米的彈幕!如果要是彈藥足夠的話,這種恐怖的火力密度,足以讓數百蒙軍在步兵班的陣地前束手無策。

    另外三名作戰組長手中,還都有一支用于近戰的單腿蹦……也就是手槍型單管霰彈槍。

    有了焊接技術之後,這種連膛線都沒有的簡陋手槍,價格已經下降到了比白菜價還低。

    正好可以普遍裝備軍隊,用于近戰和巷戰使用。

    最後,每一名班長手里還有一支裝彈六發的軍用左輪槍,而且根據作戰任務的要求,他們還可以攜帶一定數量的一次性攻城火箭……這就是沈墨軍隊里,一個十人步兵班的武器裝備!……除此之外,在野戰軍中,每一個編制一百一十二人的步兵連,還要多出一個十人的火力班,裝備三門十二磅口徑步兵野戰火炮。

    在三百五十人的一個步兵營里,就有專門的火炮連,用十二門二十四磅步兵炮,為步兵提供支援。

    此外每一個步兵營里,還有一個十人的特等射手班,裝備了十支發射無煙火藥的拴動式“武穆四型”步槍。

    這種新式步槍,是沈墨仿照後世大名鼎鼎的毛瑟步槍設計制造的。

    精心制造的加重型槍管和機械瞄準系統,使得這十名特等射手,在五百米外的殺傷力,直逼一個連的水準。

    至于步兵團的配置,按照沈墨的要求。

    一個一千二百人的步兵團,要具備能在蒙軍一萬人的狂攻下,牢牢守住陣地的水準。

    在步兵軍火力的配置上就能看出,沈墨精兵政策的核心,就是用強大的火力密度和迅猛的彈藥投射能力,狂虐數量超過自己十倍的敵軍!……除此之外,沈墨的參謀部制度已經成熟。

    在軍事專業學校建校超過八年後,大批的軍事人才變成了戰場指揮員和參謀部人員。

    這些人對戰斗和火器都有著深刻的認識,頻繁的軍事訓練使得他們在指揮作戰方面,可以稱得上是熟極而流、如魚得水。

    團一級的部隊就有參謀部的存在,這些人在行軍作戰方面的統籌計算和計劃上的能力,可以稱得上是戰斗力的倍增器。

    如今戰爭已在眼前,大批的戰區軍事地圖,已經用特種染料印在防水的絲綢布料上,下發給參謀部和前線的作戰人員。

    然後,就是對于戰爭最為重要的後勤運輸部門。

    ……在沈墨的後勤部隊之中,已經形成了三級運送能力。

    包括用騾馬編制的運輸部隊,四輪馬車組建的陸上運輸隊,和活躍在河流上的蒸汽運輸船。

    這里的騾馬運輸隊,可以在托負沉重裝備輜重的情況下,在崎嶇的山地和廣袤的草原上快速運動。

    而四輪馬車運輸隊,他們的運輸線路則是平坦的地形和有道路同行的地方。

    要說到四輪馬車,這里邊的講究可就大了。

    其實四輪馬車的發明,對人類的運輸進步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馬匹不變的情況下,這項技術可以讓馬車的載重能力直接翻倍。

    很多人都通過字面上的了解,以為它只是將兩輪馬車,再加上兩個輪子而已……這就大錯特錯了。

    如果那樣做的話,四輪馬車是無法靈活轉向的。

    並且它在轉向中,還會造成車軸和車輪的強大壓力,導致飛快的磨損和極高的故障率。

    而歷史上所說的四輪馬車技術,實際上是在馬車的兩個後輪中間的那根車軸上,將它截斷,中間裝上一個由四個錐形齒輪組合成的差速器……這樣一來,就能保證馬車在轉向運動時,依然靈活自如。

    至于那個差速器,大家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就會在很多載重卡車底盤下發現,兩個後輪中間有一個圓圓的,像西瓜那樣的大包。

    那里邊的齒輪只要看上一眼,就能了解其中的原理。

    但是就古人而言,要想將它設計出來卻是千難萬難……當然這件事難不住咱們沈墨。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南宋第一臥底》,方便以後閱讀南宋第一臥底第3351章︰塞外聲翻五十弦、寒鋒礪就、殺心盈滿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南宋第一臥底第3351章︰塞外聲翻五十弦、寒鋒礪就、殺心盈滿並對南宋第一臥底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