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村的百姓,都還記得潘小安的好。
他們知道是潘小安來了之後,都踴躍的想要給予幫助。
潘里正,王員外,劉員外各出十個族人跟隨潘小安出去戰斗。
潘小安便讓王大福把這三十個年輕後生,編入到親兵衛隊。
孔明坐鎮在鳳凰郡縣衙,他派人牢牢控制鳳凰郡的水陸要道。
但對于他的派兵布陣,鳳凰郡的百姓早就偷偷告訴了潘小安。
這里可不是梁山周邊,鳳凰郡的百姓對梁山的認同感很低。
“吳三刀”
“卑職在”吳三刀挎長刀,穿盔甲,氣宇軒昂。
能成為先鋒官,是他夢寐以求的事情。
潘小安便隨了他的心意。
“你可有膽量,拿下鳳凰郡縣衙?”
“卑職可立軍令狀”
潘小安哈哈大笑,“去吧。有能力不用立,沒能力立了也無用。”
吳三刀帶領兩千人,在劉光的帶路下,摸向鳳凰郡縣城。
劉光就是,當年要把張月如外嫁的那人。
潘小安當上縣丞之後發來,他就嚇得瑟瑟發抖。
但潘小安並沒有去和他計較。
後來,潘小安當了縣令,在縣中募兵。劉光便站出來響應。
潘小安讓他當了捕快。
等到潘小安便離開鳳凰郡之後,劉光被新任知縣高明給趕了出來。
此時,他見潘小安回鳳凰郡,便又來投軍。
劉光為人機靈,沒做捕快之前,就已經熟悉鳳凰郡的大小路徑。
他領著吳三刀繞道義河嶺小路,從嶺中直逼鳳凰郡縣衙。
孔明他在聰明,就憑他這千把人,能守住多大的地方。
等到他看見朝廷兵馬來襲時,沒做抵抗就帶著手下,乘船向北逃去。
潘小安來到鳳凰郡縣衙,見糧庫,銀庫早已被掏空。
他才知道,孔明孔亮來此,僅僅只是為了錢糧。
潘小安依照東夷府的做派,發下安撫榜。
榜文內容大致沒有變化。只要是初次投敵,幡然悔悟者,一概不予追究。
直到這時,鳳凰郡的百姓才知道,他們的小安大人又回來了。
潘小安把大本營設在鳳凰郡。他要以此為據點,全面收復臨城。
馬家寨的年輕後生來了,張家黑墩的後生來了,司家莊的後生來了…
他們還記得這個知縣,只要自己能拿得起,就不讓百姓拿。
他們還記得這個知縣,自己能干的活,就不讓別人干。
河畔邊上的學堂還在,各村祠堂里的學堂還在。誰家的孩子沒有受過恩惠呢?
民心所向,不是靠嘴,是靠腳。
孔明孔亮逃回李官鎮,在這里駐守的是鄭天壽。
地異星鄭天壽,現任梁山兵馬將校,歸在武威軍里。
“鄭將軍,大事不好了。”孔明一進軍營就哀嚎。
鄭天壽不明就里,被嚇了一跳。
“孔明,孔亮,你們這是怎麼了?”
“鄭將軍,潘小安來了。”
“哦哦,是他。我們沒有去找他。他倒是先來了。他帶了多少人馬?”
孔明故意夸大的說道“足有兩萬余人”
“什麼,這麼多?”鄭天壽深表懷疑。
因為據他收到的消息,潘小安也就帶了千人。
其他的人,都是從哪里來的呢?
鄭天壽不知道從哪里來的,但潘小安已經來了。
潘小安熟讀歷史傳記。他發現了很有意思的幾個現象。
首先是,流賊並不強大,他們只是靠著人多。
這些吃不上的人,除了一股狠勁,能有多大力氣?
在官兵的武器都不精良的時代,這些流賊很多都是拿著大木棍。
那麼問題來了,他們為什麼還是成了氣候呢?
其實,成氣候的真的不多。多數都是被剿滅了。
這就有了第二個問題剿匪者沒出力
養豬賣錢,便是這個道理。
流賊剿滅了,用什麼理由要銀子呢?用什麼來刷功勞呢?
第三就是變主動為被動。
朝廷派下來的人,府縣並不認可,也不配合。
他們收復一個府縣之後,便分兵把守,兵力分散,沒有了戰斗力,也沒有了活力。
兵行如水,守土之責就交給文官好了。
潘小安在鳳凰郡短暫休息幾日,便帶兵向北。
他要把盤踞在李小二寨的鄭天壽一伙人剿滅。
鄭天壽探知了潘小安的行軍路線,指揮兵丁要在山下設伏擊。
還沒等他的伏擊圈設好,廖望的騎兵就殺了出來。
鄭天壽恐慌,這騎兵是從哪里來的呢?
他騎在馬上,遠遠看著一人騎著黑馬向他殺來。
鄭天壽橫刀立馬,“來將可留姓名!”
潘小安手拿玄鐵 ,“大宋小農民潘小安。”
“小農民?潘小安?難道不應該是定遠將軍潘小安嗎?”
鄭天壽也不管那麼多,他舉刀拍馬相迎。
樸刀與玄鐵 相撞,發出當的聲響。鄭天壽的樸刀險些脫手而飛。
鄭天壽大驚,“幾年未見,這少年的功力又增長了許多。”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他不敢大意,小心應對。
潘小安調轉馬頭再次沖來。有那些嘍�@ 胍 杴埃 急煌醮蟾4 燁孜藍癰仙薄 br />
潘小安一心要為崔知府,張祿大哥報仇,下手絲毫不留情。
鄭天壽被他氣勢所奪,心生怯意。
鄭天壽虛晃一刀,想要逃跑,潘小安一粒飛石打在他的後心。
鄭天壽只覺得後背震痛,一口鮮血噴出,便栽倒馬下。
潘小安不喜歡虐殺,王大福便打馬而上,在鄭天壽的腦後補了一棍。
其余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