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爭鼎

第七十二章樸素的智慧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眼見為食 本章︰第七十二章樸素的智慧

    在劇縣待了三天之後,于淇就離開了這個被孔融留下了太多痕跡的地方。

    跟于淇一塊上路的,除了鄭益恩以及一隊騎兵,還有十幾萬被安排到都昌、下密兩縣進行屯田的百姓。

    經過張崇對北海國土地及各縣百姓分布情況的統計摸底,他向于淇提交了“關于在北海國集中建立三大屯田營的建議”,于淇批準了張崇提交的這份建議。

    按照張崇的建議,除了已經建立起來的膠東、即墨屯田營,于淇稱之為“第一屯田營”,簡稱一屯。還將在都昌、下密兩縣範圍內安置十到十五萬百姓,並在兩縣範圍內劃撥五百萬到八百萬畝土地,建立“第二屯田營”,簡稱二屯。在淳于、高密、夷安三縣範圍內劃撥一千萬畝土地,計劃安置二十萬左右的百姓,組成“第三屯田營”,簡稱三屯。

    這一次跟隨于淇一塊離開劇縣的,就是去組建二屯的百姓,因為土地的統計劃分、農具種子的調集、耕牛的籌集等工作的限制,張崇沒辦法一下子把二屯、三屯同步建立起來,只能先緊著距離近一些的二屯。因為二屯要是順利建立起來的話,反饋回來的消息也會讓籌備中的三屯的百姓安心,給他們安穩生活下去的希望,不至于因為幾十萬人聚集在一塊而鬧出什麼亂子來。

    中國的老百姓就是這樣,只是還能活下去,只要生活還有奔頭,還有希望,他們就會任勞任怨。

    可能有數學學的好說發現了,除去建立二屯、三屯的百姓,再拋掉于淇計劃征募的兩萬士兵,于淇這次從兗州帶回來的百姓中國還能剩下兩三萬人,這些人,于淇打算安置到距離劇縣僅有幾十里路程的樂安國壽光縣。

    就算沒到過壽光,想必也听說過壽光,那里是膠東半島地區難得的一馬平川的平原,再加上這個時代壽光縣境內名為“巨澱”的大湖,以及巨昧水、濁水、淄水三條匯入巨澱的大河,不愁灌溉水源,農耕條件上佳。

    于淇已經盯上了壽光縣,除了剩下的那幾萬人,于淇還計劃趁著公孫瓚跟袁紹打仗的機會,看看有沒有可能從冀州招攬一些流民過來,若是能趁著戰亂從冀州招攬一些流民過來,補充到壽光縣的屯田營中,四屯不就充實起來了嘛。

    按照張崇給于淇匯報過的,他所統計的北海國歷年糧食平均產量,于淇算過,以五十萬百姓、人均四十到五十畝的耕種面積,在現有糧食單產的條件下,四個屯田營一年的產出足夠十萬大軍一年征戰所用。

    注意,這里算的是足夠十萬大軍一年征戰消耗所用!都知道征戰的話,糧草的消耗量要比平時駐訓所消耗的高的多,如果沒有外出征戰,四個屯田營的產出,別說供養十萬大軍,就是再多十萬,也綽綽有余。

    不過隨著屯田營規模的擴大,于淇也在考慮,是不是要設立一個專門的官職來管理各個屯田營,因為屯田營規模龐大,橫跨數縣,將管理權下放到縣肯定是不行的,如果把管理權放在郡一級,那郡府的權利就太大了,所以想來想去,于淇還是決定效仿歷史上曹操的做法,設立一個屯田校尉或者屯田都尉的官職,;專司屯田之事。

    至于這個官職的第一任官員,于淇還沒想好,張崇無疑是合格的,但是他處理民政的嫻熟經驗也是于淇目前的屬下中急缺的——還是等見過了國淵再說吧。

    抱著這樣的念頭,于淇一行沒有直奔不其縣,而是沿著于淇曾經戰斗過的足跡,一路向東,往膠東、即墨兩縣的方向奔去。

    春末夏初之交,田里耕作的農夫已經換下了夾衣,換上了單衣,縱馬奔馳在田間的道路上,望著兩側黃綠相間的田野,于淇的心中分外舒暢——艱難掙扎了兩年,他總算可以大聲的宣稱︰他有了一塊根據地。

    道路兩側,泛黃的是還有半個來月就可以收割的冬麥,綠的一個多月前播種下的,如今剛剛冒出青苗的黍谷,一邊是收獲,一邊是希望,就如于淇此刻的心情。

    一屯當中的百姓,都還記得于淇,見到于淇一行路過,紛紛停下手中的農活,向于淇行禮。

    心情大好的于淇勒停戰馬,蹲在路邊跟百姓們聊了起來。

    恰逢飯點,在地里勞作的農夫農婦來到地頭,拿下蓋在瓦罐上的陶瓷碗,倒出一碗因為冷掉而顯得濃稠的稀飯,就著簍子里包著的面餅就這麼坐在田壟上啃了起來。

    要說說實話啊,還是從老百姓嘴里听到的最靠譜,只是簡單聊了幾句,于淇就把今年的收成,包括屯田營的跟普通百姓家的估算的差不多。

    其實于淇也是好奇,一屯的百姓是去年冬天被安置過來的,而冬麥的種植一般是在八月底九月初進行,已經誤了農時的一屯百姓是怎麼種上這一畝畝冬麥的呢?

    原來是有經驗的老農提出,可以通過間苗、移苗來實現冬麥的補種,但是于淇卻知道,冬麥是少數幾種不需要間苗的農作物,即使是幾十顆麥苗擠在一堆,也不耽誤麥子的生長。

    這里就體現出了政府集中引導的好處了,在張崇的統一安排下,各縣安排人手對普通百姓地里種的過冬的麥苗進行間苗,把間出來的麥苗移種到屯田營的田壟里。然後由官府發布通告,對間苗支援屯田營建設的普通百姓的田賦進行適當的減免。

    可能有人會問了,這樣一來,不過是把原本十成的糧食產出分成了兩份五成的而已,有什麼區別?

    當然有區別,這個時代的土壤肥力可沒有後世那麼雄厚,除了土地本身的肥力,就是靠微薄的糞便跟草木灰,所以通過間苗,可以在固定的土地肥力上提高單株麥子的產量。

    通過已經壓彎了的麥穗來看,今年的夏收還不錯。普通百姓今年的收成差不多有以前的六到七成,但是通過官府減免田賦,普通百姓的收獲並沒有減少多少;而屯田營的百姓呢,通過收獲這一季冬麥,就有了能不依靠官府救濟而堅持到秋糧下來的口糧。

    按一畝地一石半,也就是六鈞的糧食產出,屯田營今年減免一成田賦,老百姓可以留下五成,也就是一畝地約三鈞的收成,一屯的百姓人均在四十畝到五十畝不等,也就是一戶家庭一百二十鈞到一百五十鈞的收成,足以支撐到秋天。

    這樣一來,官府終于見到了回頭糧,而老百姓也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望著用干枯的雙手捧著餅子小口啃著的百姓臉上那樸實的笑容,于淇知道,從這個春天開始,他真正在北海國扎下根了。(m.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三國爭鼎》,方便以後閱讀三國爭鼎第七十二章樸素的智慧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三國爭鼎第七十二章樸素的智慧並對三國爭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