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誰願為使?”
于淇這句話問出以後,座下眾人面面相視,軍方的幾個將領作為吃瓜群眾好奇的打量著幾個文臣,猜測誰會站出來接下這個任務。
但是在劉政這般聰明人的眼中,從于淇說出這句話的那一刻,出使的人選就已經定好了。在短暫的沉默之後,看到站出來的那個熟悉的身影,劉政微微一笑︰果然……
“原願為主公使者,前往清河面見公孫瓚。”
站出來的不是別人,正是邴原邴根矩。
這其實也在于淇的意料之後,扒拉扒拉手指頭數一數,現在座下幾人當中,張崇負責屯田安民,崔琰要負責制定修改各項制度條例,劉政要留在于淇身邊參贊軍務,在這寥寥的幾人當中,也就剛才沒被安排具體任務的邴原適合當這個使者了。
首先邴原有一定的名氣,早些年他就因為被鄭玄稱贊而名聲鵲起,這個時代,不管你承不承認,名士光環加身,簡直可以稱得上是開了掛一般。其次邴原有勇有謀、機敏善辯,去年在遼東,正是他的一番話打消了公孫度對劉政的通緝抓捕。而從邴原自身的角度考慮,作為新近投效到于淇麾下的他,也需要一件拿得出手的功績作為自己的晉身之本。
邴原其實也是于淇心中的最佳人選,見到邴原主動站出來,于淇便道︰“好,此事就交給根矩了。”
說完,于淇又對眾人說道︰“還有什麼事嗎?要是沒什麼事的話就散了吧,回去之後,你們把各自手頭上的任務捋順一下,看看應該怎麼干?最好能弄出一個章程出來給看看。”
看著太史慈跟管亥懵逼的表情,于淇補充道︰“沒有章程的話,把事情捋順清楚了,能條理分明的口述給我也行。”
見眾人沒事紛紛起身告辭,于淇對劉政跟邴原道︰“致然,還有根矩,你們兩個留一下。”
自穿越以來,在見識了劉政過人的智慧後,于淇就收起了穿越者的自大,開始信奉一人計短、二人計長的真理,雖然他知道歷史的大致走向,但是隨著他掌握的勢力不斷發展壯大,歷史原本的軌跡逐漸被他改變,所以在出使這件事上,于淇還是決定三人商議著來,把各種意外的可能性都考慮進來並作出針對性的布置,才能極大的提高成功的可能性。
在于淇的印象里,公孫瓚是一個佔據了幽州部分苦寒之地,在幽州牧劉虞的掣肘下跟袁紹對著干的武夫,但是到了這個時代,于淇才知道,公孫瓚是佔據了部分幽州的苦寒之地沒錯,但是與此同時,他還跟借著家室逼走了韓馥、竊奪了冀州大權的袁紹東西對半平分了冀州。
袁紹佔據了冀州西面的幾個郡國,而冀州東部的清河國、渤海郡、河間國都在公孫瓚的勢力範圍內,也是因為如此,公孫瓚打通了幽州到青州的道路,才能借著青州黃巾復起的機會,乘勢任命了青州刺史跟平原國相,因為平原國,本身就在渤海國跟清河國兩面包圍。所以不論從地盤上講,還是從軍隊的規模上講,都是公孫瓚佔據絕對的優勢。如果說袁紹有什麼優勢的話,那就是他四世三公的顯赫家室,以及憑借著這個家室光環聚攏到他麾下的人才了。
相信很多人都跟于淇一樣,听到這個消息的時候都難以置信,初平三年春天的大漢朝,僅從佔據的地盤來講,勢力最大的不是袁術,也不是董卓,而是在三國史上早早就打了醬油的公孫瓚。
“情況就是這樣。”劉政把這段時間以來得到的情況跟邴原說了一遍。
盡管對于這些情報于淇已經知道了,但是再次听了一遍,于淇仍舊在心中感嘆不已,同時也提醒自己︰不要膨脹,不要傲慢,因為一次界橋之戰,公孫瓚這兩年建立起來的橫跨三州的龐大勢力瞬間就冰消瓦解,何況是僅僅佔據了半個青州的自己呢?
“現在根矩兄你知道為什麼公孫瓚會任命一個青州刺史跟平原國相了吧?”
邴原點點頭︰“確實是佔了地利之故。”
于淇接過話茬︰“根矩,所以你這次去見公孫瓚,有兩個目的,第一個目的,就是勸說公孫瓚收回他對青州政務的亂命;第二個目的,就是從公孫瓚手中得到一些好處,尤其是戰馬,我听說這家伙有數以萬計的騎兵,更是奢侈的以白色的戰馬組建了一直純色的騎兵,號稱白馬義從的。”
“我這里有幾個情報,可能會對你此行有用,我跟致然之前商議過,我們推測在夏收之前,袁紹會挑起跟公孫瓚的戰斗,這一場戰斗,很有可能就是決定冀州歸屬的一戰。”
“公孫瓚身邊缺少謀臣,你去了之後提醒他,騎兵是用來沖鋒陷陣的,不是在狹窄的地理環境中送死的。我得到情報,袁紹手中有一只數千人的勁弩手,裝備的是有三石之力的大黃弩。你告訴公孫瓚,若是以大櫓盾在前,數千強弩手埋伏兩側,等騎兵沖鋒的時候萬箭齊發,會有什麼樣的後果?若是再配上狹長的地理環境,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
“公孫瓚打了這麼多年仗,他應該能看的明白。”
說到這里,于淇感嘆道︰“我的情況跟公孫瓚有些類似,雖然名義上佔據了不少的地盤,但是我的勢力並沒有真正的延伸到基層,只有當所有的老百姓都知道我的名諱,知道他們是為了誰而耕作,又是誰在保護他們,我才算真正控制了這片土地。”
“公孫瓚也是,跟袁紹比起來,他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看似烈火烹油,實際上一場挫敗就能把他打回原形。”
“如果非要我在雙方選擇一個作為敵人的話,我希望是公孫瓚,”說著,于淇苦笑著搖頭道︰“四世三公的家室,太有吸引力了。”
隨著于淇的話音,一旁的劉政跟邴原也心有戚戚的點點頭︰是啊,四世三公的名頭,確實讓人很有壓力。
說這話的于淇不知道的是,四世三公的名頭固然有吸引力,但他于淇也不是默默無聞,隨著時間的發酵,不需要他發出招賢令,就有不少草莽間的豪杰慕名來投。(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