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融資就是面向民間規模較大,信譽較好的商家募集資金以籌辦銀行。朝廷可以讓出一定比例的股份給出資人。”
李越剛解釋完,便有人高聲反對道︰“朝廷與商人合伙,這成何體統?陛下,此事萬萬不可啊!”
出乎李越預料的是,出言反對的並不是早已和自己結下梁子的左相湯浩,而是一個長著一張國字臉,四十來歲模樣的官員。
李越看看朱崇禮,再看看文彬和張琦,甚至連湯浩這會都是眉頭緊鎖。
此人究竟是何方神聖?竟然能讓大梁皇帝和一眾高官愁眉不展。想到這里李越並沒有退縮,“此官民兩便之事,有何不可?”
“臣聞天子之職莫大于禮,禮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士農工商是也。”國字臉不依不饒道︰“夫以山河之廣,百姓之眾,受制于聖上一人,雖有絕倫之力,超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豈非以禮為之綱紀哉!是故天子統百官,士大夫治民。貴以臨賤,賤以承貴,上之使下猶心腹之運手足,下之事上如手足護心腹,然後方能上下相安。若貪一時之利,使朝廷與商賈平起平坐,臣恐禮紀崩壞,國本動搖!”
國字臉的一番之乎者讓李越頓時頭大如斗,只能听懂大概意思的他不氣也不惱,只是面帶微笑的反問了一句︰“那麼這位大人,是否可以用禮紀名分填平國庫之虧空?”
國字臉冷哼一聲道︰“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那大人何不將自己的俸祿和家財全部捐出,如此朝廷的燃眉之急可緩,也可全大人名節,青史留名。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這……本官……”國字臉沒想到李越會如此不按常理出牌,一時間更找不到反駁的理由,只能結結巴巴的答道︰“只是本官……那點……那點微薄俸祿捐出倒也無妨,不過也只能是杯水車薪!杯水車薪!”
這番話李越說的是義正言辭,但是他越是一本正經,眾人就越覺得好笑。
文彬和張琦差點沒噴出來!
龍椅上朱崇禮也憋得眼淚都快要出來了,他強忍住笑意說道︰“朝請郎不得無禮!還不給崇文殿大學士,國子監祭酒朱大人賠罪?”
李越心中一驚,原來國字臉是大梁第一大儒朱孔陽。他將道家和佛學思想糅合進儒學,自創“道學”,其門徒遍布朝野,之前鼓動百姓叩闕上書營救李越的歐陽東也是朱孔陽的學生。朱學士是大梁士林當仁不讓的頭號領袖。
認死理的朱學士,在朝堂上是個提起來就讓人頭皮發麻的角色。今天李越居然把朱學士說的前言不搭後語,也算是創下大梁朝廷一個不小的記錄。
“朱學士,晚輩口不擇言,還望您大人不記小人過!”李越深躬一禮道。
“此乃公事,非個人恩怨,無妨!”
听朱孔陽這麼一說,李越頓時對他平添許多好感,不過他還是堅持己見的說道︰“晚輩以為若以大義為由反對設立銀行,實不可取!聖人雲︰‘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如能讓百姓生活富足,再以禮樂教化則事半功倍!”
“巧言令色!”
李越並沒有打算更沒有能力改變朱學士的想法,不論是在哪個時代,改變一個人思想的難度絕對大于攀登珠穆朗瑪峰。不過,在此刻這場辯論中誰佔上風已經是一目了然了。
右相張琦這時說道︰“臣以為銀行之事可行,此法可促進大梁各地商賈貿易往來,降低交易成本,最關鍵的是可為朝廷在短期內籌集到大量資金以充實國庫。”
武安郡王文彬和三司使文安國也都在那撫須點頭。
李越听完張琦的話有些緊張,他最擔心的就是朝廷將銀行當作短期斂財的工具,這可不是自己建言設立銀行的初衷。他不得不開口講道︰“聖上,以臣之愚見,銀行成立後應獨立運作。朝廷可設立錢監司監管銀行,但不可直接插手銀行日常經營。朝廷的收益主要來自年終分紅和銀行上繳的利稅。若是朝廷真的一時周轉不開,也可向銀行借貸。這樣銀行才能源源不斷的為朝廷……”
還沒等李越說完,湯浩就打斷了他︰“若不能直接抽調資金,那朝廷設立銀行何用?”
湯浩身居相位多年,豈會如此鼠目寸光?只是這銀行是李越提出設立的,所以必須反對。人在朝堂,更多時候是為了反對而反對,是非曲直有那麼重要嗎?
李越當然能感覺出來左相湯浩對自己的不友好,更重要的是他清楚造成自己上次的牢獄之災之人絕對不是何壽。一個小小的六品寺丞,若背後沒有大人物指使,借他個膽子也不敢逼迫自己構陷武安郡王。
李越隱隱覺得這個幕後的黑手就是左相湯浩,雖然沒有直接的證據,但是心里一旦種下懷疑的種子,就是生根發芽並茁壯成長,很難拔除。所以李越並沒有對湯浩行禮,重重的開口道︰“湯相國!銀行並不是第二個國庫,銀行所存之錢除啟動資金外,余皆百姓之財。若是隨意抽調,和直接從百姓手中搶錢有何分別?”
朱崇禮雙頰微紅,之前他還覺得湯浩所言似乎有理,經李越這麼一說,他才醒悟過來。
這下再也沒有人敢附議湯浩反對銀行獨立運營了,畢竟誰都不想背上搶老百姓錢財的惡名。
然後在湯和沒有繼續反對的情況下,朱崇禮終于拍板成立銀行。君臣又商議設立銀行的諸多細節,比如朝廷出資的問題,還有錢監司當然是由李越任主官,但錢監司應該三司中戶部,鹽鐵和度支是平級關系還是隸屬級關系,如果是隸屬關系又該隸屬于哪一司呢?
等這一系列問題討論完,眾臣散去,朱崇禮卻將李越留下陪他用膳。這本就是天大的恩寵,誰知李越還不知足,厚著臉皮說自己管了銀行的事,軍器監那邊的事也不能荒廢,所以給朱崇禮推薦馮朝宗主管軍器監,江宏風人火器署署令。
心情不錯的朱崇禮當即應允,本來任命工匠出身的江宏風做官應該是可以引起大梁朝堂的地動山搖的,奈何滿朝文武的注意力的眼球此時都被吸引在了銀行一事上。(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