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彬回到垂拱殿內時發現右相張琦和參知政事趙隨乾帶著臨安大小衙門的主官全部趕來,他立即把萬言書交給了李宦。
看著李宦把萬言書呈到朱崇禮手中。湯浩突然有了一股發自內心的無力感。他一心一意維持恩師李林忠造就的興國議和。
可是朝局似乎正在朝自己最不願看到的局面發展,上萬人聚在皇城外,竟是為了罷免自己。
在湯浩看來,李越之案不過是一個借口。而皇上沒有果斷的將鬧事人群驅散,所以他才更加的失望。
朱崇禮草草看了一遍萬言書,沉著臉說道︰“諸卿,此事當如何處置?”
雖然心里很反感學子和百姓這種極端的行為,這是對朝廷權威的公然挑戰,但是朱崇禮也能明白,這種事情處置不當,史筆無情。
如果後世史書上,記下他血腥鎮壓請願學生和群眾,身後豈不是罵名滾滾來,那實在可畏。
湯浩叩首說道︰“陛下,臣為相無能,致有此變,雖自問本心無愧于天地神明,然而卻終不能見容于世俗。因為臣的無能,把陛下陷入今天這樣的困境,臣實在有負陛下厚望,臣自問也沒有能力再處相位之上,請陛下允許為臣告老還鄉,了此殘生。”說到最後不禁老淚縱橫。
身形如竹竿的趙隨乾說道︰“湯相自是有失職之處,但當務之急,是把鬧事的人群趕走,這樣實在太不成體統。”
右相張琦和湯浩本就政見不合,一個主戰一個主和,但這時候看到湯浩這樣的狀況,卻也不願落井下石,淡淡說道︰“趙大人說得不錯。”
眾人在商議了好一會,大家對湯浩請辭都不置可否,表明了一種微妙的態度。既不想落井下石,卻也不願意挽留。
朱崇禮很是氣憤,他對湯浩主和也是十分不滿,可不想湯浩現在辭職。皇帝很明白這時候準了湯浩的辭呈,無疑是要背上清洗前朝元老的惡名。
何況太上皇雖然已經禪位于他,可也隨時關注著朝局的動態。他更希望有臣子出來挽留湯浩,他就順水推舟允許,這樣上上下下更加好看。
文彬似乎看穿了皇帝的心思,突然說道︰“此事萬萬不可!”
這一下,湯浩、張琦、趙隨乾都吃驚的望著文彬,他們都沒有想到文彬會這麼鮮明的反對湯浩辭職。
朱崇禮終于松了一口氣,說道︰“此事朕亦以為不可。”
文彬心道︰“湯浩現在辭職,誰來主政?張琦雖然主戰,卻是個好大喜功的主,當年朝廷在關中集結四十萬大軍由他指揮,結果被幽國十萬人打的一潰千里。趙隨乾是個八面玲瓏的家伙,這種人做做和事老還行,但難堪大任。更何況自打興國十一年議和達成後,大梁就被李林忠和他的黨羽折騰的人才凋零,元氣大傷。聖上雖有恢復之志,眼下還是以積谷練兵,增強國力為重,為了麻痹幽人,湯浩最好還是繼續待在那個位置上好。”
這番話自然是不能說出來的,文彬嘴里說的卻是︰“臣以學子和百姓叩闕于麗正門外,是非未斷,而朝廷罷宰相,此事必為天下所笑。況且他們也並非針對湯相公而來。臣雖然不能完全贊同湯相公的政見,但是也不敢以私心而壞國事,宰相有罪,也應當由朝廷罷免。今日之事,激起大亂是大理寺寺丞何壽,與湯相公有什麼關系?”
這番話說得朱崇禮點頭稱是。
但是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考慮,湯浩也要表明辭職的態度,如果這時候還在相位上安之若素,那麼自己的政治威信可真要蕩然無存。
湯浩長嘆了一口氣,說道︰“臣無顏面對皇上,去意已決,還望聖上成全。”
文彬正色說道︰“相公,現在最重要的不是你辭職之事。此事可日後再議,皇上自有主張。老臣以為,現在最重要的,是把學子和百姓勸散。”
殿內眾臣皆齊聲附議。
朱崇禮應問道︰“依武安郡王之意,當何處置?”
文彬沉吟說道︰“臣以為就一個字,拖。”
張琦問道︰“怎麼拖?上萬人聚集于御街不散,如何拖法?”
文彬道︰“學生請願,原是為李越之案。陛下可以下詔告訴他們,暫免何壽,另擇賢能官吏主審此案,必還李越一個公道。若果違國法,則雖萬人叩闕,亦不能赦免;若真是冤獄,皇上聖明,亦不會冤枉忠良。他們既是為此獄而來,則皇上已經罷免主審官,重新擇人審案,也當無話可說。”
趙隨乾點頭贊成︰“這個辦法甚好,一來保存國家體面,二來顯示陛下公允之心,三來讓百姓們也無話可說。”
湯浩似乎忘了自己剛才還堅決的辭官,也道︰“若是因為聚眾叩闕,便盡從其議,臣是絕不敢苟同的,以後若都學了這個樣,朝廷就毫無威信可言。這個方法不錯,臣也贊成。但是煽動眾人來叩闕的主謀,事過之後,亦當懲戒,否則的話也太不成體統了。臣覺得那個歐陽東極有可能是幕後主謀。”
張琦笑道︰“湯相何必跟一個小小的太學生過不去?他又能翻起多大風浪?你就不怕再來一次萬人叩闕?”張琦就差說李越案就是你說要嚴查的,才惹出這麼大亂子。
文彬立在一旁笑而不語。
朱崇禮卻也有自己的考慮,想了想說道︰“諸卿說得不錯,只是什麼幕後主謀,那是子虛烏有之事,這件事就不必追究了,否則人心不穩,不知道牽連多少人。”
朱崇禮愛讀史書,知道“構陷”二字,最是容易寫,這種事情的主謀,如何追究?根本無從查起。何況如果真的有,牽連的必是朝廷重臣,更加不得了。還不如示天下以寬仁。
詔諭請願人群的詔書寫得滴水不漏,一面嚴厲責怪他們行事沖動,行事非禮逾制;一面亦安撫眾人,說他們其心可嘉,皇上能夠理解;對于眾人的要求,則是指出朝廷自有法度,皇帝應當依著禮法律令行事,處事應當示天下以公,因此李越之案,要審明後方能處置。
但也請大家放心,朝廷必有一個公正的結果,何壽處置失當,朝廷當另委官員審理;而對學生們要求罷免湯浩,萬古艾與何壽的質問,認為這件事情應當由朝廷來決定。
“……(李越)彼若有罪,雖萬人叩闕,朕不能赦其罪;彼若無罪,朕亦不能治其罪。朕為天子,當示天下以公……”趙隨乾一邊朗聲念著這道詔書,一邊看著這些人的反應。
果然有人開始動搖,雖然有幾個人似乎還想爭取一點明確的許諾,不過詔書讀完後,絕大部分人都感動于有這樣一個體恤下情的皇帝,基本就都開始高呼“吾皇萬歲”了。
歐陽東與蕭寧兒對望一眼,才發現其他國子監和太學的學生對這個成果都表示滿意而高呼“萬歲”。無可奈何之下,他兩也只能表示接受,歐陽東還寫了一道謝表和請罪的表章,交給趙隨乾。
結果只能說是差強人意,學生和百姓提出了一堆要求,朝廷給出的實際讓步只是撤換何壽。
雖然毆陽東和蕭寧兒不滿意這個結果,但是面對高舉大義旗幟的朝廷,他們也只能屈服。畢竟底層人的請願,如果缺乏強有力的正義性,是絕對無法成功的。(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