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登基多年,成功打勝了”萬歷三大征“的皇帝,敏銳地意識到,如果任由建虜這樣發展而不加處置,明朝經營多年的遼東防線有崩潰的危險,遼東之地距離京城只有一日的距離,可謂朝發夕至,一旦大明王朝不能保往遼東,則京城也會有危險了!
萬歷皇帝暗暗下決心要鏟除建虜,恰在此時,努爾哈赤率部圍攻葉赫女真,葉赫于是向宗主國大明求救,萬歷皇帝開始籌備進攻建虜的準備。萬歷皇帝對待建虜也相當重視,經過朝臣群議,選任了曾經參加過抗倭援朝戰爭的老臣,時任兵部左侍郎的楊鎬為遼東經略,主持對建虜的戰事,為配合楊鎬,萬歷皇帝欽點的武將杜松、馬林、劉 等俱為當世名將。
萬歷皇帝不光配備了強將,他先調集宣府、大同等九邊精銳的軍隊,後來又從陝西、甘肅、寧夏、四川等地調兵,硬是拼湊出一支將近十萬人的大軍,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為了將十萬人、馬和裝備調到遼東,萬歷皇帝就花了將近四五百萬兩銀子,這還沒有算各地承擔的大軍補給費用。
當時有人對大軍經過的情況作了描述“憶臣待罪縣令時,倏奉一文取豆米幾千石、草幾千束運至某營交納矣。倏奉一文買健騾若干頭、布袋若干條送至某營交納矣。倏奉一文制銅鍋若干口、買戰馬若干匹送至某營交納矣。並不言動支何項錢糧,後日作何銷算,惟曰遲誤則以軍法從事耳。……是以私派多于正賦,民不堪命,怨聲四起。”
大明軍隊本就有神機營等火器部隊,在嘉靖後期又引進了佛朗機火器,特別是自戚繼光練兵後,逐漸拋棄了冷兵器,走向火器化的道路。就拿此次出征,仿照戚繼光編制的車營來說吧,不同于古裝影視劇中的極簡版來說,明軍的裝備還是很多的,一共有四大類首先是各種車輛包括中軍望竿車、將台車、鼓車,座車,大將軍車,子藥什物車,火箭車、偏廂車;其次是各種火器包括大將軍等重型火炮、佛朗機、鳥銃、三眼銃;再次是各種兵器等,包括刀、槍、箭、弩等;最後是雜項,這是包羅萬象,而又必不可少的,金、鼓、旗幟、響器、火兵尖擔、鑼鍋、鐵鍋、水袋、水桶、火 、燈籠、木梆、鐵鍬、鐵 、鐵钁、鐮刀、斧、鑿,以及行軍必帶的糧食、草糧。
盡管花了如此大的代價,薩爾滸一役,大明軍隊遭受了從未預想過的慘敗,十萬大軍接近全軍覆滅,建虜繳獲馬、驢、騾無數,兵器、甲仗堆積如山;萬歷皇帝于是將楊鎬下獄;建虜本是一群窮瘋了的叫花子,如今看到搶大明如此暴利,于是在薩爾滸一役後,更加瘋狂起來,為避免遼東局勢徹底崩潰,萬歷皇帝啟用了熊廷弼,熊廷弼上任後整軍備武,遼東局勢有了一定好轉。
萬歷四十八年(公元一千六百二十年)八月,神宗皇帝架崩,熊廷弼被言官彈劾,黯然離職;于是在這年的九月,第三任遼東經略袁應泰粉墨登場。袁應泰在神靈面前發誓,為了平定遼東,願意捐出自己的生命,他慷慨激昂地道“臣願與遼相終始,更願文武諸臣無懷二心,與臣相終始。有托故謝事者,罪無赦。”
袁應泰曾經修築長堤,冶理璋水、沁水,受益的農田多達數萬頃;也曾經打造兵器、修築城牆,是個不可多得的後勤人才,然而說到帶兵打仗,決勝于兩軍陣前,實非袁應泰所擅長的,所以袁應泰雖有一腔熱血報國,卻沒能抵擋得往建虜潮水般的攻勢,接連丟失了沈陽、遼陽兩大城市,論丟失城池、損失軍隊的罪過其實並不在楊鎬之下,然而袁應泰最後自縊身亡,實現了自己的諾言--以身殉遼事,不應該過多地苛求他。依胡子睿所見,那些推薦和任命袁應泰的人才要負主要責任。
遼陽之戰中,遼東巡按張銓苦戰力盡,慘被建虜擒獲。張銓字宇衡,號見平,山西沁水竇莊(晉城市沁水縣)人,萬歷甲辰年(公元一千六百零四年)進士,初任保定推官,後來又在陝西、江西等地為官。
張銓被捕後,建虜“推推搡搡”地押著他去見老賊努爾哈赤,張銓站得像松樹那樣筆直,對著努爾哈赤“怒目而視”,旁邊的建虜讓張銓跪下給努爾哈赤行禮,還誘惑張銓,如果讓努爾哈赤感到高興了,就會放過張銓一條性命,張銓怒視努爾哈赤道“你不要高興太早了,天道好還,胡虜從無百年之運!“
努爾哈赤知道張銓是個好漢子,于是把張銓押回官署等侯處置,當時城中百姓紛紛向建虜請願“張使君是個好漢子,你們不能殺他!”
張銓揮了揮手,笑著對百姓道“我知道你們都是善良的百姓,你們要好好活下去,等到我大明王師收復遼陽的那一天!”張銓整了整衣冠,續道”吾死乃本分也,勿勞父老淚!“趨押送他的建虜發楞的那一瞬間,抽出劍自殺而死!建酋努爾哈赤也為張銓的忠貞所感動,命令將張銓好好安葬。
張銓並不是孤身走上黃泉路,陪他一起的還有一位山西老鄉,此人就是何廷魁,他是山西大同人,萬歷辛丑(公元一千六百零一年)進士,初任涇縣知縣,後來被天啟皇帝調到遼東;袁應泰上任之後,一改熊廷弼嚴厲冶軍的做法,在沈陽、遼陽安置了很多蒙古人。
何廷魁曾經提醒袁應泰,要提防主動來投靠的蒙古人作間諜,與建虜“里應外合”偷襲破城;在建虜大軍剛剛準備渡過遼河的時侯,何廷魁主動向袁應泰請命,要在半途截擊建虜,然而,袁應泰“剛愎自用”,通通不采納何廷魁的這些正確意見。遼陽陷落後,何廷魁投井自殺,其妻高氏、妾金氏與何廷魁一起自殺,連同婢僕一共六人同生共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