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王朝以後,為了解決漕運的問題,索性將國都從長安遷移到了洛陽,如此一來,自然大大減少了首都對于糧食的需求。和西漢王朝不同,對于東漢王朝來說,漕運只是個短期、臨時性的行為,漢光武帝劉秀索性在精簡官員的時侯,將護漕都尉也一並罷免了;
經過魏晉南北朝長達三百年的割據後,中國在隋代終于再次統一,隋煬帝楊廣繼承皇位以後,將都城從長安移到洛陽,為了加強南北方的交通,隋煬帝楊廣決定將幾處前朝修建的運河和河流連接起來,挖掘、開墾了通濟渠、永濟渠,再進以擴展,最終形成以洛陽為中轉,北起河北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的京杭大運河;通過京杭大運河,南方的糧食“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東都--洛陽城,隋煬帝楊廣時期建造的回洛倉、興洛倉等,都是長約一千米,寬約三百六十米的超級倉庫,回洛倉、興洛倉等糧食的儲備都在百萬石以上。
隋煬帝楊廣除了興建大運河之外,又大動干戈三征高麗,三游江都,由于無止境的征發民力,造成了隋朝末年的農民大起義爆發,隋朝滅亡,在距離隋朝滅亡過去的二十年後,貞觀十一年(公元六百三十七年),監察御史馬周給唐太宗李世民上了一道奏折︰“隋家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可見當時隋朝儲存的糧食,到了貞觀十一年,仍然沒有吃完。難怪民間有“隋煬帝開通運河,唐太宗、宋太祖受益”的說法。
五代時期,後晉史學家劉䐂所著的《舊唐書》中,曾經記錄了永徽三年(公元六百五十二年),唐高宗李適執政時期與戶部尚書高履行的一段對話,唐高宗李適問戶部尚書高履行︰“去年進戶多少?”高履行奏稱︰“進戶總一十五萬。”唐高宗李適又問曰︰“隋日有幾戶?今見有幾戶?”高履行奏︰“隋開皇中有戶八百七十萬,即今見有戶三百八十萬。”
此時距離貞觀十一年,又過去十五年矣,唐朝的人口居然還沒達到隋朝開皇年間人口的一半,隋煬帝楊廣之所以儲存如此多的糧食,是因為當時的人口已經達到了五千萬人的峰值,隋朝開皇年間的人口紀錄一直要到後來唐玄宗天寶年間才被打破。
自唐玄宗執政末年,長安城人口激增,日益依賴漕運,唐德宗執政期間因為藩鎮割據阻斷漕運,長安城出現了大面積的饑荒,當時連禁衛軍都忍受不了饑餓,差點就要造反了,就在這個危難關頭,漕糧及時運到,才平息了一場“滔天大禍”,唐德宗心有余悸地對太子說道︰“糧食終于運到了,我們父子項上人頭總算保住了!”可見,唐朝的漕運堪稱朝廷的生命線!
北宋王朝直接將京城建在東京汴梁(今開封),漕運所經過的路線較隋唐時減少將近一半,同時又對運河河道進行了一系列整理,提高了運輸能力和運輸效率;南宋王朝直接建都杭州,就近取糧,漕運以長江及江南河流為運輸干道。
大明王朝開國之初,曾經實行過短暫的海運,然而在成祖皇帝時期,一位能吏的出現,改變了漕運的方式。這個人就是陳 ,陳 在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參加過討伐雲南一帶蠻族的戰爭,陳 “能征慣戰”立過不少戰功;建文帝朱允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