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道︰“王爺,小的奉了你的命令,去武器庫盤查庫存的兵器,如今結果出來了,特地拿來請王爺過目。”
胡子睿看了看結果,不禁眉頭緊鎖,原來因為武器庫長期沒有使用,情況很不好,除了找到幾把三眼銃之外,幾乎沒有可堪以用的武器、甲仗。
胡子睿知道三眼銃相比于魯密銃來說,要短很多,制造的工藝要簡易的多,制造的材料也可以用鐵來代替鋼,相當于三根竹節裝的鳥銃組裝在一起,三根銃的銃口外側都有小孔,小孔時有火帽,使用時用火帽向石頭做的發射台做敲擊動作,引爆管內添加的火藥,將裝填的鐵塊、鐵沙發射出去。
胡子睿為火銃手選用的武器是鳥銃,而沒有采用前世名聲很大的三眼銃,一方面因為鳥銃的射擊精度比三眼銃高,另一方面是因為在胡子睿看來,鳥銃的外型更類似于現代的步槍,不像三眼銃那樣像一個鐵棍,當然話說回了,比起鳥銃來,三眼銃也有著自己的好處,如果拿胡子睿前世的兵器來打個比喻,鳥銃就像是狙擊槍,而三眼銃則像是霰彈槍,因為可以三管發射,所以火力較強,裝填時間也短。
其實三眼銃更適合于騎兵用,首先︰騎兵在馬上不好把握射擊方向和力道,鳥銃對這方面要求是很高的;其次︰三眼銃的火藥發射完了以後直接可以當鐵棍砸,結合騎兵們沖刺的加速度,這威力也是很可觀的;最後一點就是技術方面的原因,鳥銃的制造工藝和訓練水平要求都比三眼銃高,因此在民間的普及度很可觀,胡子睿記得前世民間過節過假的時侯,農村人還用三眼銃來放炮,制造喜慶氣氛。
胡子睿這次是按精兵勁旅的要求來訓練他們,當然要用更好的鳥銃,比起騎兵的花費來說,打造步兵的裝備還算省錢的。
胡子睿關切地問道︰“本王事務繁多,護衛們的訓練就交給你們了,訓練可不能放松,你要給我盯緊一點”
李春道︰“王爺放心,小的已經把護衛湊齊了,王教頭、肖教頭他們每天帶領他們訓練,這幫兔崽子們,每天吃香的,喝辣的,累了還有熱水可以喝,府里的下人們都說他們走了好運,兄弟們訓練的勁頭可大了!”
胡子睿點點頭道︰“本王這樣做,是讓你們好帶兵啊!“
李春附和道︰”王爺說的是!“
“孫子兵法有雲:’兵不在多而在精‘,’將不在勇而在謀‘。”胡子睿沉吟片刻後道︰“我們的這支護衛隊,訓練要從實際出發,做好打大仗、打硬仗的準備,訓練的內容包括攻防、行軍、陣法、野戰、夜奔,作戰的環境變化萬千,要考慮在水上、陸上,甚或在鬧市之內作戰。”
胡子睿稍頓後笑道︰“幸好本王有李教頭這幫兄弟們,你們可要攜手負此重責。”
李春連連點頭稱是。
李春也是個機靈人,他看到胡子睿把三眼銃隨手放在一邊,笑道︰”王爺,小的有一言,不知該不該講?“
胡子睿笑道︰”你還不知道我這個人一向是言者無罪的麼,但說無妨!”
“小的敢問王爺一句,有沒有想過招募騎兵,組建騎兵部隊?“李春帶點好奇的問道︰“《春秋左傳》有雲︰‘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而先賢又言戎者又著重于騎兵!”
“好個‘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胡子睿露出一個微笑道︰“詳細說下去!”
李春道︰“漢武帝時的冠軍侯霍去病’封狼居胥‘(指出征漠北的漢軍在霍去病的帶領下在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儀式,以顯示漢軍的威武雄風,在此後的二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封狼居胥‘這個詞成為武將們‘孜孜以求’的至高榮耀!);“
胡子睿閉上眼,眼前的時空一陣變幻,他仿佛回到一千多年前,置身于未央官中,代入到大漢武帝的角色中去,面對著滿朝文武,莊嚴地頒下了巡邊詔令曰︰“朕將巡邊陲,擇兵振旅,躬秉武節,置十二部將軍,親率師焉出長城,北登單于台,至朔方,臨北河。勒兵十八萬騎,旌旗徑千余里,威震匈奴!”
李春得到胡子睿的鼓勵,越說越激動道:“唐太宗時的名將李靖夜襲突厥可汗大營,一戰而滅其國;小的認為,漢、唐之所以能制匈奴、突厥,全依賴于有一支精良而強大的騎兵部隊。”
胡子睿內心雖然激動不已,表面上卻故意跟李春唱反調,調侃道︰”你說的很好,本王也恨不能親見漢唐雄風,確實是讓人‘心向往之’啊!不過,漢、唐所處的時代距離本朝似乎有點太過于遙遠了!再說我們府里的護衛已經有了裝備火槍、長槍的步兵,還有沒有必要裝備騎兵呢!“
”王爺明鑒,皇明雄風不輸于漢唐啊,太祖皇帝時的洪武二十一年,藍玉將軍在捕魚兒海一戰,以騎兵對騎兵,‘痛快淋灕’地殲滅蒙元精騎十五萬,掃蕩了蒙元朝廷,蒙元王朝自此‘分崩離析’,此戰堪稱蒙元版的“靖康恥、崖山血戰”,我皇明將漢人自宋朝以來的遭受的恥辱一舉洗雪!“
李春慨然道︰“王爺,小的曾經分析過皇明的薩爾滸之戰,小的認為,此戰建虜之所以能集中力量對付官軍,取得大勝,全在于他們的機動力量強大啊!”
“李教頭,你說的薩爾滸之戰,確實是很經典的戰例,要好好地研究官軍敗在那,建虜勝在那,總結經驗教訓。”
胡子睿道︰“其實本王也研究過這場戰役,滿清酋長老是吹噓自己是靠騎射起家,其實是個天大的騙局。在本王看來,八旗軍有點類似于歐洲的龍騎兵,他們騎著馬來節省體力,本質上還是重裝步兵,靠肉博戰來擊潰對手,真正靠騎馬沖鋒決勝負的情況是非常罕見的。“
李春拍手贊道︰”王爺說的好,確是''一語中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