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店名叫什麼……?”陳愛花問老公和賀子龍。
“店在交通街,就叫交通街服裝店吧……”賀子龍的老爸賀三國,品味實在是不怎麼樣,起名字這種事對他來說,可能難度太大了點。
交通街服裝店名一出,賀媽和賀子龍直接雙雙表決no,否定。
“呃,我們的主打客人是女性和學生,她們都是青春年華的寵兒,我看就突出重點,店名就叫青春年華吧,服裝店三個字就不用了,店里店外都是衣服,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我們是賣什麼的……只在廣告宣傳的時候,標明服裝店就行!”賀子龍提議道。
三票,二比一,店名《青春年華》就這麼定了下來。
讓廣告店快速的在原定好的招牌上,加大粘好這幾個字。服裝店就這麼開了起來!
門口放上一些禮花,花欄,再掛起彩帶,然後立起一個明亮色彩的招牌。再寫上開業大吉,特價九折之類的話語。在這個九十年代,基本上也就很像樣子了。
賀子龍在將提前印好的宣傳單,讓同校的學生們穿上自己店里的新式服裝(打工),將宣傳單沿街發放過去。這招在九十年代還是比較少見的,很快便吸引了不少年輕人進店看一看,走一走。
更絕的是,賀子龍還通過銀行科長,以及廣告店老板的關系,直接跑到茶林縣報社那里,給自己家的店打起了廣告。當然,只是那種小方塊廣告,不過帶圖片。
相比省報和市報,只有小小的茶林縣人才看的報社報紙,廣告的定價並不高。
當然,賀子龍並沒有就此停下自己瘋狂宣傳的腳步。為了讓自己的老媽不要倒在第一次創業的打擊中,也為了試驗一下服裝店最後的成效。加上自己手上的錢還算多,只是父母不知道,也不知道打廣告要化多少錢。
賀子龍就此打開了燒錢宣傳的大攻勢!
開業前,其實他就在打主意了,叫上那些個幫他裝修一中後門邊的泥工師傅們。給他們加價,讓他們跑到城鄉結合處,以及各國道附近的人家那里。
但凡看到人家牆壁比較大的人家,拎著一個大喇叭,就是賀子龍帶隊,先給房主發煙發小禮品。
然後就是一通海吹之後,就上正題︰“大叔大姐,我們是縣里廣告公司的,想要用一些人家的房子刷一些廣告。我們不但免費將正面牆都刷上新鮮漂亮的涂料,讓你的家外的紅牆上面變的漂亮和防曬。還會給一定的廣告費和物品獎勵。”
本來牆壁就是閑著也是閑著,有錢和東西白給,還有人給刷上,一般十戶人家八戶都會同意。
這年月,對廣告費和廣告行式還不太敏感的老百姓,數之不清。甚至有的人還不要錢,反過來幫忙一起刷的都有。
于是呼,賀子龍家服裝店和地址之類的廣告,就這麼長久性的保留在了,這些個交通要道人家的外牆之上。
但凡有人路過這里,只要一抬頭,哦不對,只要從遠處走近,甚至頭都不用抬,就會持續幾十秒的觀看到這些個牆壁廣告。剛開始可能沒啥感覺,但久而久之,店名和售貨內容,以及地址信息,會本能潛意識的保留在觀看者的腦海深處。
電視機在九十年代還不是家家都有,有時候在電視上面打廣告都沒這效果好。
畢竟,賀子龍家的店暫時主要面對的就是當地人的市場。
這種廣告方式,是借鑒了後世地鐵窗外的廣告創意。當然這也和八九十年代的人喜歡看大字報有關,你這麼搞,但凡愛看熱鬧的老百姓,都會關注一下。
放眼後世,中國移x,以及中國聯x,更是連鄉下的小樹不放過,這類的廣告都深入鄉村去了,簡直無孔不入!
賀子龍的廣告和他們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
-
“青春年華,款式牛仔衣褲,潮流最巔峰。青春年華,不留遺憾!”
“湖南俊男靚女,最愛青春年華!”
“青春年華服裝總店,交通街交通大樓13和14號連體門面,電話252539xx。進店就送小禮物一份,購物還有禮品相送!買的多打折省錢多!”
有些牆壁上面積不大,或者路過的電線桿上面不好保留太多的廣告詞,賀子龍就給只刷上幾個明顯帶廣告的字樣,以及保留下店面的地址。
得感謝1992年,城管大隊里面有賀子龍家的沾親帶故的親戚呀。當然也送了點禮,加上這年月城管們職權還不明確,倒也沒人給他們亂打廣告,定性什麼不良影響啥的。
也沒收到任何的罰款單!
一連竄的廣告轟炸組合拳下來,從謀種角度上而言,賀子龍老媽開的服裝店,已經是讓很多人都快速的知道了。
因此,接下來的幾天里。
遠勝過隔壁街道服裝店的人流,就像去火車站一樣的客人般,一隊接一隊的涌進了賀子龍老媽開的服裝內了。
《青春年華》的生意,就這麼在一定程度上對比其它服裝店,完全的火了起來。
賀子龍的老爸下了班就來幫忙,人手還是不夠。賀子龍放了學過來幫忙,叫上幾個同學當服務員,也還是人手不夠。再多招一個員工,還是不夠。
一個星期下來,晚上一家人累的半死,不過數一下營業額。賀爸賀媽立馬精神抖索起來!
純利潤5000多塊,投資這家店一共花了五萬塊左右。這麼算下來,只要情況保持就算不增長,三個月就能把投資賺回來,之後就是純賺的錢。
這麼一想,再想想以前自己家每個工人階級,每個月的收入是三百多塊。賀媽和賀爸當天晚上,直接就是失眠了,怎麼樣也睡不著!
-
當然,這也是賀子龍的父母不知道賀子龍之前做了多少準備,以及廣告攻勢多猛,還有化了多少成本,只算了自己部分而得出的結論。
準確的講,是這家服裝店,大概應該是半年左右回本。
不過這也很不錯了,只要能開幾年,平均每年就是十幾萬,甚至二十萬左右的利潤。穩妥的當地中富家庭一個!
後世有人說,九十年代的生意,只要不是傻子,都可以成功。
這話有些夸張,但九十年代競爭對手少,百姓見過的世面少,對任何新鮮事物都會願意去嘗試。還有就是當地和外省的信息差,使的許多人對新商品的成本多少並不知道。
確實給商家創造了十分有利的致富環境,只要你有足夠的貨源保證,自己再不懶,開店賺錢真的不難!
所謂的做生意,就是做差價。但究其根本,不也包括民智未開,賺取信息差在內嗎?當年的楊百萬,可就只是利用多地的物品信息價,知道的人不多。來個倒手賺差價,成就的百萬財富!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