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響來到這個時空已一年有余,時逢中秋,明月寨迎來最美的月光。李響小資了一把,親手做出幾個月餅和幾樣小菜,帶著劉素素看了半晚的月亮。
河邊波光粼粼,水響叮咚。犯困的劉素素靠在李響肩上,身後草叢,盯梢的熊成武和楊建川瞪大了眼楮……
蒙學,充當臨時教室的茅草屋早已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兩大三小五間土坯房。
兩間大的屋子是男女教室,兩間小屋子是李響和梁素素的臥房,剩下一間放些雜物之類。
這五間土坯房是蒙學少年的家長出力,和曾木匠、雷鐵匠等工匠一起建成的,李響為此付出了幾百條魚的代價。
此時李響和梁素素正站在平整好的操場邊,愜意地看著“一二一”跑得大汗淋灕的少年、少女和青年。李響在魚道上的收益一分沒動,全部拿來補貼這些年輕人的伙食,很多人不理解。
李響不得不這麼做,他曾在床頭發現老黃留下的斬痕,知道自己面臨死亡威脅。自保才最重要,除卻對這些熊孩子的感情外,這些少年本身也是他罪大的依仗。
蒙學和類似軍校的青年營,其中的青少年在營養得到保證後,有二十多個少年的個子和體重瘋漲。短短一年多的時間,有些青少年便已經超過了李響。
想起來就比較尷尬,李響已經很高大挺拔,難道說大周人的身體條件這麼好?他不知道的是,這個時空漢唐年間的北方男性,平均身高曾經達到過178,按這個標準李響只是剛剛合格。
自從魚道被交給山寨的蒙學和青年營後,頗有中國式聰明的明月寨民紛紛將自己家的小年輕趕到李響這里,連女孩子都不放過。
李響樂得如此,這樣自己就可以通過小年輕影響他們的家人了。
梁素素發現李響看著自己,又是一副陶醉的樣子,哈喇子都快流出來了,只好強行將他打斷。“喂!又在想什麼?”
“哦哦,沒想啥,怎麼了?”
“你怎麼想出這什麼漢文拼音的啊,雖然有點怪,但是感覺很好用的樣子。還有那個什麼阿拉泊數字和乘法表,更厲害,看不出來你倒挺聰明的嘛。”
“沒啥,都是我們家鄉常用的,還有好多沒拿出來呢,到時嚇你一跳。另外那個叫阿拉伯數字,謝謝。”
“你管我!你一直說你家很遠,你家到底在哪?”
“在成…不是,在…澳大利亞!”李響一時不慎,差點說出成都。
“誒?你耍我…”二人又是一番打鬧,看上去竟然有些兩小無猜的樣子。劉素素和李響的關系突飛猛進,就差最後一層窗戶紙了。
李響時常意淫,老子今年19歲,素素剛滿16,過兩三年剛剛好,真是天意!
和素素打鬧了一番後,李響帶著結束長跑的少年去不遠處的澡堂洗澡。公用大澡堂和寨兵食堂也是李響向劉寨主提出的建議,因為節省柴炭的巨大優勢很受寨民歡迎。
由于集中使用燃料和材料,澡堂和食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節省了不少柴炭和物資。李響來到這個世界一年多,因為他的關系,明月寨終于開始有些改變。
自從劉素素被派到李響身邊幫忙,或者說監視之後,李響開始明白明月寨並不像表面的那麼烏托邦。至少從梁素素轉述的寨中高層爭論情形來看,寨中小團體很多。
人一多就會有團體,這很正常,團體之間利益不一致,就有爭斗和沖突。
這次發現的魚道,利益不是很大,又有素素和寨主作後盾。但李響也只是勉強保住自己的利益,可下次呢?
思來想去,李響發現破局的關鍵還在這些熊孩子們身上。嘿嘿,你們的孩子都听我的,你還不納頭便拜?
大周並不平靜,在這時代培養明月寨的年輕人,只學文絕對不行。因此,李響決定逐步掌握一支武裝。
雖然對軍伍的事情不是很懂,但現代軍隊的訓練、編制和戰術,李響還是清楚一些。畢竟李響也軍訓過,短時間內就構思了一份訓練大綱,暫時夠這些小年輕用了。
于是過了半個月,寨民就開始看到一幫拿著竹槍大盾的少年郎,正兒八經地走來走去。寨兵和家長看到這些小年輕一本正經地搞笑,不明覺厲中指指點點。
可是李響並沒有搞笑,這些訓練也遠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浴室內,熊成武和楊建川正在交談。楊建川是山寨中一個小頭目的兒子,和熊成武組成了李響的哼哈二將。之前和熊成武一起,幫助李響發現了魚道。
“夫子的訓練好奇怪啊,跑步還有蛙步、俯臥撐啥的。俺爹說這花里胡哨的他不清楚,但干仗還是要發狠拼命才行。”楊建川一副小大人的樣子,低聲向熊說道。
熊成武不屑于思考太復雜的問題,向來實話實說,“俺爹倒是說夫子的訓練有大智慧,讓俺跟著好好學,有些連俺爹都看不懂。不管咋樣,跟著夫子就沒錯。”
“這倒是,跟著夫子吃得飽,還能識字。听說夫子正想辦法,要給咱們做冬衣呢。”楊建川感嘆了一聲,然後離開噴頭穿衣,想著自己剛才有些失言了。
熊大春伯伯都說看不懂,自己卻有意見,不好吧?楊建川心思細膩,想到父親說的謹言慎行,暗怪自己還是沒記性。
給蒙學的少年配備冬衣,這是李響仔細考慮後的想法。大周的冬天非常寒冷,襄陽地區可以達到零下十五度,小老百姓買不起冬衣柴炭,被凍死也是常見的事。
在這個紡織業嚴重滿足不了需求的社會中,衣服特別是寒衣,即使對中小地主之家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對小老百姓來說,綾羅綢緞想想就算了,棉衣更是屬于貢品。他們能買上一匹麻布,包些破紙木屑之類取暖,足夠心滿意足了。
很多人包括老黃,都等著看李響的笑話。人手一件冬衣,你當這里是大周皇宮呢,賣了你也買不起!
李響听說這個年代的棉花巨貴,還是貢品,于是斷絕了做棉衣的心思。
毛皮?賣了自己,確實也買不了幾張。
想到原本時空的羽絨服,李響靈機一動,把主意打到了麻布、紙張和羽毛的身上。
蒙學和公中需要大量紙張,李響去年開始和曾木匠幾個一起研究。經過上百次的試驗,終于用木屑、竹板等下腳料做出一種非常便宜的紙。
尷尬的是這種“竹木紙”無法用墨水,但可以用鉛筆,另外擦屁股很是舒服。咳咳,于是李響委托一位叫甄老實的泥瓦匠做出幾批鉛筆,先湊合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