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淳化五年,開封府。
陰歷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在天下安定時是一個普天同慶的日子,在這一天舉行壯觀的燈會,是開封府的傳統,今年自然也不能例外。天一亮,城里的官吏、百姓就開始為燈會做準備,紅色的燈籠、彩帶掛滿了從丹鳳門到朱雀門之間的所有內城街道。夜幕剛一降臨,就把內城照了個通紅,宛如白晝一般。外城的百姓們也不甘落後,紛紛拿出平時舍不得用的燈蠟,在自家門口慶祝,為整個開封城的喜慶氣氛添上自己的那一份。
百姓們的喜悅大都發自內心。要知道,在三十年前,開封還是一座飽經蹂躪的四戰之地。中原皇帝你方唱罷我登場,走馬燈似的換來換去,每還一家甚至一位,自隴右到燕雲的百姓們便要遭一次殃。一些老人對那時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甚至連第二天起來自己的頭還在不在身上都不知道的日子記憶猶新。相比之下,今日的繁華已勝昔日之夢境,雖然繁雜的稅賦、兵事依舊令人棘手,但相較于那時的淒慘光景,人們也已無心奢求更多。
讓百姓過上安寧日子的功勞,自然要歸趙宋皇室所有。先太祖皇帝舉義于陳橋,並未大興兵戈便使四海皆服。今上皇帝頗思進取,滅漢攻遼揚大宋之威,只是運氣不好沒有取得太好的結果。所有人都期待著太宗皇帝休養生息厲兵秣馬,有朝一日奪回被石敬瑭割走的燕雲十六州,當然,也更加希望自己所在的開封府,能在大宋的統治下一直安寧、繁榮下去。
酉時之後,燈會的氣氛達到頂峰。游會的民眾們此時都已到齊,紛紛沉浸于繁華、歡樂的海洋之中。他們不知道,在北面艮岳的高台上,一雙眼楮正朝這里看著,見證著這場盛大的燈會。
眼楮的主人便是趙光義——當今的大宋皇帝,他正和幾位朝中大臣一起坐在高台上享用晚膳。趙光義原本想邀請大臣一道游覽燈會,卻又覺得這樣做會驚擾民眾,最終選擇在艮岳這個開封內城設台宴飲,以縱覽燈會全貌。對于汴河兩岸燈火輝煌的景象,趙光義感到甚是欣慰。自從白溝河戰敗,自己乘驢車狼狽逃回開封以來,心里就一直堵堵的,開始對自己的決策、功績產生懷疑。直到今天,看到眼前的一切,再和小時候那個被郭威的軍隊洗劫後慘淡不堪的開封城對比,才發現原來這才是自己最大的功績。
“開封府真的是變了,記得老臣年輕時,縱使過年城內也是一片蕭瑟,哪里有過現在的景象?”參知政事呂端站在台邊,花白的胡子被一陣北風吹得飄起來。身為後周時代就在朝為仕的老人,呂端最能感受到開封府發生的變化,不禁發出感嘆,“這一切都是先帝與陛下上有宏圖大志,下能體恤民情,此乃天下百姓之福。”
听到元老呂端稱頌自己,趙光義也便來了興致,放下手中的酒杯,起身朗聲道︰
“眾位愛卿可知,世上之事,當是否極泰來。想那晉、漢之時,生靈涂炭,民生凋敝。到了前朝,這開封府還曾經被大軍所劫掠。在那時,誰又能想到有今日這太平盛世的景象?到朕治理天下時,朕仔細處理大小政務,體念上天的好生之德,這場讓開封,讓天下有了如今的繁華局面。可見結束戰亂,重整乾坤,完全是事在人為。”
此話一出,當即喝彩雷動。諸位大臣們于情,不能駁斥皇帝陛下的面子;于理,也認可趙光義這些年的功績。一時間群臣競相發言,搜刮腹中筆墨來歌頌皇帝。坐在寶座上的趙光義明顯對這些話很受用,每位大臣發言完畢後都要贊許一番。他也明白這些人不免有溜須拍馬的嫌疑,可眼下,他最需要的就是認可以及自信。今天過後,他相信自己能重新抖擻精神,投入到繁忙的政務之中。
“臣有一言,願同陛下道明。”
幾位大臣言畢,宰相呂蒙正終于起身。此人是趙光義一手提攜,以狀元的身份一步步走上了宰相之位。他上任一年來,一改前相李𠠬庸政、懶政的弊病,做了不少實事,趙光義對此十分滿意。見自家宰相有話,趙光義便做出一個請的手勢,順便思考該對他如何表彰。
“上元燈會,的確能夠映襯出開封府的繁榮,這是陛下之功,應該為人傳頌。然而陛下,汴梁城乃是我大宋之首都,是天下最富庶的地方,陛下只看汴梁,未免不妥。前幾日臣曾經親眼所見,城外幾里的地方,就有因為饑寒交迫而死去的百姓。他們也是我大宋的子民,更是陛下您的子民。臣願陛下看到近處,也能夠看到遠方,這才是天下蒼生最大的幸運。”
呂蒙正這一盆冷水,把趙光義澆了個透心涼,正欲發作之時,只見呂蒙正神態自若地走回座位,仿佛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群臣見皇帝臉色大變,紛紛欲上前勸慰,可話到嘴邊卻又說不出口,生怕哪一句說得不對,弄成火上澆油。就這樣,一個怒火中燒的皇帝、一位淡定品酒的宰相、一群無計可施的大臣組成了一幅滑稽的畫面,把原本宴會上的喜慶氣氛涂得面目全非。
“呂相所言不無道理,可今日是登台賞會之日,不談政事。呂相此番拂了大家興致,是不是應當自罰一杯?”
尷尬的氣氛最終被諫議大夫向敏中打破。呂蒙正也不願太拂了皇帝的面子,當即賠罪飲酒。趙光義雖然心中依舊不快,卻也不能在此時發作,只得皮笑肉不笑地原諒了呂蒙正的行為,並表彰他的一片忠心。經此插曲後,宴會繼續進行,趙光義的心情卻直到散會都再沒能平復過來。
皇帝沒了心情,宴會自然也持續不了多久。本來計劃子才結束的晚宴,不到亥時便散了場,以至于趙光義走下艮岳時,汴河兩岸被燈火染成的紅色,仍沒有消退的意思。這位大宋天子在大太監王繼恩的攙扶下,拒絕了轎子走回皇宮。大太監王繼恩很會揣摩聖意,知道皇帝還在因為呂蒙正的話而生氣,因此剛一進皇宮便勸慰道︰
“陛下不必因為臣子的失禮而傷心,呂相只想著自己出風頭,又哪里知道您的難處?陛下的恩德,百姓們都看在眼里,不會因為他一言一語而改變。”
趙光義沒有回答,只是向前走著。王繼恩說到的這些,他何嘗不明白?可他還是氣不過,氣不過一個被自己一手提拔的宰相,會當眾讓自己顏面盡失。他不理解自己,可以上奏折,也可以私下里提建議,唯獨不應該在這樣的場合,以這樣的方式說出來。群臣們會認為他呂蒙正是忠臣義士,卻會把自己看成庸君。
況且,呂蒙正所說的看到遠處,自己早就做到了。去年罷免前相李𠠬時,自己曾經對他怒吼“你們這些人一車一車地拉著我給的俸祿,為什麼不知道城外的荒野中到處都是餓殍?”可知道又能怎樣,還不是束手無策?天下還沒有統一,北方的契丹人、西北的黨項人都在覬覦著大宋富饒的土地,朝廷府庫大多用于軍費,能維持汴梁這種大城市的繁華已經不易,哪里顧得上荒野饑民?
想到戰爭和饑民,趙光義又回想起昨日早晨收到的一封由西川路上報的奏折,上面寫著西川巡檢張 與王小波為首的叛軍決戰,結果是叛軍折損首領後慘勝。經此一役,蜀中再沒有能夠抵擋叛軍的能力,只有從中央調兵,才能夠平叛。昨天一天,他都在為選誰做平叛統帥而發愁。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正因為如此,蜀地是華夏大地中最容易產生割據勢力的地方。當年後唐滅蜀時,孟知祥據蜀稱帝,李嗣源毫無辦法。若是平叛統帥反水自立,將是比叛軍更為嚴重的災難。因此派名將前往,不放心他們的忠誠;不派名將,又怕他們指揮失誤,讓叛軍得勢。這個問題因為上元節的到來,被自己暫時擱置起來,如今看到身旁的王繼恩,趙光義心中產生了一個想法︰
“你說,朕的恩德百姓都看在眼里,那為何西川、陝西兩道賊寇勢大,竟連地方軍隊都無法抵擋?”
“此等刁民,蠱惑百姓犯上作亂,歷朝有之。陛下只需遣一大將,帶幾萬兵馬,定叫逆賊灰飛煙滅。到時候陛下再施聖恩,讓百姓看到做我大宋的子民,遠比從逆叛國有好處,他們自然便不會再鬧事了。”
“恩。”趙光義對王朝恩的回答很是滿意,繼續道,“那你覺得,朕派哪位將軍平叛最為合適?”
听聞此言,王朝恩後退一步向趙光義作揖,做出一副為難的表情︰“這,老奴是宦官,不應妄議軍事。”
“不必顧慮,但說無妨。”
王朝恩眼珠一轉,將雙手從胸前放下,低聲道︰“老奴以為,天平軍節度使曹彬身居高位,為人忠厚而忠于國,按理是主帥的最佳人選。”
“曹節度年事已高,況且是朕去年新貶,現在啟用恐怕不妥。”
“泰寧軍節度使上將軍張永德,是後周時期的老臣,戰功卓著,可以為帥。”
“張將軍身負北境防御之責,若貿然調往,契丹恐有異動。”
“如此,老奴以為陛下可擢一年輕將領,給他立功之機,若其可以平叛日後便可委以重任。”
趙光義背過雙手,繼續向前踱步。王繼恩的回答讓他感到滿意,現在便沒有必要再繞圈子了。走到垂拱門時,他便屏退左右,對王繼恩道︰
“年輕將領,朕信不過。蜀中是我大宋錢糧之倉,絕不可落入叛賊之手。因此這主帥,朕要讓既有能力又絕對忠心的人來擔當,朕思來想去,合適的人選唯你一人爾。”
此話一出,王繼恩當即跪倒在地,叩首道︰“陛下厚愛,竟令老奴一屆宦官擔此大任,老奴受寵若驚。只是——”
“沒有什麼只是。”趙光義將王繼恩扶起,越看他越覺得自己做了個明智的決策,“你是朕親封的十全太監,當年均順叛亂,就是你率軍火速平亂。你的能力,忠誠,朕深信不疑。朕會給予你劍南兩川招安使之職,賜尚方寶劍,率軍四萬平叛,明日就草擬詔書。朕相信朝恩你必不會讓朕失望。”
“老奴——臣謝陛下隆恩。臣必不負所托,不破李賊,臣誓不還都!”
王繼恩想到趙光義會讓自己當平叛軍的統帥,但當皇帝的口諭真的傳到耳中時,還是不由得心中一顫。自己之前的軍旅生涯中,擔任的角色大都是監軍,此番能夠以主帥的身份攜尚方寶劍入蜀平叛,可以說出乎意料。激動之余,王繼恩感到一股壓力在向自己迫近,此戰勝了,自己的聲望和在皇帝心中的地位都將無人能及;但若是敗了,之前的諸多功業恐怕將會毀之一旦。
“愛卿請起,你的能力朕最明白。區區蜀中叛匪,豈是你的對手?你明天便去做準備,朕也會于明日下召讓你三日之內快馬離京,絕不能讓叛匪在蜀中站穩腳跟。朕今晚乏了,具體細節,咱們明日再議。”
送走了“十全太監”王繼恩,趙光義獨自走向自己的寢宮。正月十五的月亮圓得厲害,惹得星星們全都隱去了身影,只有北極星,在月亮的西南方孤傲地挺立著,想用自己的點點微光與它分庭抗禮。人們只知道北極星可以指點方向,卻時常忘記是誰在漆黑的夜里照亮著前行的路,在這片月光下,大宋皇帝趙光義孤獨地走著,留下一群太監和宮女瑟縮著跟在身後。
“年關已過,春天要來了。只是不知道,朕還能不能听到那第一聲春雷啊。”
十二月辛丑,張 與王小波戰江原縣,死之。小波中流矢死,眾推其黨李順為帥。五年春,命昭宣使王繼恩為兩川招安使,討李順。(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