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魏懷瑾的質疑,站在殿上的甦笙笙面無表情地回道︰“能不能行,派遣使者相議便知。”
然魏懷瑾冷冷一笑,目光放向朝堂,“不知諸位大人對懷安公主的想法可有異議?”
奉天殿中,眾人你看我,我看你,半響都無人出聲。
魏懷瑾微微眯眼,正欲罷了甦笙笙的提議,可就在這時,內閣首輔徐伯謙突然開口,“公主的想法,臣認為,不妨一試。”
內閣首輔徐伯謙乃三朝元老,又是托孤重臣,在朝中是名副其實的文官之首,他一開口,便立刻有人附和。
面對殿中再度此起彼伏的附和聲,魏懷瑾沉下了臉。
他的目光落在甦笙笙的身上,看她端持威儀,目不斜視地立于殿中,皇族威儀顯露無遺。
她根本不曾再多看他一眼。
曾經小女兒的嬌態,如今已蕩然無存。
那冷漠高貴,目下無塵的大月公主,終于拿出她最疏冷堅硬的一面,來面對他。
最後,魏懷瑾同意派遣使者議和。
三日後,議和使團出發,半個月後便傳來消息。
烏戈族同意以開放五洲市集替代陪嫁五洲土地,但卻另附了一個條件。
和親人選唯懷安公主一人耳,不與她人代替。
消息傳回盛京,群臣們終于重重地松了一口氣。
只要不割裂疆土,嫁哪個公主,又有什麼關系?
接著便是等待聖上下旨,和親一事正式搬上議程。
可群臣左等右等,都等不來聖旨。
眾人心知,是監國掌印大人沒有點頭。
誰人都知,如今的監國大人魏懷瑾曾是懷安公主的舊僕,卻被公主杖了一百逐出了公主殿,現在魏懷瑾得勢,兩人自是新仇舊怨,勢同水火。
如此這般針鋒相對,也不奇怪。
可略一細想,也有奇怪的地方。
懷安公主願意去和這誰都不願和的親,本就奇怪。
而被公主極不待見的監國大人,不應該爽爽快快地讓她去了,從此眼不見為淨?
眾人搖頭,皆嘆看不懂這一幕究竟為何。
但邊關戰事不可拖延,議和使者返回盛京後,內閣正式上書啟奏和親與籌備開放五洲市集等事宜。
朝會之上,監國大人依然沒有表態。
而這一次,武官之列,已有人看不慣文臣苟且求安的丑態,譏諷嗤鼻。
同樣,也有武將發出異議,若妥協之後,北疆蠻族出爾反爾,又當如何?
不同的聲音響起,朝堂上眼看又有意見分裂的趨勢。
可這一次,懷安公主卻拿出了先皇遺詔。
這是一份德帝僅賜予懷安公主甦笙笙的遺詔,詔中所述,懷安公主的婚嫁之事,由她自己決斷。
而現在,她選擇了和親。
眾人猶還記得,當懷安公主說出了自己選擇的那一瞬。
監國大人那瞬間難看到極致的臉色。
一向心思深沉如海,喜怒皆不形于色的監國掌印,竟是用那般刻骨怨毒的神情死死盯住三公主。
眼中有怨和恨,還有荒蕪。
而後,他慢慢笑了。
那笑容美極,艷極,卻也令人毛骨悚然至極。
當晚,新帝下旨,準奏與烏戈和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