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口匾額已經換做張府的塢堡之中,張楚正在招待終于現身的糜竺。
糜竺落座之後,便笑著說道︰“兩月不見,不想文清竟已有好大的名頭!”
“我張楚不過一鄉間小民,子仲兄何出此言?”張楚笑道。
見張楚似乎將自己的話當做恭維,糜竺不由正色道︰“文清當真還不知?”
張楚茫然。
糜竺笑著說道︰“看來文清最近兩日不曾去過洛陽,豈不知時下洛陽士人之間正風傳那陳孔璋所作的文清紙賦!”
“文清紙賦?有人為這紙張做了篇賦?”張楚聞言極為詫異。
其實這件事,正是他本人最近在謀劃的事情。
當日他將紙張命名成“文清”,便是有借著紙張傳揚名聲的念頭,只不過最終效果不算好,借著鐘繇名頭,這紙張很快不愁銷路,甚至都不必派人前往洛陽賣紙,但前來廣安里買紙張的,卻非那些世族名士,而是他們派來的家奴,對于他的名聲,自然沒太大作用。
這幾日他便琢磨著要找人做一篇漢賦,這對于他積聚名聲可是大有好處。
只是作這篇紙賦的人選,他一直沒有選定,不曾想竟然已經有人已經做了篇漢賦。
“不錯,雖只是篇小賦,對這文清紙卻極盡溢美之詞。”
“哦?不知那賦中都是何辭藻?”張楚問道。
“我並非那博聞強識之人,全篇難以盡記,只能記得其中幾句。”
糜竺說著便頷首誦讀出一段︰“夫其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則,體潔性真。含章蘊藻,實好斯文。”
張楚听罷點頭,廉方有則,體潔性真,既是說紙又是指人,這本是奢侈之物的文清紙,的確已經成為士族清廉之象征,畢竟比縑帛要便宜許多。
糜竺誦讀罷又道︰“這些只是其中佳句,你可知我為何說你有了好大的名頭?”
張楚聞言笑道︰“可是因這紙張叫文清紙?”
“非也!實是因陳孔璋這文清紙賦中,第一句便是‘洛陽廣安,張氏文清。智過龍亭,功勝儒宗’。于他那新作之賦中,開篇便對你尊崇備至,說你比那已故龍亭候蔡倫更加智慧超群,造出這文清紙于士林功勞,比一位儒學宗師還高。”
糜竺說完笑呵呵看著張楚,眼中帶著不加掩飾的羨慕,若是這陳孔璋賦中提到的是他糜竺糜子仲的名字,便是死也值了,他糜家從此便可聲名遠播士林,再不只是商賈之家。
張楚听罷汗顏無比,這陳孔璋夸張的水準和詩仙李白有得一比,不說瀑布了,就是看到小娃娃撒一泡尿,都敢說飛流直下三千尺!
“這作賦的陳孔璋是哪里人士,我怎不曾听說過?”張楚疑惑問道。
“文清竟不知廣陵陳琳陳孔璋?”糜竺聞言有些心痛,這麼一個連當代儒林最富才名的陳孔璋都不知道的家伙,竟然偏偏能被陳琳推崇備至。
“哦?原來是他,先前還曾拜讀過他佳作,只是不知其表字。”張楚解釋道。
糜竺聞言這才面色緩和了些。
陳琳這個名字,張楚自然絲毫不陌生,鼎鼎有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不過更讓他在後世出名的,不是他在文學上的成就,而是他曾經為袁紹寫過一篇討伐曹操的檄文,將患有頭風病頭疼不止的曹操罵出一身冷汗,頭風病也立時緩解,可見這陳琳文筆有多厲害。
又與糜竺相談片刻後,張楚拿出一張早就準備好多時的紙張遞給糜竺。
“這是何物?”糜竺詫異問道。
張楚只是笑著示意他打開觀看。
看完上面記錄的東西,糜竺不由大驚,這竟似乎是文清紙制作之法!
“一年之期未到,文清這邊將制作之法交給我糜家?”
“有一事還請子仲兄見諒,前幾日我與鄉間趙氏起了爭執,觸怒了那中常侍趙忠,不得以便奉獻一座紙廠與大將軍何進,托庇于大將軍之門,日後只怕無力控制這些紙張會否流入我曾許諾六州之地,只得將此法盡快傳于你糜家,以作補償。”張楚說道。
“文清真乃信義之人!”糜竺聞言贊嘆,“與文清相交實在是快事,你放心,不論何時,我糜家應下的那一層紙張之利都不會少分毫。”
他對張楚的看法,徹底因此事一變,沒想到一個鄉間小民竟然如此注重信義,這張文清的確非凡俗之輩可比!
得了造紙之法的糜竺很快離去,而自從糜竺帶來那洛陽流傳《文清紙賦》的消息後不久,張楚發現自己的生活,的確開始發生了大變化。
以往只是紙廠熱鬧,門庭一向冷落的張家,竟逐漸有了訪客,不是廣安里尋常鄉民,也並非商賈,而是些世家子弟。
比較對張楚脾氣的,是太原王氏的王凌,河內司馬家的司馬朗,安定皇甫家的皇甫酈,甚至還有正兒八經的大漢宗親劉焉之子劉璋。
這些人性子各異,但都有個共同特點,極為年幼,沒什麼功名在身,隨同在洛陽為官的家族長輩居住在洛陽。
他們遞上名刺到廣安里來拜訪張楚,一來是閑來無事圖個新鮮,看看那文清紙如何制作。
二來也看看那據傳極為年輕的張文清是個何等人物,大家年齡相仿,混個臉熟總是好的,若是能交個朋友,未來未必不是一份助力。
別看那張文清是個寒門,但差不多的年紀,人家已經有極大的名頭,據說連大將軍府的征闢都沒有去,名重于天下是早晚的事。
這些人的到來,讓張楚終于感覺到,自己的生活開始變得不同了,造紙這件營生,給自己帶來的名聲終于開始累積出效果來了。
其實漢代的察舉制,雖然有弊端,最終把持在了世家大族手中,不過相對于上品無寒門的九品中正制,那還是良心的多,寒門子弟一旦真的有本事混出偌大名頭,還是有機會出人頭地的。
比如和皇甫嵩同為漢末名將的朱�y,便是個典型的寒門出身,可最終位至三公,只是這樣的事例實在少之又少。
雖然一篇紙賦讓張楚名聲逐漸傳揚開來,不過張楚感覺,這還遠遠不夠,不見來找自己玩的都是些小屁孩麼!
于是,每日習武的同時,張楚又琢磨上了另一件事。(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