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來到了漪月閣,挽歌讓臨暮泡了一壺茶讓她端到書房去,而挽歌則拉著小澤旭的手到了書房,兩人坐下來了,挽歌就問小澤旭:“你想問作為一個師者有何要求?”
“嗯。”小澤旭點了點頭應道。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此句出自哪篇文章?”挽歌先考了一下小澤旭。
“此句出自韓愈大師的師說。”小澤旭回答。
“沒錯,‘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對此段可有什麼理解?”挽歌繼續問著小澤旭。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于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後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小澤旭回答。
“沒錯,這所謂師者,就是為學生解釋道理,傳授道理,師者,要有師德,有了師德就是師者的第一步。”挽歌漸漸地向小澤旭解釋到。
“除了師德還需要何?”小澤旭又繼續問。
“那你可知韓愈大師寫這篇文章時是何背景?”挽歌又問。
小澤旭想了一會兒回答道:“文章闡說從師求學的道理,諷刺恥于相師的世態,教育了我們,起到轉變風氣,批判了當時京都上“恥學于師”的陋習。”
“不錯,這師者除了師德就是要將實際,莫要空談道理,這空談道理也是不行的,要教我們付出實際行動,莫要只是紙上談兵,這紙上談兵沒過多久就會出大問題。”挽歌說著。
“哦原來是這樣啊。”小澤旭听了挽歌的話點了點頭表示理解了。
“懂了便好,還有什麼地方沒有弄懂?”挽歌問著小澤旭。
“嗯士農工商何者重之?”小澤旭又提出了一個問題。
挽歌听到小澤旭的問題過了一會兒也沒有回答,惹來了小澤旭的疑惑。
“姐姐也不太理解嗎?”小澤旭問。
“那到也不是,只是姐姐的看法或許與葉老的不同也說不定,姐姐也不知道該不該和你解釋。”挽歌搖了搖頭對著小澤旭解釋。
“這有什麼的?師傅說了,對同一個觀點要有不同的看法。”小澤旭對著挽歌這般說道。(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