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好國舅

72、誰說大明沒有攬權的外戚?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泉釋一切 本章︰72、誰說大明沒有攬權的外戚?

    ??人逢喜事精神爽,瞧今天的天啟,就是如此。

    他的氣色很好,笑吟吟地登上龍椅後,便喚起了文武百官,大婚也就此進入了正式部分。

    禮部尚書孫慎行,手捧用明黃色的布,包裹在案上的金寶、金冊、金印,走到大殿正中朗聲宣讀皇帝冊命皇後、貴妃的冊文、寶文。

    金寶,即為皇後、貴妃的寶印;金冊,即為冊立皇後之文書;金印,亦可稱為鳳印,其和金寶意思差不多,卻為皇後獨有,乃是皇後坐鎮中宮,管理六宮的權利證明。

    其實,除卻金印為皇後獨有外,金寶也應為皇後獨有,只是到了如今有了改變。

    大明開國初,朝廷規定,冊立皇後時,皇後有金冊、金寶、金印,而其余貴妃等,卻是有冊無寶。

    不過在宣宗章皇帝朱瞻基掌權時,因朱瞻基極寵孫氏,即位後便冊立其為貴妃,並且有冊有寶,待遇一如皇後。

    後來朱瞻基在宣德三年時,廢了胡皇後,令其退居長安宮,並晉封冊立孫貴妃為皇後,始開大明貴妃有冊有寶之先河,並演變延續下來。

    雖然按理來說孫氏後來成了皇後,她得金寶,應該也算名正言順,但畢竟孫氏得寶是在她為貴妃時,所以朱瞻基此舉,其實說到底也是違背祖制了。

    可是,木已成舟,孫氏終究是貴妃得寶,禮制已變,因此大明後來也逐漸將貴妃得金寶,引為制度。

    當然,後來事實也證明,孫氏後來的行為,也對得起朱瞻基給她如此殊榮。

    那時,朱瞻基駕崩,皇太子朱祁鎮繼位,登基為皇帝,年號正統,孫皇後也被尊為皇太後。

    後至正統十四年,瓦剌背信棄義,犯邊挑釁,寇掠大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鎮當即果斷決定,北征瓦剌,卻發生了土木堡之變爆發,為瓦剌所俘,大明數十萬精銳也因此盡失,朝廷文武重臣共有百余人喪命殉國,京師告急,大明陷入自開國以來的空前危機。

    是時,正是這位時為皇太後的孫氏,果斷擯棄了部分朝臣的南渡陪都的主張,采納了兵部侍郎于謙等主戰派的意見,讓庶子朱祁鈺即位,年號景泰,他便是後來的代宗恭仁康定景皇帝。

    之後,隨著大明忠臣,漢族英雄于謙,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以京師所剩老弱殘兵和抽調來的各地疲憊之師,共計二十二萬,關閉北京九門,並列陣九門外,以血肉之軀,抵御瓦剌大軍,守住北京,化解了危機,充分證明了孫氏值得朱瞻基如此做。

    而後來的“奪門之變”,英宗復闢,其中也有孫太後的功勞。

    若非是孫太後允許,孫氏外戚的暗中輔助,武清侯石亨、太監曹吉祥等人才更容易完成那復闢之事。

    否則,若是沒有孫太後允許,英宗不能復闢,沒有子嗣的代宗,又不肯立親兄英宗之子,大明兄終弟及的法統制度不能正確運行,也不知大明之後又會出現怎樣的關于皇位的腥風血雨。

    隨著皇極殿的禮儀完畢,便見禮部安排的鴻臚官接了節、冊、寶、印,便直趨午門去迎接皇後和貴妃三人去了。

    ??看著那鴻臚官離去,張心里不由自主的心熱起來。

    他知道,再過不久,張嫣就將成為大明的國母,而他張,也將正式確立自己國舅的身份。

    只是,這一世,張還能讓大明亡國?

    張嫣如真實歷史一樣殉國?

    華夏大地為韃子所佔,漢族為異族奴役凌辱?

    不能!

    絕對不能!

    不說大明忘了,他張的好日子也沒了,就是為了漢民族不再被打斷脊梁,為異族奴才,張都不能讓這事情發生。

    只是,將來的他該如何去做,才能挽救這一切?

    畢竟,大明有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定下的祖制,外戚不得干政攬權,這就極大的限制了張。

    雖說在明初朱元璋、朱棣、朱允舭N餿耍 濟揮型耆 湊庾嬤菩惺攏  攪撕罄矗 境閃斯呃 蟠 校 負趺懷齬咳ㄍ餛蕁br />
    若是原本,張的想法是利用自己的一些知識,在不違背身份原則的情況下,通過他對皇帝朱由校的影響力,不斷改變大明這還沒有徹底爛掉的攤子,令其再次崛起。

    可是,受制于人,那終究太慢了,而且有些事情,不經他自己控制,很難辦成。

    更何況,若是做得太越界,還會被清流文官那幫人彈劾,實在得不償失。

    不過,在剛剛看到那金寶,想到孫太後和她那搏命一押,支持英宗復闢的孫氏家族時,一個不成熟卻有人實踐過的想法,出現在他心頭。

    孫氏家族當時在英宗復闢後,不就成了攬權的外戚嗎?

    其家族一門在那場政變中,都獲得巨大利益,其中孫太後兄長孫繼宗更是再次之後,與石亨、曹吉祥等人共同攬權,勢力龐大。

    孫繼宗,字光輔,忠會昌伯孫忠之子,天順元年發動奪門之變使英宗復位,因功進侯爵,加號“奉天翊衛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柱國,自身可免二死,子免一死,世襲侯爵;諸弟為都指揮僉事者,都改為錦衣衛都指揮僉事。而孫繼宗死後更是贈郯國公,謚榮襄。

    當然,僅僅如此,還不算什麼,孫家那時權利大,還在于不僅僅孫家人官大,連孫家家奴也跟著獲利。

    後來孫繼宗利用政變之功,上書言道︰“臣與弟顯宗率子、婿、家奴四十三人,參加奪門之變,有功,乞加恩寵。”

    其意便是向英宗求官,英宗礙于孫家那時勢大,之後又下了進升顯宗為都指揮同知,其子璉授錦衣衛指揮使,其婿指揮使武忠進升都指揮僉事,再令授官孫家家奴十七人,之後更是命繼宗督五軍營軍務兼掌後軍都督府事,將京師兵營之權,盡賜孫氏。

    孫家由此,成為難得一見的掌兵外戚,要知道,那時的京營,可都是土木堡之變後,北京保衛戰後,大明火速補充的精銳。

    有了這些精銳兵,孫家在朝堂之上,想不立足都難?

    而且,極為恐怖的一點,那就是朝堂清流文官,對此都是听之任之,未用什麼外戚不得掌權的言語來勸阻。

    這里面,除了有土木堡之變後,京師武勛家族人才凋零,陷入青黃不接之地的原因,比如按理來說最應該英國公張家,自張輔土木堡兵敗殉國,便進入後輩在兵事上,沒有什麼能力突出者。

    另外的原因就是朝中文臣不敢彈劾,畢竟,挽救大明的功臣于謙,都因為政變的原因,不得不被英宗治罪,蒙冤而死,其他的文臣,哪里敢忤逆英宗的意思?

    因此,英宗剛剛復闢的那幾年里,孫繼宗和他背後的孫家可是勢力滔天,得寵之極。

    不過,臣子貪得無厭,不知收斂,必然被皇帝所忌諱。

    英宗剛剛復闢上台,為了鞏固政權,需要依靠石亨、曹吉祥、孫繼宗這些人,所以對他們听之任之,有求必應,但等權利穩固,自然不會再如此縱容。

    先是石亨貪得無厭,被英宗下獄,後來曹吉祥想要更多權利,謀反事敗,被滅族,到了孫繼宗,作為當時身份最尊貴的外戚的孫家,在英宗不斷賞賜後,還是不滿足,屢屢以復闢舊事不斷向英宗求賞,因此自然犯了忌諱,不過因為其母孫太後之故,只是拒絕賞賜,隱忍不發,並未實施行動。

    後來隨著孫太後,在天順六年薨了後,英宗和孫家再也沒有太多阻礙,找了孫家侵佔了官地,建立私莊的理由,將除了孫太後兄弟孫繼宗幾人以外的孫氏宗族子弟、家奴,盡數罷官,同時解除了孫繼宗的兵權,只保留爵位,以閑職安排。

    可謂是一招就把原本勢力龐大的孫家解散,否則,若是孫家沒因此事惹惱英宗,恐怕現在大明最尊貴的勛臣家族得是這個毫無武勛的孫家了吧!(www.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明末好國舅》,方便以後閱讀明末好國舅72、誰說大明沒有攬權的外戚?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明末好國舅72、誰說大明沒有攬權的外戚?並對明末好國舅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