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報之後,在老僕袁勇的引領下,沈清平和曹變蛟一起到了中堂,在袁勇進去通報之後,片刻後就听到一道清越之聲︰“你們進來吧。”
跨步而入,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四章交椅,右側是一道山水屏風,屏風的下方擺著一個火盆,炭火熊熊,冒著松脂的清香。屏風上面是一個黑漆描金小己,上面擺放著一個花瓶。在往上,中堂的上面掛了一幅孔子問道圖,左右一副對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整個中堂布置的典雅細致,倒像是江南世家的客堂,完全看不出這里是軍衙。
而在中堂畫的下面,太師椅上左右各坐了一個人,在側的是孫元華,沈清平認識。
而右側的太師椅子也坐著一個中年人,白淨面皮,高鼻方口,下頜飄飄一叢黑須,很有文士氣質。只是雙眼細長,里面精光閃爍,再加上細直入鬢的長眉,給人的感覺像是長劍稍拔,鋒芒畢露。
而此時那人身上正穿著一身鎧甲,更增添了他身上的銳氣。
“這人大概就是袁崇渙吧?”
心里念叼著,沈清平和曹變蛟一起叫了聲袁大人。
此時袁崇渙也在觀察著沈清平,見他雖然一身青衣,但眉目俊秀,舉止從容,聲音清亮,全無一般下人的拘謹之態,他心中己是滿意——孫元化並沒有說過沈清平的外貌,他倒真有些怕沈清平和那些尋常匠戶一樣,身形齷蹉,沒有官形,回頭讓士林笑話,辱沒他的名聲。
而後又見沈清平雙目明澈靈動,似乎智慧深藏,于是說道:“坐吧!你可曾入,讀書?”
袁崇渙本來是想問沈清平是否入學來著,但轉而一想本朝匠戶禁止科考,入學什麼的自然也是無從談起了,于是才轉口為讀書。
“回大人,上過兩年私塾,只是識的幾個字。”沈清平欠了欠身答道。
“哦……”袁崇渙捋著胡須應了一聲,聲音有些平淡。
看景不如觀景,人莫不如此!
作為袁崇渙來講,沈清平立了很多功,引起了他的興趣;再加上孫元化拉上他一起為沈清平請官,這兩方面是促成袁祟渙見沈清平的原因。
但他和孫元化不一樣,孫元化受徐光啟燻陶,親近科技,隱約看出彈簧和彈簧板的巨大價值,也知道了沈清平價值,所以給沈清平請官。
而袁崇煥卻是一位儒家的精英,學的是孔孟之道,講究的是立言、立德、立功,一言興邦,一策治國——他棄文從武也正是為立功而來。
從儒家的正統觀點出發,他認為孫元化所說的彈簧、彈簧板不過是工之技巧而已,而且彈簧板現在還沒有實物,還是霧里看花!因此受所學之困,他對沈清平的價值看的遠沒孫元化那麼深!所以見沈清平只有十六、七歲小小年紀,且只上過兩年私塾,不自覺中在他心里就起了鴻溝。興趣也變的缺缺。
“一個機智的小匠戶!”
這是袁崇煥綜合沈清平所為、身世和學後給他的評價了,至于其他的,暫時就沒有了。
同時在心里認為憑借這些功勞給沈清平一個官做做,也是對得起沈清平了,甚至可以說是助他平步青雲了——多少士子寒窗苦讀多少年,熬白了頭都得不到。
當然沈清平得的官是武官,但武官也是官!
隨後他就站起身向著眾人環拱了一下手,說道:“你們先談,我有事先出去了。”
他是要到各營各堡走一走,孫承宗將寧遠城交給他,越是在這個時候,他越小心在意。
說完之後,袁崇煥向曹變蛟招了招手:“你跟我來。”
沈清平本來對袁崇煥有親近之意,單看袁崇煥這個樣子,再想想自己的身份,以及年齡也就明白了。
歷練一世,沈清平明白有些事情不能強求,特別是在地位懸殊的情況下,甚至會被認為是別有用心,“這人格局似乎……”心里嘀咕著,在袁崇煥經過他身邊時,沈清平拱了下手︰“恭送大人。”曹變蛟卻想著沈清平一抱拳。
而在目送袁崇煥和曹變蛟走後,孫元化隨意捋了捋胡須,說道︰“我欲用彈簧板試著制造一輛軍車,你今日可有閑。”
“我本就無事,任憑大人差遣。”
沈清平笑了笑答道。孫元化這個人說話、動作帶有濃厚的書卷氣,文質彬彬,和他說話,沈清平總是感覺很輕松。
……
孫元化受孫承宗命令主要主管的是軍事後勤,但案牘之事他大都委任給下面的胥吏和手下的幕僚去做,而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火炮和火繩槍上。
而由于火炮和火繩槍的性質,需要試射,在城中絕對不行,所以制造火炮和火繩槍的地點被安放在寧遠城西南方向的林河谷里,寧遠軍中左囤就在它北面二十里的松山領上。
出了南城門,孫元化便一拍馬屁股,直奔西南,而沈清平和孫元化的林哥親兵緊隨其後,由于年關已近的緣故,路上的行人很是稀少。
北方的色彩遠望去是白山黑水,但近處入眼的卻是青翠松柏,但總體上還是單調……山路越往里走越窄,也越靜,可以清晰的听到馬蹄聲驚起的飛鳥的啼叫……大約過了半個時辰,眼前突然開闊,一個環形的山谷出現在四人眼前。
山谷大門朝東,外圍豎立著高高的、粗陋的木柵欄,門口有一個簡陋的木樓,透過木柵欄的縫隙依稀可以看到北面正前方是一片片青磚房,建著花牆,在往後是一排排石頭房子,長度看不清,但排數大約有十余排;而在山谷的南面卻有一條溪水,此刻結了冰的緣故,看上去想一條白色的玉帶。
在小溪的兩邊則是很多小棚子。
“這樣淬火倒是方便!”
沈清平在心里嘀咕了一下,而這時孫元化的親兵已經喊開了門。進門後孫艷華立刻吩咐道︰“把李鐵錘,張直眼他們幾個叫過來。”
身為匠戶,沈清平清楚鐵錘、墨眼之類的都是匠戶外號,見孫元化居然能把這些匠戶的名字喊出來,沈清平估計孫元化常來這個地方。但同時也明白他來這里也有著考校自己的成分在內。
那清兵听了立刻立刻領命而去,而孫元化卻笑道︰“走,咱們先生火暖喝暖和一下。”
求票求收藏(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