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海揚明

章六一 海軍造艦章程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且看昨日風華 本章︰章六一 海軍造艦章程

    長久以來,人們對殖民地與本土之間的認知是,本土實力強,殖民地實力弱,特別是海軍對比,事實上,這個認知並沒有錯,但在某些方面,荷蘭東印度公司是一個特例。

    就拿海軍來說,荷蘭本土的主力艦,擁有五十門火炮,排水量超過千噸的就算是大家伙了,一直到1652年的英荷戰爭,荷蘭艦隊中還是以三十多門火炮的戰艦為主,但是在東印度公司,動輒就有七十門火炮的船出現,在歷次荷蘭人參加的海戰中,東印度公司的武裝商船都是其中的武力擔當,甚至有時候作為旗艦存在。

    (在七省級80炮戰列艦服役前,荷蘭海軍最大的船就是東印度武裝商船,比如1665年的第二次英荷戰爭中的羅斯托夫特海戰,荷蘭艦隊一百多艘船中大部分都是雇佣東印度公司的武裝船,其中最大的三艘船就是擁有七十門火炮的東印度大帆船,其中一艘僅僅比尼德蘭聯省共和國建造的最大戰艦小了一丁點。)

    原因其實很簡單,荷蘭作為一個低地國家,是許多大河的入海口,沒有什麼天然的優良海港,其海岸線灘多水淺,限制了荷蘭艦船的吃水深度,這也是荷蘭人船只都是平底船的原因,荷蘭海軍一直有一個五米吃水限定,即艦船吃水不能超過五米,這就導致了荷蘭艦船普遍比同時期的歐洲其他國家要小。

    在十七世紀七省級戰艦造出來之前,荷蘭海軍最強的就是東印度公司的商船,而在整個十七世紀,荷蘭人也只造過兩艘吃水超過五米的船只。

    而荷蘭東印度公司完全沒有這個限定,其歸國大帆船排水量都超過了一千五百噸,兩千噸的也不在少數,這類歸國大帆船又叫做東印度帆船,是為兩年一次的返航歐洲建造的,上面裝載的是東方的貨物,香料、生絲、瓷器和糖居多,有些類似于西班牙人的馬尼拉大帆船,都是跑洲際貿易的。

    但是區別卻是很大,縱觀馬尼拉大帆船的航線,從菲律賓到美洲,頂多會受到海盜的威脅,所以大帆船只有四十門炮的武裝,都是小炮,而東印度大帆船就不同了,其歸國之路海盜只是小事,來自歐洲本土的強國海軍才是其最大敵人,事實正是如此,每次荷蘭人進入戰爭狀態,東印度公司船隊都是首要搶劫目標。

    正因威脅大,所以東印度大帆船從一開始就被設計成擁有一層火炮甲板的武裝商船,其載炮數量在七十門左右,即便是在歐洲本土也是頂尖戰艦,當然,這類大帆船並非真正的戰艦,很多是一次性產物,但是當它們出現在戰列線上,就是可怕的對手。

    而海軍部提交的計劃書中,要求社團建造的主力艦,必須對東印度大帆船擁有優勢,這個優勢不僅體現在火炮數量,還有航行性能、防御性能等多方面,但又不能使青龍號那類超級戰列艦。

    之所以要重新設計這樣一種戰列艦,就是因為瑞獸級的七十四炮戰列艦把海軍給害苦了,毫無疑問,青龍號的強大武力和技術都具有革命性的,但是其造價也是海軍接受不了的,別說現在的海軍,就算是以前被全力支持的海軍也無法接受。

    在去年青龍號下水之後,海軍試航非常滿意,提出下一批次建造兩艘瑞獸級戰列艦,卻被錢錦無情拒絕了,錢錦的態度很明確,就算資金充足,造船廠也不能保證能同時順利建造完兩艘瑞獸級,最終妥協之後,只建造一艘。

    原因很簡單,海軍造船廠根本采購不到同時建造兩艘瑞獸級的船材!

    從後世的角度來看,瑞獸級並非什麼超級戰艦,這類戰艦在十八世紀中期之後就大規模出現,在十八世紀後期更是成為最基礎的戰列艦了,李明勛也是如此想,既然能造出青龍號,那意味著技術沒問題了,為什麼不能繼續建造呢。看了計劃書李明勛才知道限制三級戰列艦建造的根本不是技術,而是木材。

    風帆戰艦對木材要求之苛刻,絕對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特別是三級戰列艦這類級別的戰艦!

    青龍號一共砍伐了兩千多根柚木才建造成功,這兩千多根都是擁有七十年以上的樹齡,不能有疤結、腐爛,而且二十多米高的樹干只有中間的十米左右可以使用,這還不算,支撐甲板與舷牆的支撐肘,必須使用天然的曲木,而且青龍號的最終配備是32+24+12,對支撐肘的要求更高了,而青龍號的桅桿更是讓社團煞費苦心,直接影響了青龍號的建造速度。

    桅材是建造船只最重要的木材之一,戰艦的桅桿高度大約是最大寬度的四倍,三層甲板戰艦小于四,巡航艦大于四,這意味著,戰艦的桅桿動輒超過五十米,根本不可能有這樣一整根的桅材,所以,桅桿只能是多節拼接,一般有三節,而底桅的直徑接近一米,如此直徑的桅材肯定是百年樹齡的樹了,要知道,最適合做桅桿的冷杉木,要去除樹皮,還要去掉邊材,才能使用,直徑很少有超過一米的。

    實際上,戰艦桅桿的選用標準遠遠超過了肋材,比如歐洲海軍強國戰艦桅材都是來自波羅的海沿岸的北歐國家,其中大型戰艦的桅材只有里加灣里的杉木才符合標準,社團戰艦用的桅材來源于永寧行政長官區,但仍然無法滿足要求,為了獲得合格的桅材,永寧行政區甚至有一支專門的采伐隊。

    類似于杉木這樣的木頭,采伐的技術含量超高,夏季不能采伐,因為樹油分泌旺盛,適合采伐的季節是秋冬,樹脂分泌少,大量樹脂保存在木材深處,這樣的杉木飽含樹脂,柔性行很好,因為秋季采伐後的杉木容易腐爛,最好在冬季采伐,但是永寧行政區的冬季酷寒,很難進行,不僅如此,采伐時的氣候也有嚴格要求,空氣必須要有濕度,如果在干冷天氣采伐,木材沒有了蒸騰作用,會在干燥的空氣中脫水,導致樹脂凝凍,會讓木材變的硬而脆,直接導致報廢,過于潮濕也不行,霉菌會進入木材內部腐爛........。

    可以說,伐木是一個技術含量超高的技術活,不是簡單的擁有斧頭和鋸子就可以的。

    青龍號上每一根木料的選拔標準都可以和皇帝選秀女一樣嚴格,這就導致了建造青龍號這樣的戰列艦,主要木料根本不能按時供應,而李明勛看了潘學忠書寫的技術報告,忽然想起了一件事,那就是為什麼在十八世紀的末期,為什麼英國人可以大批量的建造三層甲板戰艦了。

    原因很簡單,發生在十七世紀持久的海戰讓英國人知道,建造更多更強軍艦需要品質更好的木材,所以早在威廉三世所在十七世紀末期,英國貴族們就在自家的莊園和道路兩側大規模種植橡樹,等到十八世紀末期,這些橡樹就擁有七十年甚至百年的樹齡,而且是人工栽培的,不是在叢林之中那種為了爭奪陽光而肆意拔高的木材,這也是百年海軍四個大字的由來。

    顯然,如果海軍繼續堅持目前的造船章程,那麼就會導致陷入誤區之中,瑞獸級兩三年才能下水一艘,而作為主力艦的逆戟鯨級千噸重炮艦面對荷蘭人數十艘東印度大帆船沒有多少優勢。

    所以,海軍需要一種技能對東印度大帆船擁有戰力優勢,且能大批量生產的戰列艦,前者並不算什麼,後者則需要技術難度和標準適中,且價格可控。而海軍首席技術官潘學忠,綜合各方面因素,提出了一種新標準的戰列艦,64炮戰列艦。

    這種戰列艦的滿載排水量在一千八百噸左右,采用兩層火炮甲板和船尾炮甲板的配置,兩層火炮甲板各有二十六門火炮,而船尾炮甲板擁有十二門火炮,其火力配置是32+18+12,船體最厚處達到八十五公分,上層火炮甲板船壁厚度超過六十五公分,對十二磅以下火炮防御穿距離縮短到一百米,航行性能能夠與青龍號相媲美。

    在采用與青龍號同等技術水平下,這種以社團一級行政長官區命名的64炮軍艦所需要的船材標準降低了不少,至少能到可以量產的地步。

    最制約青龍號量產的就是超高的肋材標準,因為肋材是戰列艦用量最大的木料,戰列艦與商船不同,肋材是一根接著一根,需求量實在是過大,而海軍戰列艦的肋材標準是獨步天下的。

    要知道,目前的西班牙軍艦還大量使用柏木等普通木材建造,而海軍一開始就定下了柚木和橡木兩種高品質的木材標準,更重要的是,戰列艦與蓋倫船的肋材標準有著天淵之別,除了社團之外,世界上所有的海軍戰艦還在用圓形肋材,這種圓形肋材對木材的要求低,而且其從龍骨只延伸到水線以上的位置,標準較高的也就延伸到下層火炮甲板罷了,除了青龍號,目前所有的戰艦都是如此,歐洲的戰艦上層甲板和那些船艉樓、船艏樓都是堆砌上的,雖然技術難度低,但那類似于違章加蓋房屋,注定不能太重,也就造成十七世紀的軍艦下層甲板以上的船體厚度很低,除了六磅以下火炮,大中型口徑火炮炮彈是防御不了的。

    而從青龍號開始,社團已經才有橢圓形肋材,這是西班牙人在十七世紀末期才擁有的技術,橢圓形肋材的一直從龍骨向上延伸到露天甲板,密集的肋材加上船體內外船板,船體極厚,青龍號最高的船尾火炮甲板船壁厚度也超過了七十公分,下層火炮甲板厚度更是有一米。

    當然,如此長的肋材必然對木材要求高,即便是采用拼接工藝也是如此。要想讓戰列艦大規模生產,就必須降低肋材的要求。

    台灣級戰列艦的肋材從龍骨向上延伸到上層火炮甲板,船尾炮甲板則另行加蓋,而每層火炮甲板的高度也降低,加上吃水較錢,讓肋材的長度比瑞獸級的縮短了四分之一,能讓更多的木料加工成肋材。

    如此設計和妥協過的戰列艦雖然成本仍然較高,但至少能夠做到批量生產,因為沒有什麼從未驗證過的技術,所以按照海軍提交的計劃,第一批就建造兩艘,建造時間加上試航,大約需要兩年時間才能服役,比逆戟鯨級長了大半年,但這已經是最快的了。

    李明勛更多的從戰術而不是技術方面去考慮台灣級戰列艦的價值,雖然其比大型的東印度大帆船少了六門火炮,但台灣級戰列艦的全部是十二磅以上的重炮,如果雙方進行200-300米的效力射擊,那麼能台灣級所有火炮都可以擊穿對手,而對手僅僅只有火炮甲板上的十八磅炮擁有這個實力,雙方的火力對比是三十二對十五,即便是貼近到百米距離,台灣級仍然具備火力優勢,歸根究底,這型戰列艦對九磅炮以下的火炮已經免疫,直接廢掉了對手至少三分之一的火炮。

    而由台灣級戰列艦衍生出來的則是一種排水量在一千二百噸以上,擁有四十四門火炮的重型巡航艦,其采用一樣的龍骨和長度,把寬度降低到了十米,擁有更好的長寬比,采用的也是24+12的火炮配置,已經可以欺負大部分的戰艦了,對抗那些千噸以下的重炮艦也有資本。

    瑞獸級和台灣級都能夠的上三級戰列艦的標準,也是未來海軍的核心主力,而新式的重型巡航艦也擁有了拉上戰列線的時候,但海軍不能只有戰列艦,還需要各類輔助艦艇,護衛艦、通報船、臼炮船、運輸補給船只統統都有規劃,而這類輔助船只,海軍更傾向于向私營造船廠訂購,畢竟價格低廉,而海軍也有意扶持私營造船廠建造軍艦,例如在計劃書中,海軍向台北造船廠訂購了兩艘排水量四百噸左右,擁有二十二門火炮的三桅橫帆護衛艦,驗證大型護衛艦在海戰中的性能。

    在李明勛的建議下,海軍部完善了海軍中長期發展規劃,至少二十年內,這個規劃都不會有大規模的變動,當然,在規劃中,也有三層火炮甲板,配備百門以上火炮的一級戰列艦建造計劃,但那是十年以後的事情,與現有的預算無關。

    這個發展規劃與預算草案一起提交到了元老院,在一場官僚游戲之後,核心的目標都達成,未來三年,海軍會獲得陸軍至少三分之二的預算,如此不僅可以維持規模,還能有所發展,而在元老院的支持下,李明勛對預算體系進行的重新規劃,海陸兩軍的維持、訓練、擴軍、裝備費用從各軍種預算中支出,而戰爭經費則單獨列出來,成立了戰爭統帥部,而這個統帥部自然由李明勛擔當。

    經過財政部門和元老院的調配之後,統帥部用于大陸方面的戰爭經費被定格在了三百八十萬兩,而元老院授權,可以視戰爭發展情況,以大本營的名義向聯合銀行貸款一百萬兩,考慮到隆武二年過去將近一半,已經花費了大量的款項(主要是訂購物資、彈藥、向前線部隊發放津貼補助),戰爭經費大約還有二百二十萬兩的余額,另有一百萬兩的後備資金。

    這就意味著,無論大陸戰局如何變幻,無論外界怎麼給壓力,無論李明勛有什麼想法,你最多只有三百二十萬兩白銀的文章可以做。(m.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七海揚明》,方便以後閱讀七海揚明章六一 海軍造艦章程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七海揚明章六一 海軍造艦章程並對七海揚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