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鳳山紀行
(電視紀錄片腳本)
高原風輕
******
游了一峰又一峰,七十二峰到祝融
祝融峰峰幾千秋,山自春風水自流
遠觀東南三千界,近看西北八百州
萬里長江瓢玉帶,一輪明月滾金球
祝融美景觀不盡,天心有幸再來游
金鳳山,她沒有名山大川的名氣,也沒有奇山秀水的神奇。可那雄壯巍峨、一攬眾山的氣勢,古老神密、考證有據的傳說;遠近聞名的“金鳳曉鐘”,風光旖旎的田園民居,深深吸引著一批批游客。
而我,卻每每游出另一種情感。因為這里是我的故鄉,是生我養我的地方。
******
金鳳山田園
***
這里不是典型的侗族民居,也不是時髦的現代都市。她古樸中透著現代,木屋里夾著磚房。綠樹襯托著青山,房屋點綴著梯田;房在林里,樹在屋間;炊煙從樹縫中升起,鳥雀在屋宇間嬉戲;牛馬悠閑,雞犬自在。還有那快樂的牧童,掛在枝頭的果子。
這就是我的家,這里有我的思念,我的伙伴,我的童年。
記不清世外桃源的模樣,仿佛這就是夢中的那片樂園。
我留戀家鄉的青山綠水,我喜歡這人與自然的合諧統一。
******
金鳳山古韻
***
金鳳山,因“雙鳳斗龍”的傳說而得名。那是一段古代侗族姑娘金鳳、銀鳳勇斗惡龍、坐化成山的動人故事。也因其古老的傳說、秀美的景色、盛極一時的古寺廟及寺中一穿山蕩谷、遠近皆聞的巨鐘而聞名,其“金鳳曉鐘”的神妙,有清初合肥詩人辜寬詠“金鳳曉鐘”為證︰
呼吸能將帝座通,遙天一擊下疏桐
山城未落三更月,林樾先傳四野風
豈是啼鳥催曉夢,爭如清鶴嘯長空
蠻荒已奏文明世,不比尋常說梵宮
至于金鳳山寺,約建于宋末元初,中興于明季,全盛于清朝。
相傳明洪武初年,雲南一王姓官佐進京襲官路過此地,被其秀麗景色所深深吸引,不久即被販歸田,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乃棄官淨發,結廬為庵,後因神仙點化,與其徒雙雙坐化成仙,留下︰
“嵐峰頂上庚真觀,清淨名山成兩禪”的偈語。
自此直至清朝末年,山上寺廟陸續興建,巒腰峰頂,鱗次櫛比,古木掩映,翹角飛檐。真乃
“此庵幽美天柱首,何人不起金山情”。
加之懸于峭壁的岩菩薩,陰森神密的石棺材……。只可惜“破四舊”“文革”兩場悲慘浩劫,山寺燈滅香消,殿宇傾圮,“金鳳曉鐘”成了“大煉鋼鐵”的產物,寺廟也變成了一片廢墟。
這一切,唯有兩株參天的古木及部分木刻石雕、殘碑斷瓦可以作證。最能證明的,還有乾隆游江南到金鳳山時,刻于石碑遺詩一首︰
游了一峰又一峰,七十二刻到祝融
祝融峰峰幾千秋,山自春風水自流
遠觀東南三千界,近看西北八百州
萬里長江瓢玉帶,一輪明月滾金球
祝融美景觀不盡,天心有幸再來游
所幸歷史終究過去,金鳳山現已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佛教活動場所。至此,許多善男信女自發地出力捐資重修廟宇,青燈重燃,目前已建成了東岳殿、南岳殿、壁畫等。力爭以新的面貌再現輝煌。
******
金鳳山廟會
***
如今,集自然風光、古老傳說、佛教聖地為一體的金鳳山,在地方旅游上已小有名氣。特別是重修廟宇以來,香火旺盛,神名遠播,來自四面八方的游人墨客、燒香還願者,終年絡繹不絕。每年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八月十五、九月十九更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六月十九是傳說中南岳菩薩的生日,現已演化成金鳳山旅游活動的一個節日,這一天,朝山拜佛的,旅游觀光的,爬山鍛煉的,談情說愛的,人頭攢動,商賈雲集,同時,附近村民還組織起籃球賽、民歌賽等,一時間,金鳳山聚集的不下萬人。一個旅游開發點的雛型正在形成。
******
金鳳山人民
***
曾經,因為出生在金鳳山下而惆悵,只因這里山、這里干、這里窮。少年時,總在心里暗暗發誓,我一定要刻苦努力,一定要走出大山。
可如今,“改革開放”“西部大開發”陣陣春風。金鳳山變了,山綠了,水青了;金鳳山人也變了,變富了,變得精神煥發了。在物資生活富裕的同時,精神生活也日益豐富。
看,球場上,他們多麼開心。
塵封已久的山歌又唱上了山頭。
悠揚的歌聲,撩得我心癢難耐,兒時的山歌,又涌上心頭,我多想縱情地放聲歌唱,和我的父老鄉親一道——。
歌唱金鳳山人幸福的生活;
歌唱金鳳山美好的未來。(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