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孤竹君

第二百三十二章 律管吹灰(求全訂)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洛錦寒 本章︰第二百三十二章 律管吹灰(求全訂)

    第二百三十二章律管吹灰{求全訂}

    維度,在物理學和哲學的領域內,指獨立的時空坐標的數目。

    在哲學定義中,思維的角度,也稱之維度。

    維度的高低,角度的高度,決定一個人,或者一個社會甚至發展文明的方向。

    人類文明中走在最前列的那些人,與同時期的同類相比較,就是高維度人群。

    也就是最早‘領袖’的定義。

    如發明了房子的人祖有巢氏,發明了點火的燧人氏等等。

    但是從伏羲女媧開始,維度就再上升了一維,因為伏羲除了幫助人類發明了漁獵,和陶器制造之外,還開始制定了社會規則,婚娶規則,以及結繩記事定義了姓氏以及血親規則,開啟了靈智,然後漸漸形成了社會階級。

    從此以後可以說華夏文明就有了階級雛形,一旦有了階級,自然擁有了秩序,但是同樣也擁有了麻煩,于是為了解決麻煩,領袖們又開始思考如何讓維度上升,利用高維碾壓低維的方式,來統治階級維持秩序。

    于是就出現了利用大多數人無法解釋的恐懼,來抽象出其中為人震懾和信服的元素,最終塑造成了不可見,不可知,不可問的‘天’。

    天的概念囊括了人類所有一切的不理解,不管是後期發展的神,仙,祖都是天的概念中,然後這些人自稱‘替天執政’來維持統治的正統性,但是終究這是一個臨時抽象出來的東西,需要不斷完善,于是就出現了最早的巫,儒等專職人員輔佐這些‘替天執政’的人。

    能夠從事完善這些事情的巫,儒一定都是在哲學維度上高于整個種群的人,也就是所謂的聰明人。

    而聰明人多數都有一個特征,就是目的性強,很少將精力浪費在他們認為‘無意義’的事情上。

    而將這種‘天’的定義完善最通透的,除了傳聞中不可追溯的伏羲大帝,以及疑點重重的周文王之外,那就是替周王室掌管圖書館的老子李耳了。

    但是老子的維度到底是超越了先賢,還是單純的繼承先賢又是另外一件事情,但是毫無疑問,因為他,開啟了春秋後的諸子百家,所謂的諸子百家皆出道。

    或者說諸子百家皆出易。

    這個《易》不止單指《周易》,應該是泛指春秋之前華夏先賢的哲學統稱,而李耳是最好的統籌者,由此開啟諸子百家。

    但是不管百家學說,實際意義有多大,都無法撼動道家的位置,這個主要是因為維度的不同。

    兵家,縱橫家,法家,儒家,墨家在春秋戰國都曾綻放,但是卻終究都辯不過道家,因為道家傳承于文明之源頭,不管百家如何辯駁,最後追本溯源後發現,還是繞到了道家哲學上。

    這就是所謂的維度不同的降維打擊。

    但是有一個學說,起源于道家,卻區于道家。

    那就是陰陽家,影響華夏千年陰陽論,太極論真正從考古文獻探索,並非出自《易經》,而是出自戰國陰陽家和後期道家某些派系。

    陰陽家騶衍的腦洞從《道德經》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開始。

    騶衍將事件萬物不用道解釋,而化陰陽,認為有陰陽,則無道,然後蓋以五行論,最終將道家或者易學的哲學理論政治實踐化,不但可以在理論上解釋宇宙萬物,更能夠在實際上見到效果,完成自洽。

    因為陰陽學是在太無解了,不管事情發展如何,都可以找到借口辯解,而且有時不可證偽。

    如果先秦道家過于唯心主義,那麼陰陽家則兼具樸實唯物主義加上辯證主義,更能夠被掌權者接受。

    道家玄幻,俗世觸之不得,所以被春秋戰國諸侯列國敬畏,卻不堪其用,而陰陽家既有道家之玄,又有實際之效用,但是卻因為出現的時機不對,最終還沒等發展起來,就被歷史車輪碾過,最終淪為各地民間‘神棍’。

    鄒衍在稷下學宮名聲大噪被封‘談天衍’之後,陰陽家並沒有發揚光大,事跡只見燕國,然後就成就了燕齊之地大批打著陰陽家旗hao的方士游走于世間,以方仙道為首。

    而且燕齊之地對于鄒衍是真的當做神仙來敬畏的,傳說當時燕國大寒,無法耕種,鄒衍在燕國黍谷之地{北京密雲}吹律致氣,于是大地回暖,冰融雪化。

    ‘燕有黍谷,地美且寒,氣寒不生五谷,鄒子吹律致氣,既寒,更為溫熱以種黍,黍生豐熟,到今名之曰黍谷。’

    當然這可能是個傳說,但是更有可能是鄒衍看破了節氣變幻,算出了氣候變化,然後演的一出大戲。

    後來在古代天文史和農學史中,還以此留下,十二律管的吹灰候氣法,名為‘律管吹灰’。

    用吹律的方式,用音樂來引發天象,改變節氣。

    古人通過這個東西和某種草木灰配合,認為在特殊的節氣時間,那個草木灰會自己飛出來。

    《漢書•律歷志》“律以統氣類物……至治之世,天地之氣合以生風;天地之風氣正,十二律定。”

    但是這件事情應該是有案例的,因為從鄒衍的腦洞能夠直接開到將天下分為九州,創立了驚世駭俗的九州論,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腦洞巨大的哲學家。

    鄒衍另外一個在燕國的傳說,跟竇娥還有些淵源。

    鄒衍被燕王請回齊國治理國家後,遭到了燕國貴族的記恨,在燕王面前造謠迫使鄒衍被誣蔑入獄,衍在獄中仰天大哭,時正炎夏,卻忽然降霜。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這麼湊巧,這場冰雹也是迷之湊巧。

    總之鄒衍因為這兩件事情,在燕齊名聲大顯也讓陰陽家變得神秘莫測,不過可惜之後燕國就沒落自保都難,陰陽家也難以發力,門眾四散到各國。

    但是毫無疑問,不管是科學還是套路,但是論起營造yu lun,裝腔作勢,陰陽家誰也不服。

    能夠掌握這兩點技術的人,一定都是聰明人,毫無疑問,而且還不能只是小聰明,畢竟他們忽悠的不只是平民,更多的是貴族。

    這樣的一群人,拋開政治理想那些虛幻的東西,第一重要就是利益。

    能夠這群人不遠萬里趕來血流漂杵的燕北苦寒之地,那麼吸引他們的一定是這滿地的人頭滾滾。

    人頭,就是軍功,就是利益。

    遼陽城外,足足三十萬胡人,匈奴,塞人的人頭,能夠成就多少個大夫?

    如果這只是陰陽家自己的事情,王詡並不會親自冒險到遼陽城一趟,但是在這件事情中,孤竹國與陰陽家不但有利益沖突,更有因果關系。

    因為盧生能夠帶著陰陽家進入秦宮,很大程度上,就是借著他這個‘羨門高誓’的名頭。

    畢竟嬴政為了這場大戰窮的都開始賣爵位了,此時卻突然要從北地戰場上征發徭役修建陵墓,打的肯定是別的主意,而且再預測下之後這些方士會掏空嬴政國庫里最後一點積蓄煉丹。

    不難猜測,這些人來北地,就是斂財的。

    而現在最值錢的,恐怕就是這些血淋灕的人頭了,而盧生之所以現在如此大搖大擺的派人來燕地收割利益,在王賁大將軍嘴里搶骨頭,也是狐假虎威打了他的旗hao,同時也應該是嬴政默許的。

    因為估計在嬴政眼中,孤竹國可能與盧生有著直接關聯。

    平白無故讓人利用兩次,就算王詡脾氣好,此時也有些惱火。

    他此番來遼陽城找石生,就是來攤牌的,兩個結果,既然盧生和方仙道這麼想做自己的狗,那麼自己就收了他,反正以後他知道肯定會跟這些陰魂不散的陰陽家打交道的。

    因為山海關碣石道那個神秘的石窯迷宮前幾日已經被po jie了,是一條直接能夠通往關外某個已經遷徙走的箕子朝鮮縣城的,而且在哪里發現了大量的具有殷商風格的祭壇和陰陽家煉丹士的痕跡。

    王詡基本不用派人追查也知道,那就應該是方仙道的根據地!

    這打翻了之前王詡對于遼東局面單純的印象,果然,只要有中原文化扎根超過兩百年以上的土地,就不可能有單純的局面,箕子朝鮮在遼東都扎根近千年了,就算環境惡劣,那也可能恢復禹夏之時初期的局面吧。

    王詡作為一個穿越者,還是個考古系的穿越者,卻被一群古人利用甚至擺布,這種感覺他自然很不開心了,所幸就來談了清楚。

    而面對王詡的強勢,石生則十分膽寒,不只是關于這位羨門高誓的傳說,更畏懼他身後那位身材魁梧的金甲戰士。

    這位不只是來歷神秘,更是有真正實權在手的一方君王啊!

    昨天他接到盧生的飛鷹傳令後從山中帶人趕來,沒有見識到書信zhong te別叮囑的那支‘神兵’,但是今早李信帶著王室軍和破虜軍等入城的情形他是看的一清二楚。

    朝陽下那些精甲戰士身上折射的光輝,真的宛如仙光,而且這支神兵從裝備配置,到裝備形制花紋,都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平時都是他們讓別人聞所未聞,瞠目結舌,今天換成他們自己了。(www.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秦孤竹君》,方便以後閱讀大秦孤竹君第二百三十二章 律管吹灰(求全訂)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秦孤竹君第二百三十二章 律管吹灰(求全訂)並對大秦孤竹君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