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輕呂,三不鑄{求全訂}
《管子•地數篇》中“昔葛天盧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此劍之始也”。
華夏文明將劍奉為百兵之主,尤其是從石器文明過度到青銅文明後,劍的地位就一直位于所有兵刃的最前端,除了使用意義,劍更具有文化意義,從商朝開始,劍就成為了貴族的陪葬標志,秦漢之前的古墓葬,有佩劍陪葬的,基本都可以確認為貴族身份。
除此可見,劍在秦漢之前的象征地位很高。
而從出土文物中的劍,最有名的多是吳越地區出土的寶劍。
如千年不朽的越王勾踐自用劍,越王者旨於 劍,伲摜@菥洌 饌豕飩# 饌醴蠆釙嗤 5鵲齲 映 廖奈 謀 V柿靠蠢矗 庠降厙 坪跏 ! br />
這可能與吳越之地當時的銅礦比較多,以及地勢有主要關系,吳楚之地多山林,所以打仗基本都是短兵相見,騎兵戰車的xian zhi十分大,所以劍這類短兵就成了主要的戰略物質,吳楚各國君主也以主要發展鑄劍為主提高國家實力。
所以吳楚之地的君王也都以好寶劍出名,其中以吳王闔閭最為出名,愛劍如痴,有傳說他將生前收集的世間寶劍三千柄都帶入了墓葬陪葬。
而歷史上有名的鑄劍師,也多是吳越人。
比如劍祖歐冶子,干將莫邪,燭庸子,曾從子等人,都是吳越之地鑄劍師。
但是同樣,鑄劍師也是一個高危職業,通常一個鑄劍師造出一把寶劍,君主就會擔心他造出另外一把,所以就會讓這位鑄劍師殉劍。
古代關于鑄劍師的神話故此也由此而來。
也正是因為這樣,很多可以把華夏冶鐵業進一步發展的‘科研人員’,因為畏死,而甘願放棄了拓展鑄劍冶金技術,而做起鍛劍師。
鑄劍師和鍛劍師兩者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鑄造是融化金屬成液體,然後澆築到鑄型當中,等待凝固和冷卻成型。
鍛造則是用胚料鍛壓後成型。
兩者之間的差距在于,鑄造金屬化液時,工匠為了提純金屬液體,會不斷的鑽研如何降低熔點,淬煉雜質的方法,久而久之,就需要各種實驗礦石,然後就可能產生意外,從青銅到鐵器的過渡。
但是因為鑄劍師們擔心自己的手藝太好而丟掉了性命,反而會選擇耗時更長,更費力的鍛造法來鑄劍。
所以華夏最早出現的冶鐵技術,是塊煉鐵起源于春秋初期,但是因為塊煉鐵的造價太高,通常一把劍需要經過幾個月時間才能鑄造成功,不適用大規模普及,所以阻礙了鐵器的發展,虢國墓曾經出土過一把銅柄鐵劍,淅川下寺的楚墓也出土過一把玉柄鐵匕,而且都是公侯級別的大墓才有一件鐵器,足以見鐵器在當時的奢華和昂貴。
但是貴族們對于昂貴的追求,還是讓這些鐵器有了發展,戰國時期《管子》中記載‘齊地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齊國都城也發掘了六處冶鐵遺址,可見當時鐵器已經進行大規模生產了。
但是依舊礙于失去了鑄造探究精神,讓這時候的生鐵鑄鐵無法轉換成鋼鐵,也就無法更加大規模的普及鐵器,一直到漢朝從西域引進炒鋼法之後,才徹底將鐵器普及。
但是如果早期一直堅持鑽研鑄造法,那麼可能直接就會出現‘灌鋼法’,讓鐵器提前幾百年普及開來,也許就是另一部歷史了。
畢竟人類的進化史,實際上是一段材料史。
而鋼鐵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
對于可能掌握著最早鋼鐵冶金技術的人才,王詡自然是不能錯過。
一個涂山娘子就能夠打造孤竹國早期的鋼鐵軍團,那麼更加專業的徐夫人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當王離進入到遼陽城那一刻起,孤竹國很多的秘密就已經被不算是秘密了。
被大秦王朝盯上,馬鐙,馬鎧,鎖子甲,鋼制武器以及馬蹄鐵,甚至連手弩上的齒輪,都已經被大秦的密探扒的干干淨淨。
王詡從來不敢小看這些古人的智商和求知欲。
所以只有將此時被秦帝國看不上的重要科研人才納入囊中,才有可能走好下一步。
徐夫人之名因荊軻刺秦而名滿天下,但是秦王的追殺令中卻沒有這個名字,只是因為,一個鑄劍師根本入不了他的眼。
即便這個徐夫人像是春秋的歐冶子,嬴政也看不上。
因為大秦早就視線了流水線標準化制造業轉型,雖然可能在質量上稍有欠缺。
但是這種一年兩年才能造出一把絕世好劍的鑄劍師,對大秦沒有絲毫價值。
但是對于王詡來說,徐夫人毫無疑問就是他的‘衛星設計師’啊。
因為他真的很想知道魚腸劍的鋼材配比和用料,魚腸劍的鋒利程度和硬度,都快追上他那把後世廓爾喀刀了,即便以後兩場達不到這麼堅固,那對于孤竹國武器提升程度也是驚人的。
裝備的差異效果,王詡已經在這場戰爭中直觀見到了,對于未知的危機,王詡需要更加重視這方面發展。
而且更重要的是,傳聞中徐夫人會淬毒,善使毒者,通常也善醫。
從徐夫人的外形上就能看出來,這是一個打鐵匠,可能是因為恃才傲物,或者見過了太多權貴,徐夫人對王詡的態度並不算客氣,一見面就問他幾個專業性的問題。
王詡哪里回答的上,而且就算回答他元素周期表,徐夫人也听不懂啊。
所以王詡只能把隨身攜帶的廓爾喀刀扔給了他。
事實勝于雄辯。
接到刀之後,徐夫人那張炭紅臉似乎變得更加漲紅起來,雙目赤紅的拔出刀,剛出半寸就倒吸一口冷氣,驚呼道“輕呂!”
王詡微微挑眉,這個名字雖然生僻,但是對他來說也略有耳聞,當年對于‘劍起源’這個學科,中外考古界曾組織過很多次的研討,輕呂這個名字多是話題中心。
《逸周書•克殷解》“擊之以輕呂,斬之以黃鉞。”
是最早出現這個名字,當年周武王在用這把叫做輕呂的劍刺紂王尸體,一次流傳。
但是有人認為這種武器實際上是吐火羅語音譯的一種武器,由此認為劍來源于西方,後來又考據輕呂並非劍,而是箭,與青銅劍一同傳入中原,同時還有徑路刀。
徑路刀則是漢代匈奴單于佩戴的王刀。
但是究竟如何,暫時無人能夠定論。
此時徐夫人能夠說出輕呂這個名字,說明這個武器應該是存在的,但是具體是什麼還未知。
“你覺得這是輕呂?”王詡挑眉問道。
“祖典上記過此神兵,曾為異人于塞外得神兵,獻于武王伐商,武王得神兵,賜姓輕呂,封地于豐,造輕呂為兵,大破商軍。”徐夫人目光痴迷的摩裟著廓爾喀刀說道。
劍這種短刃武器,確實是從商末周初大規模普及開來的。
王詡微微皺眉“可有鑄造之法?”
“輕呂為周室秘傳。”徐夫人遺憾的搖搖頭,把刀舉起來還給王詡“雖然當年王子朝攜周典逃亡于楚,但是也沒有找到輕呂的鑄造之法,後來便失傳了,帝君此物,是從羨門帶出來的?”
王詡笑了笑“你留著吧,爭取早日po jie其中奧秘。”
徐夫人一驚,瞪大眼楮,不可思議。
“歐冶子門人,除了你,還有其他人嘛?”王詡笑著問道。
徐夫人搖了搖頭“歐冶門下六代門人,盡在此處了,劍師僅我一人,劍士十六人,劍侍者九十七人。”
“若是先生不嫌棄,可以來孤竹國落腳,畢竟眼下六國以平,先生也不願存于秦之下吧。”王詡笑著說道。
“承蒙帝君抬愛,但是歐冶門有訓條,三不鑄。”徐夫人正色道。
“先生請將。”王詡笑了笑。
“先祖雲,兵者本賢,奈何俗煞,為了避免俗世之輩濫用兵戈,特立下三不鑄,助紂為桀不鑄,禍國殃民不鑄,睚眥必報不鑄。”徐夫人沉聲道。
“善。”王詡點點頭,認為這個門規很全面,歐冶子應該也是個德才兼備之人。
“多謝帝君。”徐夫人臉上露出笑容,正準備說什麼,王帳外突然傳來的屠檀的稟報聲“大帝,大良造回來了。”
王詡微微皺眉,這都快子時了,王離回來做什麼?
不過轉念一想,就猜到了什麼,對著徐夫人說道“先生連日顛簸,早點去休息吧。”
徐夫人點點頭,正準備告辭,就見帳簾被撩開,一個身披斗篷的高大男子走了進來,身後跟著臉色尷尬的王離和屠檀。
“不必了,他留在這兒也好。”王賁掀開帽子,滿臉笑容的看著王詡,拱拱手“深夜叨擾,望高誓見諒。”
王詡眉頭皺了一下,可能是久居上位習慣了,面對王賁這樣強勢的態度他第一時間竟然有些慍怒,不過還是起身笑著還禮“伯父說笑了,什麼高誓,詡本已是一俗人,請坐。”
王賁但是早已將王詡仔仔細細的大量了一遍,盡管心中驚嘆王詡的容貌氣度,但是依舊表情不變,笑著點點頭,看了看營帳內的椅子眸子中閃過一絲新奇。(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