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四章騎驢入咸陽,萬戶皆驚慌
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這是出自《馬太福音》中的一段話,後來被沿用在心理學和社會學等多個領域,又被稱之為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的哲學理念跟《道德經》中的“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但是老子卻比耶穌早提出五百多年。
這是華夏先人的智慧,也象征著當時華夏文明的發展進程和社會成熟度比西方先進許多。
這種哲學思想運用到現實社會中,用通俗的語言解釋,就是‘社會兩極化’。
讓富的越富,讓窮的越窮。
更直觀一點的解釋,就是所謂的淘汰論了,將不適應這種生存狀態的種群,慢慢淘汰掉,以此來推動社會或者文明的進展。
但是兩極化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
兩極化的直接表現就是讓天秤傾斜。
一個原本平衡的天秤,突然傾斜,就會造成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王詡讓白狄部的貴族變得更加富裕,還幫他們解決了奴隸過剩價值的問題,相當于直接將維持著白狄部平衡的天秤推翻了。
等到白狄部的貴族野心膨脹到一個點,或者說當他們發現奴隸消失之後對他們的直接影響後,他們一定會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到時候討伐掠奪林胡部,是唯一的方法。
這就是王詡的引蛇出洞,不需要讓仇禾煽動內訌,簡單粗暴的用一種宏觀意識形態,對于白狄部的短視意識形態進行的降維打擊。
而在咸陽宮中的嬴政,也一直在做這件事情。
或許嬴政並不知道什麼叫做馬太效應,但是秦國六世積累的經驗,以及春秋戰國各個國家的興衰都是嬴政最好的老師,讓他在還沒有繼位的時候,就堅決的要解決這些問題。
那就是王權,一定要高于一切!
春秋戰國時期國家的觀念,依舊是延續著城邦結構文明,這是因為周朝的諸侯文化影響遺留,周朝曾經多次想要解決這種諸侯分封帶來的遺毒,但是始終沒有成功。
因為周朝的建立,就全賴于這些諸侯的幫助。
如果沒有當時那些響應《牧誓》的諸侯方國,武王伐紂就是一個笑話。
而有利必有弊,這些能夠成就周朝的諸侯方國,自然也能推翻周朝。
當年千里迢迢追隨周朝腳步的楚國,因為地處偏遠被周朝看不起,並且不接納楚國為華夏苗裔,回去之後的楚國臥薪嘗膽,終于在踏足中原並喊出那句震懾八方的“我蠻夷也”。
而為周穆王忠心駕車的造父卻因為被周王室猜忌,即便有著平定徐偃王之亂有功,依舊被發配分封到偏遠之地,後裔子嗣秦非子也被派往蠻荒之地,忠心耿耿的替周朝,戍守邊關,茹毛飲血也毫無怨言。
當所有諸侯都對犬戎破鎬京無動于衷的時候,秦襄公依舊盡心竭力的勤王護駕,但是卻之得到了周王室一張空頭支票。
于是秦國嬴政的父親,親手替先祖結束了這個愧對他們秦國的故主。
也在這場漫長的效忠中,秦國總結出來了經驗。
只有統一,才是結束戰爭和dong luan的唯一方式。
不只是要統一天下,更是要統一國家,將國家與天下融為一體,才能鑄就無上王權。
對于周朝來說,諸侯國就是阻礙天下統一的隱患。
而對于秦國來說,各個古老的氏族,傳承千年的世家,是阻礙國家統一的隱患。
所以借著商鞅和範雎等賢才之手,秦國開始將將一個個氏族世家連根拔起,一步一步鑄就王權。
等到了嬴政這一代,秦國真正的三百年以上的大氏族,已經寥寥無幾了,于是嬴政把目光放在了王室之中,以雷厲風行的手段,借助外戚互斗之勢,挑動王室dong luan,最終將秦王室,清洗一空。
嫡系宗室嚴君嬴疾一脈在白起平趙之後被連坐,以通敵之罪清算。
外戚宗室呂不韋與楚系宗室昌平君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