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傳》所宣揚的復仇是有復仇之道的。
《公羊傳?定公四年》說︰“父不受誅,子復仇可也。父受誅,子復仇,推刃之道也。復仇不除害。朋友相衛,而不相邊,古之道也。”這是對父子復仇、朋友復仇的規定。
可惜的是這個有無冤屈的標準在《公羊傳》中並未明確指出。?
另外,指向個人的復仇僅止于施害者本人而不涉及其子孫後代和其他親屬,這樣就避免了世世相報和復仇泛化。
姬長安對于這種思想,是喜聞樂見的,也是因為如此,姬長安才能容忍公羊學派的其他思想,不然以姬長安的性格,光憑天子一爵那一點,不殺了他們都算發善心了,怎麼可能請他們來!
除了儒家,還是有人想去其他學派的,比如墨家。
不過墨家,其實是為普通天子所不容的。
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等,從這些表面上看,也不一定完全為帝王所不容,譬如說節用和節葬,有些帝王和君主還是比較節省的,並不一定非要主張鋪張浪費。
至于尚賢、兼愛、非攻,有些觀點甚至是深獲帝王所贊許的。
那麼什麼主張使中國歷代的統治者行動一致地擯棄了墨家學說?
什麼思想使帝王統治者感到了最大的威脅?
那就是墨家的“選天子”思想。
在“尚同”篇里,墨子反復強調了“選天子”及地方長官的思想。
墨子說︰“天下之所以亂者,生于無政長,是故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天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三公。”
可以說民主政治思想在中國早已有之,墨家學派是這一思想的主要代表。
《墨子》一書中不僅提出了“選天子”主張,也提出了一套系統的選拔各級政府官員的思想。
“尚同下”篇里這樣說到︰
“三公又以其知力為未足獨左右天子也,是以分國建諸侯,諸侯又以其知力為未足獨治其四境之內也,是以選擇其次立為卿之宰,卿之宰又以其知力為未足獨左右其君也,是以選擇其次立而為鄉長家君。是故古者天子之立三公、諸侯、卿之宰、鄉長家君,非特富貴游佚而擇之也,將使助治亂刑政也。故古者建國設都,乃立後王君公,奉以卿士師長,此非欲用悅也,惟辯而使助治天明也。”
在這里,墨子選天子及各級官員的思想徹底打破了封建帝王家族世襲的體制,與當時的封建政治產生了深刻的矛盾。
如果听任墨家這種思想在社會上傳播普及,那麼一旦被社會大眾所掌握,封建統治者的權力地位便岌岌可危,民主共和政治制度便可能在中國產生。
在這種致命的威脅之下,封建君主怎能容忍墨家的昌盛呢?
所以在秦國,墨家,被黑冰台以及大秦帝人瘋狂捕殺,姬長安趁此機會,命令易水寒救下了一部分願意放棄尚同思想的墨家子弟。
也是幸好,大秦帝國對于墨家迫害實在是過于厲害,不然的話,以墨家那些死腦筋,怎麼可能放棄自己的想法。
除了墨家,法家也是很吸引人的,商鞅的思想主張。
商鞅重視法律,反對儒家的“禮”。他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干授予官職。
商鞅認為人都有“好利惡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曾說︰“人生有好惡,故民可治也。”
商鞅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明確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
商鞅強調“以法治國”,要求國家官吏學法、明法,百姓學習法律者“以吏為師”。
並將以前的秦法改為律,強調法律的普遍性,具有“範天下不一而歸于一”的功能。
輕罪重罰,強化法律意識,不赦不宥。主張凡是有罪者皆應受罰。鼓勵告奸。並制定“什伍連坐”制度。
商鞅頒布法令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規定︰“�J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
還有韓非子,依法治國之主張,大秦帝國如此強盛,韓非子和商鞅的思想,在其中起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些主張,都是強國強軍之舉,因此在大唐“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思想下,自然是有市場的。
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法家,像法家那麼激進,有些人,對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比較感興趣。{前面寫錯了,沒有楊朱,只有黃老,抱歉}
黃老之學繼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認為“道”作為客觀必然性,“虛同為一,恆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見其形”。
在社會政治領域,黃老之學強調“道生法”,主張“是非有分,以法斷之,虛靜謹听,以法為符”。
認為君主應“無為而治”,“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
這些主張,很是能迎合一些人的想法,因此,並不需要擔心生源。
至于其他的,比如陰陽家,在這個時代其實也是很受歡迎的。
陰陽家其思想主要源于孔子創立的儒家和儒家所推崇的“六經“。
在自然觀上,利用《周易》經傳的陰陽觀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論;又從《尚書•禹貢》的“九州劃分“進而提出“大九州“說,認為中國為赤縣神州,內有小九州,外則為“大九州“之一{胡適曾在其《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中,大為贊嘆陰陽家的這一地理觀念}。
在歷史觀上,則把《尚書•洪範》的五行觀改造為“五德終始“{皺衍干的}說,認為歷代王朝的更替興衰均由五行所主運。
在政治倫理上,亦“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贊成儒家仁義學說。
同時強調“因陰陽之大順“,包含若干天文、歷法、氣象和地理學的知識還有科學價值。
可以說,陰陽家和儒家,有著一定的親密關系,因此大唐的儒生,自然也會考慮進入陰陽家學院。11(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