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之後,趙旭與江萬里暢談京城大事,相見恨晚。
言談中趙旭知悉,
自從余階被謝方叔害死後,王應麟傷痛在心,一直未能釋懷,身體每況愈下。
趙旭雖在慈幼局只呆了不到半年,但在心中卻一直掛念得很。
他腦海中浮現出王應麟的模樣,想起自己已經與他多年未見,心中一酸,低聲道︰“學生要回慈幼局見見他老人家。”
當下辭別江萬里,往慈幼局而去。
想起王應麟從此萎靡不振,心中也為他著急起來︰
“你可是流芳千古‘三字經’的作者呀,可不能一蹶不振。”
一路上想著該怎麼說服王應麟,不知不覺已經來到慈幼局。
剛踏進門,就遇到幾個小孩。他報了姓名,幾個小孩將他圍住,喊著‘故事大王回來了,故事大王回來了’。
趙旭望著這群可愛的小孩,心中大動,想道︰
“王大人平生最大的心願便是為孩子們編寫一本通俗易懂的書籍,不就是三字經嗎?
鼓勵王大人去完成三字經這部曠世巨著,讓王大人知道,因為他,千千萬萬的華夏兒女從中受益,完成人生中的第一個知識啟蒙。”
想到這里,他的心里充滿了信心和激動,來到王應麟門口,朗聲道︰
“王大人,學生趙旭回來看你了。”
“旭兒!“門 當一聲打開,一個滿臉憔悴、衣冠不整的老者沖了出來。
趙旭抬頭一看,見原來衣冠整齊、精神抖擻的王應麟變成這副模樣,心痛萬分,朝他叩拜下去︰“不孝學生趙旭拜見王應麟大人。”
王應麟陡然見到趙旭,喜極而泣,上前抱住,哽咽道︰“旭兒,真得是你,呵呵,我的旭兒回來了。”
過了好一會兒,王應麟才扶起他,進了屋,問道︰“旭兒,你的中原之行還順利吧?”
“學生運氣好得很,”趙旭笑道︰“中間遇到了書院的聖人,這幾年一直在聖人照拂下閉關修行。”
王應麟哈哈大笑道︰“好,好,王應麟果然沒有看錯人,千古奇才,連聖人都搶著做你的老師。”
趙旭見他心情好轉,嘆了一口氣,道︰“余大人的事情,的確是我大宋百姓的最大不辛。”
王應麟一呆,長嘆了口氣,哽咽道︰
“大宋完了,大宋完了,余大人是我大宋最後一個名將,朝廷自毀長城呀。
余大人在,四川在;四川在,大理不失;我江南才能苟且一方呀。
陛下素來聰慧,被這些奸臣一挑撥,就撤了余大人的職,真是糊涂呀。”
&n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bsp; 趙旭低聲道︰“大人,此事已經發生,多思也已經無用。
余大人泉下有知,知道王大人這樣的能人卻因為他而自暴自棄,一定會很失望的。”
王應麟哈哈大笑,只是笑中帶淚,嘶喊道︰
“我算哪門子能人,只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而已。百無一用是書生,說得就是我王應麟了。”
“百無一處是書生,學生覺得此言大錯特錯。”
“旭兒何出此言?”
趙旭見王應麟被自己的話吸引,心中一喜,道︰
“所謂武以安邦、文以載道,職責各不相同而已,正如人的手和腳,手是用來做事的,腳是用來走路的。若是用手走路自然寸步難行,用腳做事也是一籌莫展。”
“可是我大宋朝自太祖以來,重文輕武,讓文官去指揮武將,結果戰場上連連失利。
這個時候,書生自然是百無一處。但若是治理後方,使得百姓安居樂業,便是武將所不能做的事情了。”
“旭兒,你說得沒錯,”王應麟嘆氣道︰“太平盛世治理天下,使得百姓安居樂業,書生自然責無旁貸,可惜這是亂世呀,我這一介書生,毫無用處。”
“大人此言差矣,”趙旭重重道︰“且不說如今並非亂世。如果真是亂世將至,大人的責任更大呀!”
見王應麟臉上露出驚奇之色,趙旭加重語氣說道︰
“亂世真得來臨,不知將會有多少華夏傳承會失去,多少聖人之說會煙消雲散。
大人飽讀詩書,乃當世少有的大儒,身懷我華夏聖人之學說,將華夏文明、聖人之說傳承下去,自然是責無旁貸。”
“大人曾經立志要將四書五經,華夏各類典故,融為小孩都能讀懂的簡約詩歌,以便讓我華夏文明、聖人之說萬世相傳。
若能完成此書,乃是蓋世的功業呀!”
說到這里,趙旭不由得念起來王應麟已經寫成的三字經部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文以載道,”王應麟大受震動,雙頰淚流,泣聲道︰“旭兒,謝謝你提醒我。從今天起,我們師徒就一起完成這部作品吧!”
趙旭問道︰“大人可曾想好了名字?”
王應麟搖頭道︰“真是慚愧,老夫一直未能找到合適的名字。“
趙旭道︰”大人,都是三個字,不如就取名三字經吧。“
王應麟沉思一會兒,撫掌道︰“好,好,三字經,這個名字好。旭兒,我們師生久別重逢,說什麼也要好好喝上一杯。”
“大人,喝酒怎麼能少得了我張貴呢?”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