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改革是在當時環境下處于困境的時候由由統治者發起的一場運動。發起的人在當時也可以說是迫不得已,因為一場改革是否成功要受到考驗的,如當時統治階層中保守派的阻擋、在未來歷史中的遠瞻性問題。比如寫《資治通鑒》的司馬光、王安石的變法在當時不僅受到保守派的阻撓,還因“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原因受到政治異見者的排擠打壓。說道遠瞻性問題,戰國時期的商鞅也可以算的上一個,看透當時的局勢(當然在此之前,秦國已經將黔、蜀收歸囊腫了),調整經濟與行政制度,在保證衣食住行與辦事方便的基礎上,抓住人永不滿足的心理,改革軍功制度。所以改革又是“潮流”,一種統治階級在維護自身利益前提下,忽悠百姓的一種政治作為。改革是永不停息的,一種制度不可能適應所有的社會環境。
話說,姬禮看到自己的老爹快不耐煩的時候,向前大聲說道︰“父皇,此事眾人爭論不下,兒臣以為就暫且打住。”晉帝听到這話心里不自覺的輕松下來,高興了起來,就要說話。可誰知道,這只是姬禮暫時性的停頓,只听他繼續說道︰“但此議是非未明,而父皇作為一代仁明之主,不應立刻就將此議作廢。兒臣懇請父皇下令讓全國四品及以上官員上書參與討論。以示父皇之賢明。”
晉帝听到這話之後,也沒法不答應,萬一說個不行,那豈不是說自己不夠賢明,上的台階高了,就會感覺到高處的寒冷。老爹這一答應不要緊,可把在下面的姬岳給氣壞了︰全國四品以上的人有幾百個,老爹你可倒是啥活也不用干,只吃喝玩樂就行了,我不得累個半死啊。
盡管中書省由吳溫掌管,但是皇帝的命令自也只能拖上那麼幾天,到頭來還是要發的。而那些在京城中人,不論反對的還是同意的,都急著上書表明自己的態度或者說出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說,中書省的這道詔書只是對京城之外的人發的。沒過幾天,全國各處的都督府就收到了詔令,作為搞戰爭陰謀的老手,他們不是傻瓜當然能看出姬禮的建議意味著什麼。他們雖然作為邊境守護的最高長官,當然是受益者,但是你立馬在給皇帝的上書中寫下同意兩字,那你就等著掉腦袋吧。文武不兩立,搞政治可是那些文官的專項啊,搞不好你就掉進了他們早就給你挖好的陷阱里。如果同意,那麼你也要在奏折中繞一個大圈子,並表示自己是對陛下忠誠的。因此,他們在接到詔書之後,一面向來使詢問了京城的情況,一面派人快馬加鞭問問頂頭上司的意見或者是自己的政治投資對象是什麼態度,當然了去的人還得帶上點土特產。
此時的太子宮中憤怒之氣直沖霄漢,這不僅是為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了要看的奏折變多的原因,還是為了姬他們在成為高手之前,都是要經過上千場對弈的,其中過程之復雜,看現在新出的打敗圍棋高手的阿拉法狗就知道了,這也是圍棋機器人要比什麼五子棋、象棋機器人出現的晚的原因。因此,圍棋高手經驗之豐富,讓人佩服不已,什麼挖坑打埋伏一眼就能看出來,順便還會給對方一個反擊。在政治高老手的眼里搞政治就是下圍棋,而且他們還願意把一些問題想的復雜一點。太子一黨的中心人物在早朝中听到姬禮提出全國範圍內上書議論之後,就知道自己的麻煩要來了。
“哼,誰都知道這些日子以來朝廷的奏折都是由我來處理,姬禮這樣做是想把我架在火爐上啊。自晉國建立以來就沒有這麼做過,將來的晉國是我的!”
“殿下息怒,此事也不是沒有後招。殿下你想一想,邊將要是同意了這個提議,那麼在朝中的那些將軍們會怎樣想,這是姬禮在侵犯他們的權威。”
“僕射大人的話雖然有理,但是這些將軍們也是可以在邊境撈到好處的。聯合那些武將還是有風險的,需要小心試探才行。今天在朝堂之中,也有一些人提出了反對,我們可以乘勢配合這些人,由這些人出頭,而這些人又不是我們的人。這樣那些都督們就不會把帳怪在我們的頭上,並且殿下您要秉公處理這個提議,只是不明確表態而已。陛下最近沉迷,不想管這些事,我們為何不反其道而行。不論是在早朝之上還是陛下正在興頭上,殿下您都要向陛下提出這事。雖然您會受到陛下的責罵,但是這樣做可以有兩利可得。一來,全天下的官員都會看到他們的太子殿下是一個勤政負責的人;二來,最終的受害者變成了皇上。”
“哈哈,妙啊,妙及啊,吳 之言可謂是醍醐灌頂啊。最終的決策權交個父皇,這樣姬禮想要對付的是父皇而不是我了。由父皇親自應對,其他人也沒話可說,並且姬禮也不會得到什麼好處。”
太子宮商議對策的時候,沂王府中也在進行著一番談話,這番談話是由周肅開場的。
“殿下,此舉實在是太過冒險啊。雖然各地的將軍不會對您有什麼看法,但是文官就不一樣了,讓武將插手他們的利益這是行不通。若是太子殿下,在此事上將最終的矛盾轉移到陛下身上,那就危險了。”
“周先生之言甚是,趁著我還有功在身,不這麼干一把,真到了那時候就不好辦了。”
“難道殿下是想……?”
“不錯……..”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