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就在眾人們對二皇子的看法表示極為贊同的時候,中書令兼右庶子的吳溫說道︰“二殿下說得極為有理,以世家大族多年來養成的脾性來看,他們也是無利不起早的。只是這次救災的人選須得認真的考慮才是。”
這個“新招來”的參與朝議的中書令兼右庶子吳溫也是混跡官場二十多年的好手,在中書省待了近十年,多少好漢是雨打風吹去,一波又一波的人是來了又走了,他倒是一直沒動,也沒有做過什麼什麼壞事,本本分分的給上頭的大人們查資料、擬旨意,這不是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令的鄭實走了,按照資歷,也該輪到他了。在那朝臣們的舉薦之下,這位在中書省的“老人兒”終于是當上了中書省的最高長官中書令,並在不久之前皇上下詔讓他進入議事閣參與政事。
這個吳溫的話提出了此次賑災的關鍵點——那就是人選問題。畢竟這一次不同于上次民部侍郎張絳救災的情況了,若是選個資歷名望不高且沒有什麼家族背景的當官的下去,別說是辦事了,就是連那些世家大族們也是信不過朝廷的;但是這樣的官兒又不好選,因為像僕射、中書令這樣的大人們都不願去干這種事︰自己離開了朝廷中樞,那將來要是有什麼好事都沒自己的份兒了;再說朝廷每天都有許多的政務需要處理,有些事還需要“我”來拿主意,這樣一來朝廷也離不開“我們”。
眾人是一陣苦思冥想,到底什麼人合適,本來應當對朝廷官員的底細有所了解的僕射、中書令等人立馬就會選定,可是這次的事有些大,他們都想著讓別人先出個頭。在看到眾臣們都默不作聲,二皇子姬禮上前說道︰“父皇,兒臣願代表朝廷前去賑災。”
一听到二皇子姬禮要前去賑災,還要代表朝廷,太子那一伙的人就坐不住了,心想︰他這是要跟我們搶地盤啊,我們只是再等等看看有沒有其他人跟我們不是一邊的,哼哼…你果然就冒出來了;不行,不能讓他去,他要是去了南邊的那三個州就沒有自己人了,將來那些世族用起來也不會那麼順手了。
現任的尚書右僕射周文元不愧是混跡官場的老手,馬上就反應過來了,向前躬身行禮說到︰“陛下,此次的災情往常也不是沒有過,派一名資歷好的官員去就行了,且二皇子沒有處理過這類的事情,恐怕一時也不會馬上解決完,況且流民又容易作亂,而二殿下身為皇子,這樣貴重的身份不可輕易前去。”
這時候,太子姬岳也馬上起來阻撓了,向著坐在前邊的皇上說道︰“父皇,僕射大人說的有理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二弟畢竟沒有親身處理過災情,往常只是在議事閣中說一些意見,卻不知道其中的危險。兒臣舉薦太子詹士楊斌前去賑災,此人出身江州,家里也是當地的大族。雖然他的資歷並不高,但是在下邊歷練多年,有處理地方事務的能力,而且他少有才華,在當地也有不小的名氣。”
這時中書侍郎兼太子中允的周挺站了出來說道︰“陛下,太子之言甚是,雖然楊斌目前只是官居太子府詹士,但其能力出眾,具有很高的政務處理能力。再加上他在南方具有一定的名望,其出身的世家也在南方具有一定的地位,朝廷派他前去,利用好他家族的勢力,這災情會很快的得到解決。”
周挺之所以這次舉薦自己的同僚,是因為,一來他不願讓二皇子前去拉攏了南方三州士人的心,來威脅太子的地位;二來,自己的這位同僚是飽讀詩書、才華橫溢,多年來一直呆在東宮之中沒有給國家出點力,再加上太子所說這個楊斌在南方當地也有名望與根基,賑起災來就好辦多了。再者,還可以幫助太子拉攏人心,選拔一些自己的人。
那位中書令吳溫也不傻,他也不想得罪太子他們一伙,不然自己這個好不容易等到的中書令的寶座就得拱手讓人,再說這個太子詹士楊斌他還是听說過的,沒有什麼大問題,應該能解決得了南方的澇災,因此也跟著摻和了一句︰“臣同意太子殿下的意見。”
皇上也不想在這處理這些無聊的事了,只想回到溫柔鄉里,繼續玩還沒完的游戲,在听完大臣們的意見之後,就同意了太子的所奏,下令中書省趕快下詔讓太子詹士楊斌前去賑災。
既然皇上都發話了,二皇子姬禮也就沒話說了。
在出議事閣的時候,太子姬岳“好心好意”的前去安慰他,說這次災情實在太大了,流民又太多,雖然按照往常的程序辦就行,但是一個不小心就要起亂子,尤其是身為皇子,這人身安全就更得注意了;我也知道你的想法,在京城待著不是也能為百姓們謀福利嘛,而且可不僅僅是南方三州的百姓,所以,二弟你就在京城里好好地待著,也不會讓父皇、母後擔憂。
二皇子姬禮听完大哥的教誨之後是滿臉的感激,再三的說自己的想法確實欠妥,今後再有這樣的情況一定會思之再三。
太子姬岳听了之後是連連的拍了自己兄弟的肩膀,並在臉上表現出了弟弟知錯後的滿臉過幸福的表情之後,抬頭看了看萬里無雲的天空,揮了揮衣袖,轉身揚長而去。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