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家人口少,過年的時候,就不如別家子孫繁茂的熱鬧。
一張四四方方的八仙桌,一人坐一邊,誰了擠不到誰,誰也挨不著誰。
如今只是中午,吃食上會稍顯清淡一些。
“我和夫人你,對飲一盅?”年遐齡示意下人,將酒壺拿來,“我給夫人斟上。”
甦氏端起酒杯,“只這一杯,我可不像老爺你,有那樣的好酒量。”
“夫人該是海量才是,不然怎做得了這內院的宰相。”年遐齡給甦氏斟了小半杯酒。
水笙撇頭低笑,他爹夸起人來,還真是直白。
年黛瑤環顧四周,問了一句,道︰“鄭姨娘怎麼不在?”
平日里,鄭姨娘不站在這里伺候也就算了,今天還不在,年黛瑤當真覺得奇怪。
甦氏與年遐齡一踫杯,解釋道︰“佳瑤都嫁人了,這大中午的,就讓她在自己屋里,和她屋里那一干下人過,等晚上再過來伺候。”
這是甦氏格外開恩,賞鄭姨娘的,好讓鄭姨娘在自己屋里做主子。
“鄭姨娘慣會說道,她在這兒還能熱鬧一點。”年黛瑤訕訕地道。
年遐齡飲下杯中酒,常常舒了口氣,道︰“等明年,等明年咱們就能,一家子熱熱鬧鬧的過年咯……”
“是京里頭有人要來嗎?”年黛瑤歡喜地問道︰“是誰要來啊,可是我那幾個外甥?”
年希堯去雲南赴任,只帶了夫人一道過去,將兩個兒子留在京中,繼續進學。
“不是,你猜?”年遐齡饒有興致地道。
年黛瑤想了一想,半點兒猜不到,眼珠子一轉,看向水笙,道︰“水笙你也猜猜。”
水笙搖搖頭,沉默不語。
“你是不是猜到了?”年黛瑤伸手來,抓起水笙的手搖了搖,道︰“快說嘛……”
甦氏就著酒杯,慢慢抿著杯中物,見水笙笑了一臉,一副我知道就是不說的模樣,怎麼看,怎麼讓人想伸手捏捏那張臉。
“行了,行了,你爹不過是隨口一說,你還當真了。”甦氏放下酒杯,拿起筷箸,道︰“先吃菜,再不吃可就要涼了。”
“夫人說的是。”年遐齡打起哈哈,指著自己道︰“就連我,都要听你們娘的,你們還不快打住。”
水笙快速湊到年黛瑤耳邊,道︰“等會兒我告訴你。”
年黛瑤捏了捏水笙的手,點了點頭,而後快速坐定,在下人的服侍下用飯。
這頓飯,是家里的廚子做的,只能算是不好不壞,放在除夕這一天,看著還有些簡陋。
青菜、豆腐、蘿卜,看著寡湯寡水,一點兒食欲也沒有。
但只有吃到嘴里才知道,這些都是用高湯煨過的,早已沒了菜味兒。
用過飯,甦氏和年遐齡都要小睡一會兒,好養足了精神,晚上能守歲。
“如今日頭好,咱們一家人,一道出去走走。”年遐齡微醺道。
甦氏抬手搭著年遐齡胳膊,看著兩個女兒,嫌棄道︰“你們的爹醉了,咱們就在屋里待著,誰也別到外頭去。”
年遐齡借酒賣瘋,“你們娘生氣了,還不快過來請罪,快快快。”
水笙噗呲一笑,收起打趣的眼神。
年黛瑤亦是輕松,行禮道︰“我陪妹妹休息,就不打擾爹娘了。”
年遐齡病危醉,只是借著酒勁,放肆一回。
“嘶……”
在暗地里,甦氏掐了年遐齡一下。
年遐齡立刻目光清明,沒有半點兒醉意,“好好休息,省得晚上熬不住,一早想睡。”
姐妹兩人相視一笑,沒曾把年遐齡的失態放在心中。
甦氏這屋打通了耳房,水笙和年黛瑤便歇在西耳房內。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脫了外衣,去掉首飾,散了頭發,姐妹兩人往暖暖的被窩里一鑽,這就打算睡上一覺。
年黛瑤睜開眼,推了推假寐的水笙,道︰“你還沒跟我解釋呢,怎麼爹說,明年過年就熱鬧了呢?”
水笙裝作一副困的不行的模樣,翻了個身,裹緊身上的被子,胡亂道︰“咱們回京去,不就熱鬧了嗎?”
“回京?”年黛瑤看了眼垂順的床帳,移了移被子,緊挨著水笙躺好,用氣音說︰“你說的是真的?”
水笙睜開眼,干脆地道︰“假的!”
年黛瑤被嚇了一跳,捂著胸口,一陣亂拍,“有你這樣嚇人嗎?”
“有的啊……”水笙再次翻身,和年黛瑤來了個臉對臉,“不就是我嘛。”
“好啊你。”年黛瑤氣不過,掀了被子,就往水笙的被子里鑽,“真以為我好糊弄呢,快說,快說。”
“哈哈哈……”水笙不躲不閃,但也沒有束手就擒,看準時機,還能給年黛瑤那麼一下子。
年黛瑤本就怕癢,被水笙撓了兩下,就開始止不住地笑。
床外伺候的下人,見那紅色的床帳一顫一顫,里頭淨是笑聲,也跟著笑起來。
年黛瑤大口大口喘氣,仰躺在床上,竟不知該如何開口。
“咱們真要回京了?”年黛瑤問了這麼一句。
“是啊……”水笙用同樣用,只有她們姐妹二人能听到的聲音所。
一下子就安靜了。
先是年黛瑤,拉起被子悶頭蓋好,還特意轉身,背對著水笙。
水笙以為年黛瑤這是要睡了,悄悄起身將被子鋪好。
“其實……回京也挺好的。”年黛瑤突然來了一句。
至于哪里好,年黛瑤也說不上來。
水笙抓著被子,看著裹成個蠶蛹的二姐,一時也不知從何說起。
就在去年,湖廣總督郭 乞休,因公務未清,聖上並未應允,拖拖拉拉,直到十月,郭 才得以辭去職務,回京養老。
而後,就由年遐齡,暫代總督印務。
這些,都是水笙從,教導她的一個先生那兒了解到的。
那位先生,極愛和水笙講解政事。
就這樣,水笙用自己的耳朵,再經由別人的嘴,知曉了許多外界的事。
比如,湖廣督撫二人,在此地官聲極好,實施了許多對百姓真正有益的政令。
但官場傾扎,總是避免不了的,更何況郭、年二人這般有才干,倒將一干同僚,襯托的一無是處。
因接連被參奏,郭、年二人漸漸無心官場。
雖鬧得個兩敗俱傷,但未嘗沒有康熙主持偏頗的原因。
康熙業已年老,他雖知道朝廷積弊已久,可卻無心挑開,做出改變,只想用這些個老臣,順利走完他的帝王生涯。
郭 和年希堯提出的那些政策,康熙自然之道是好的,但康熙只準他們在湖廣一地施行,並沒有想要推廣全國的意圖。
原因有二。
一是,康熙沒了少年時的膽氣,怕這新的政令,會有朝臣反對,最後牽扯到黨爭之上。
二是,郭 雖是這滿人江山的臣子,但卻也是一個漢人,而年遐齡雖是旗人,但還是漢家血脈,康熙對這二人,有著天然的不信任。
帝王心思雖難以揣測,但郭、年二人為官日久,多思考幾番,總能想到這幾點。
水笙都能想到的,年遐齡自然看得更加透徹。
如今,到底不是漢人的江山。
作者有話要說︰ 如今還是四十二年臘月,日子過暈頭的我。
ps︰感謝小天使投的雷,不用破費的,有人能看我寫的,我就很開心了。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