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做後主

第二百四十二章 大國(大結局)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一瓶後悔藥 本章︰第二百四十二章 大國(大結局)

    帶來洞主說的自然是烏戈國國王兀突骨,相傳此人身高八尺,能手撕野獸,生吃活蛇,武藝高強。

    听到帶來洞主如此一說,再見其那微微泛苦的神色,孟獲也自然而然想到此人,只不過平時與其打交道並不多,比不過一想到這也是唯一本辦法,旋即便只得遣帶來洞主前往求援。

    帶來洞主本就不善外交,連連挫敗,自身底氣也落了不少,要想勸動兀突骨發兵,唯有拿出巨大的利益,而這利益便是半個益州郡,當然這是要戰後去應允的,還未戰便已自認為必勝,要說這兀突骨不但沒把蜀軍放在眼里,更是對自己極為自信。

    而他的自信皆是來自他那號稱無敵的五千親兵,何為無敵,刀槍不入在古時便可稱為無敵,兀突骨的人馬之所以刀槍不入,完全依仗身上的甲冑,那是由烏戈國特有的藤木編制而成。

    藤木韌性高,編制成衣,兩層相疊,六階玄者全力一刀都無法徹底毀掉,更何況大軍的實力普遍最高不過五階,大規模的兵士廝殺,身穿藤木所制藤甲的兵士自然而然就宛若刀槍不入的神兵一般。

    面對這等悍兵,若是不小心,蜀軍必然吃大虧,不過好在劉禪提前便知曉這一點,在沒有其他好辦法的前提下,依照歷史的腳步,遣王平為餌,引五千軍,大作聲勢,疑似蜀軍主力,且戰且敗,將兀突骨及其五千藤甲兵引至蛇谷,隧用火攻。

    藤甲本就怕火,一但遭遇火攻,滅都滅不了,一場大火之下,五千藤甲兵徹底灰飛煙滅。得知藤甲兵滅亡,南中自此再無蜀軍之敵,無奈之下孟獲終降蜀,時值建興二年冬(公元224年)。

    孟獲雖降,但卻並非真正安穩,小騷擾還是不斷,為了繼續安穩南中,劉禪政策有二,一則令王平招納南中男丁入伍,南中民風彪悍,若為軍,戰力自然強勁,且蜀境人口有限,劉禪自然不能放過這批戰斗力極強的兵源。其二將阿會喃釋放,並告知董荼那之死的前因後果。

    一但阿會喃得知此事,董荼那之死便如一根刺夾在他與孟獲之間,兩人根本不可能再如先前那般,南中不一定要徹底太平,只需要讓他們無力騷擾蜀境便可。

    這年冬,自南中凱旋的蜀軍終在年關之前回到成都,解決完南中事宜,回到成都劉禪便要籌劃最重要的一仗,也是改變命運的一仗,那就是北伐,西川雖易守難攻,卻也成了限制蜀軍發展的最大障礙。

    應對北伐,單純的小改是沒有用的,很難影響結局,唯有大變動方有機會改變,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失確實因為街亭之失造成,但街亭之失卻又不能全怪馬謖,雖有馬謖指揮不當之責,卻也有形勢之因,張當時領有五萬大軍,單單騎兵便是兩萬,而馬謖只有兵馬兩萬,敵強我弱,敗了也不為怪。

    在成都期間,劉禪每每早會結束都會與諸葛亮模擬商討北伐之事,諸葛亮對于北伐之事亦是熱衷,一來二去單單北伐一事,兩人便持續商討了兩年。

    期間曹丕以東吳陽奉陰違,言而無信為由,兩次發兵伐吳,皆敗,曹丕更是怒火攻心,于226年病逝。

    曹丕新亡,曹睿繼位,史稱魏明帝,同年劉禪于成都得聚賢堂攏攬奇人異士,成功改進造紙術及活字印刷術,以紙筆為武器,對曹魏展開了一場文化沖擊。

    大批書籍自成都而成,有了書,蜀國便掌握了天下士族之勢,有了書,天下文臣必然歸心。

    次年春,即建興五年(公元227年)劉禪鑄天子劍,與成都郊外搭台,陳列曹魏七大罪,昭告天下,起兵討賊。

    書信至東吳,望其發兵共同討賊,東吳允,隨令諸葛瑾領兵五萬,攻合肥。

    蜀境之中,劉禪更是大肆集結蜀境兵馬,江州、梓潼、成都兵馬共計六萬,南中及王平所部一萬五千,漢中兵馬一萬,攻擊兵馬八萬五千人,由劉禪親領,以趙雲疑兵之計,巧出祁山。

    建興六年春,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計,魏延建議由其率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進軍至長安。孔明相阻,劉禪卻有心一試,相持許久,終勸服孔明,隨令魏延領一萬人直奔長安。

    鎮守長安的魏國安西將軍夏侯�佣弈保 床皇俏貉佣允鄭 懷靄肴氈惚埽 壞貿舜  罰  婊胤啦壞茫 を駁枚 br />
    長安既定,隴右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無力抵抗,天水、南安太守甚至棄守城向東逃竄,魏國天水守將姜維、梁緒、尹賞、上官等投降諸葛亮,雍州刺史郭淮則退往上固守待援。頃刻間隴右五郡(隴西、南安、天水、廣魏和安定有三郡投降了諸葛亮,僅有廣魏郡和隴西郡拒不投降,卻也不敵蜀軍連攻,三日城破,隴西盡歸蜀境,魏庭聞之大震。

    得長安,劉禪有意趁勝追擊,起八萬軍下潼關,直逼洛陽,並令使臣聯絡孟達,令其自上庸起兵,經完成而攻洛陽,並再三強調火速行事。

    第三日,孟達起兵,卻于宛城遭遇司馬懿,兩軍交戰,孟達兵敗,西逃,司馬懿遂取上庸,孟達倉惶逃至漢中。

    西部,劉禪兵臨長安城,曹睿旋即親征以激士氣,兩方交戰,魏軍氣勢頹弱,敗勢漸顯。此時巧如司馬懿至,從後截殺劉禪大軍退路,無奈之下,劉禪不得不退兵,否則一旦魏軍形成合圍之勢,屆時必定兵敗,一切之功毀于一旦。

    幸虧司馬懿兵馬不多,突圍而出,劉禪有些黯然,雖下令返回長安,令馬超、趙雲鎮守潼關,實行休兵、養民、屯田三策。

    一時間蜀魏形成東西對峙,一拖便是十二年,十二年的安穩,得益于民生政策的鼓勵,蜀國人口增至二百六十萬,開墾良田無數,更是在長安增建大倉十座,以作東征之舉。

    相比蜀國,魏庭因為長時間的安危,曹氏集團與司馬氏矛盾日益激烈,恰隨魏明帝曹睿駕崩,曹真之子曹爽繼任大將軍一職,打壓司馬氏,無奈之下司馬氏趁曹真出城祭天之時,發動高平陵之變,自此司馬氏掌權。

    為逃脫司馬氏暗害,大量魏臣西逃至蜀,得知魏境情況,劉禪自知機會已來,再度召集大軍準備東征,集結大軍足足二十五萬,其中更是有西涼汗血馬裝備的五萬鐵騎,一時間震撼無比。

    魏軍因內部不穩,士氣低落,僅一日便連丟數關,蜀國連綿大軍終至洛陽。

    司馬懿自知雙方差距太大,必敗無疑,隨即西逃,意欲集結兗州、徐州、青州兵馬再與劉禪決戰,半日,洛陽破。

    十日後,劉禪遷都洛陽,改年號為乾元,稱大德仁武乾元皇帝,以姜維為中路軍元帥,馬超為東路軍,魏延為南路軍,仙,強攻虎牢關。

    十日,虎牢關破,自此中原門戶大開,劉禪一年時間增添騎兵至十萬,三路大軍經虎牢襲中原,半月間馬超冬至下邳,魏延南至新野、汝南,姜維則取許昌、陳留、濮陽。司馬懿北逃,依黃河之險,抵擋蜀軍,並聯系東吳欲南北夾擊蜀軍。

    消息經天網所得,劉禪選擇主動出擊,遂令魏延南下奪取襄陽,李嚴之子李豐起永安江州兵馬十萬進取江陵,並令天網秘密約見東吳大臣,許以重金!

    時值孫權老而昏,東吳士族勢大,一戰之間東吳兵敗如山倒,荊州再度歸蜀。

    于廬江,蜀軍大肆建造船只,乾元三年(公元243年)渡江東進,與東吳水師決戰長江之上,此戰雙方損失慘重,東吳有生力量耗盡,蜀軍拼力攻下建業,城破之時,孫權自盡。

    江東余部大部分歸降,少部拼死抵抗者,隨後被王平一一掃平。

    江東安定,劉禪遣王平南下,取交州,交州太守乞降。

    又三年,劉禪令姜維高鑄黃河堤壩,隨後截流,以龐大的民工完成該項舉措,是黃河之水北灌司馬氏,沖垮其陣型,隨後大軍渡河北進,一舉拿下鄴城。

    姜維領十萬軍北進,耗時四年,平定遼東,天下自此歸一,漢室重興。

    隨後十五年間,大漢頻頻向鄰國用兵,周圍各國俯首稱臣,版圖得以擴張,一時間與西方羅馬形成東西對峙,隨後大漢開始大力發展民生,再度休兵。

    乾元三十年年(公元270年),大漢國力得以明顯恢復,劉禪決定對羅馬用兵,遂領三十萬大軍西征羅馬失利,于次年(公元271年)病逝,享年六十四歲。

    其子劉明繼位,史稱漢昭帝,延續先皇民策,大力發展國力,挑撥羅馬內部以及與其他各國的關系,終在公元289年覆滅羅馬,一統大陸!(完)

    喜歡我不做後主請大家收藏︰(我不做後主熱門吧更新速度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我不做後主》,方便以後閱讀我不做後主第二百四十二章 大國(大結局)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我不做後主第二百四十二章 大國(大結局)並對我不做後主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