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中午正是天氣火熱的時候,強烈的陽光照射下來,校場地面上大片修剪得很整齊的青草都變得軟綿綿的,多少顯得有些有氣無力的樣子,這樣的天氣里,除了那些似乎永遠都不知疲倦為何物的少年們還能依舊在日光下興致盎然地打斗嬉戲,其它人都會走到蔭涼處,或者盡快離開這幾乎就是毫無遮擋的校場,躲避這毒辣辣的日光,即便是那些教頭們也不例外。
史宅之介紹來的這些教頭們,高道乾很是滿意,這些人不僅各個武藝精熟,通曉戰陣之法,還都很敬業,不管是因為史宅之的面子,還是看在他給的錢很實在的份上,總之高道乾是很滿意的。特別是教授弓箭的教頭里那個叫李崇的教頭,不僅教授弓箭極有耐心,一手箭法更是出神入化,就是精于弓箭的高道乾也贊佩不已,據說這個李崇在殿前司有一個綽號,喚作賽李廣。
李廣是漢代武帝時的名將,有神射之稱。
通過這些教頭們的到來,高道乾在前世的一個概念被徹底顛覆,那就是以前讀《水滸》,說林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那時以為這林沖是負責訓練八十萬禁軍的,武藝自然是幾十萬里挑一的,可通過這些教頭們的到來,高道乾發現他錯了,而且錯得很離譜。現在南宋的禁軍雖然不知道是否有八十萬,可幾十萬總該是有的,在這臨時行在臨安,也就是事實上的京城就有禁軍十數萬,至于這教頭嗎,僅在這臨安,就沒有一千也要有數百個。當然,這些教頭們之所以能成為教頭,武藝上總是要在軍中是上上之選,只不過要能做到冠絕天下卻是不可能的。
弓弩教頭李崇,和往日一樣,依然是最後一個離開校場的教頭,走到校場口時看到孟珙,急忙小跑著過來見禮。
李崇三十四五歲年紀,中等身材,瘦削的身材很結實,屬于骨干很強的那一類人,和李崇比試過弓箭的高道乾清楚,不要看這李崇體態不是很雄壯,可雙臂極有力氣,竟然能開三石強弓勁弩。听著孟珙和李崇說話,高道乾感覺是這李崇和孟珙早就相識,好像孟珙還幫過李崇一些事情,而且也很欣賞李崇的箭術。李崇平時不苟言笑,屬于很冷淡的那種人,可在和孟珙的言談中,李崇對孟珙的感激之情讓高道乾這個外人都能感受得到。
說話間,孟珙和李崇談起高道乾準備著免費招收各地軍中遺孤來這武學,這讓李崇很驚訝,不過也只是一瞬間的事情,只是看著高道乾的眼神又有些復雜。孟珙好似無意間和李崇說起,高道乾辦這武學,是為給朝廷培養人才,畢業後的學生都要由朝廷分配給各地駐軍的,實在是做了一件為國為民的大好事,這樣的士紳堪稱天下楷模,他馬上就要把高道乾的義舉奏報當今官家雲雲。
看著無意間說起,可孟珙的話卻讓高道乾心中大為震撼,甚至感覺脊背一陣陣發涼。
武學可不是普通學堂,看是一字之差,實則天差地別,如果是開設普通學堂,你就是招收十萬人,只要你有錢,就覺不會有人管你,甚至這辦學的人還會獲取天大的好名聲。可你若是開辦武學,不要說十萬人,就是一千人,只要被有心人說起,你也會擔著一個居心叵測的嫌疑,找個理由就可以把你一刀 嚓了。孟珙和李崇隨意說起,自己不僅要免費招收軍中遺孤,還要把這畢業後的武學學生都由朝廷分到各地駐軍報效朝廷,這些事情他可沒和孟珙說過,甚至他以往都沒想過這些,孟珙這是在提醒自己,這事情是要事先備案的,不僅是在臨安府,而是要在朝廷備案的。孟珙說要奏報當今官家,只要官家點頭,那他的武學堂就相當于朝廷批準辦理的,也就再不會有人找自己的麻煩了。
高道乾還注意到,孟珙稱他是士紳,而沒有把他歸類于商人。
士紳這個身份,高道乾很滿意。士紳這個詞按照高道乾的理解,應該是士族和鄉紳的結合體,這個階層在哪個朝代也都屬于精英階層,這倒正合了高道乾的心思,他不想做官,可也還需要有一個體面有地位的身份,這樣他也才好安安穩穩享受他的好生活。
孟珙和李崇說了一會話,又叮囑李崇要盡心教授少年們箭術。
提到箭術,李崇先是向孟珙保證一定傾囊而授,接著又對高道乾的箭術極力推崇,還說和他自己相比,也不遑多讓,這讓孟珙和王堅很是吃驚。
李崇知道孟珙和高道乾有事情要說,說了一會話,就告辭走了。
“道乾兄文彩飛揚,又精于武事,對于兵法頗有見地,實乃少見少年英才,流連于市井實在可惜。當今朝廷戰患頻頻,西夏和金國時刻覬覦我大宋,此時正是好男兒建功立業,報效朝廷的大好時機,不若隨我到忠順軍做事,憑道乾兄的才干,定然能成就一番大事,博取功名只在倏忽之間。”
孟珙的話,高道乾听得很明白,就是想要勸自己和他去忠順軍。這孟珙在高道乾記憶中不僅是一個文韜武略俱優的干才,甚至日後就是大宋江山的擎天一柱,最難能可貴的,就是這孟珙極善發現人才,就比如這王堅、高達,就是日後南宋的宰相賈似道都是孟珙推薦的,跟著這樣的人,高道乾倒是很有可能做出一些事來,博取功名不是什麼難事,只是他不想去過那艱苦的軍中日子。況且,整日跟刀槍為伴,高道乾心里可不踏實,俗話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萬一有什麼三長兩短。。。。。。
想著這些,高道乾忽然心里一動,總感覺有個什麼人的名字和這個孟珙還有他很有關系,可又一時想不起來,而且現在他也沒時間去想,孟珙的問題他是要回答的。
高道乾苦笑著嘆口氣︰“將軍謬贊了,高某卻是讀過兵法,甚至對許多古往今來戰事也都專研一二,只不過熟讀兵法並不是就一定是一個好將軍,就比如那趙括,高某自知,某也就紙上談兵的人物,當不得大任的。”
“高先生過謙了。”王堅有些意外,“我家指揮使最會相人,看中高先生定然就不會差的。某觀之,先生一部《三國演義》就倒盡諸般兵法,三十六計更是思謀機變出神入化,堪稱當世兵法大家,怎可說當不得大任的話。”
這個時候,先生的稱謂可和後世叫的爛了不同,此時先生的稱呼,那是表示對對方極為尊重的,而被稱呼的,也是極有學問的人,王堅如此,倒讓高道乾對這王堅又增加許多好感。只不過,對于兵法大家這個贊譽,高道乾有些心驚肉跳。
高道乾忙擺手苦笑︰“王將軍此言差矣,兵法之道,最主要的還是錢糧、武備和士卒精健訓練有素,勝敗之道也是兵強則勝、兵弱則敗,這總是大道理,是陽謀。以弱勝強,以寡勝眾,要諸多事情齊聚,那是少之又少的事情。至于計謀,那是要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才可堪一用,這是陰謀,是小道。那三十六計,乃是高某吸引人眼球的噱頭,當不得真。”
陽謀和陰謀這一說,孟珙還是頭一次听說,仔細思謀一會,點頭贊嘆︰“道乾兄果然大才,這陽謀和陰謀之說,確是至理名言,戰陣之上,最關鍵的還是要錢糧充足、武備精良、士卒精健悍勇,這才是取勝之根本所在。只是兵法也總是要有的,計謀也並非只是小道,已有算算無算,多半勝矣。。。。。。”
孟珙還要說下去,不想校場里突然響起打斗聲和陣陣喝彩,孟珙只好停住口,幾人轉頭望過去,不由大吃一驚。(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