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7、蔡邕請罪,劉辯識人
半個時辰後。
于夫羅來到城內。
由于劉辯深知歷史脈絡,故而與之相談甚歡。
更何況——
招賢令出,沒道理將于夫羅及三千麾下拒之門外。
而後,劉辯命于夫羅前往弘農郡駐守。
一切用度,皆由弘農太守提供。
……
隨著徐榮、王匡、于夫羅先後加入,無疑壯大了劉辯的勢力。
不過,于劉辯而言,招賢令出,這只是剛剛開始。
這不,劉辯與唐姬度過一個沒羞沒躁的夜晚。
次日,想著將伏壽納入府門,楊彪卻再次登門。
書房。
楊彪拱手作揖,“老臣楊彪,拜見大王!”
“免禮!司徒至此何事啊?”劉辯道。
楊彪道︰“回大王,老臣今日帶來一個人,希望能夠得到大王賞識。”
“哦?”劉辯的眉頭不由得微皺,“楊司徒舉薦之人,想來不凡,帶進來吧!”
楊彪拱手作揖,轉身示意門外的徐晃。
不多時,徐晃帶著一位樣貌奇丑,須發皆白、一身儒衫之人,走了進來。
楊彪道︰“大王,此人姓蔡名邕,字伯喈,為左中郎將。陳留郡圉縣人,書法上的造詣堪稱一絕!”
然,楊彪話音未落,劉辯已然略顯吃驚的看向此人。
劉辯吃驚,是因為他的女兒蔡琰蔡文姬。
對他蔡邕本人,劉辯卻著實不喜歡。
雖然——
蔡邕精通音律,才華橫溢,師事著名學者胡廣。
除通經史、善辭賦之外,又精于書法,擅篆、隸書。
尤以隸書造詣最深,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
所創“飛白“書體,對後世影響甚大。
但是——
蔡邕早年拒朝廷征召之命,後被征闢為司徒掾屬,任河平長、郎中、議郎等職。
曾參與續寫《東觀漢記》及刻印熹平石經。
後因罪被流放朔方,幾經周折,避難江南十二年。
董卓掌權時,強召蔡邕為祭酒。
三日之內,歷任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尚書、侍中、左中郎將等職,封高陽鄉侯,世稱“蔡中郎“。
董卓被誅殺後,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嘆而被下獄,不久便死于獄中,年六十。
換句話說,蔡邕本是拒絕董卓的,但防不住董卓禮遇有加,故而為董卓的死感到傷痛。
因此,被王允下獄,太尉馬日 (m d )與士大夫們求情,並沒有成功。
……
既然蔡邕出現在洛陽城,顯然沒有與董卓去往長安。
當然,也有另一種可能——
被劉辯誤打誤撞,連同百姓一並救出。
如此一來,蔡邕不會成為董卓的人。
劉辯一念及此,反倒覺得他蔡邕順眼許多。
“下官蔡邕,拜見大王!”須發皆白、長相奇丑的蔡邕,躬身作揖。
“左中郎將?官位很大啊!”劉辯嘲諷道。
顯然,蔡邕的官是董卓封的。
你蔡邕不去侍奉董卓,來老子這里做什麼?
“下官有罪,還請大王恕罪!”蔡邕說著,連忙跪地,嚇的不敢起身。
“明知有罪,還試圖祈求恕罪,那你倒是說說,所為何事?”劉辯道。
幾在同時,楊彪拱手試圖求情,反被劉辯揮手打斷。
劉辯知道,楊彪想說什麼。
無非是將實情道出,證明蔡邕的清白。
“回大王!”
蔡邕顫抖著身子,道——
“董賊听聞在下有些薄名,特請在下出仕。在下深知董賊專擅朝政,故而稱病推辭。
董賊聞訊大怒,聲稱有滅在下三族的權力,就算冷傲,也是不過轉足之間的事而已。
隨後,又急令州郡征召寒舍,在下面對族人的安危,不得已只好應命。
雖被任命為代理祭酒,又被舉為高第,歷任侍御史……
甚至升任巴郡太守,在下實屬迫不得已,還請大王明鑒!”
蔡邕話畢,一連三叩首。
“大王,蔡中郎句句屬實,楊彪可以作證。”楊彪躬身作揖。
劉辯知道他說的是真心話。
畢竟,除去董卓的西涼本部,朝中幾乎沒有人支持他。
卻無不迫于無奈,這才與之‘合作’。
但,心底仍舊有漢室存在。
毋庸置疑。
劉辯道︰“實不相瞞,本王對伯喈先生早有耳聞,深知先生迫于無奈,故,不做追究。”
劉辯雖然知道歷史事件,卻不能將心底的不爽表現出來。
更何況,蔡邕此時身在洛陽城,自然不會發生歷史上的事件。
故而,眼下正是用人之際,只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剎那間,楊彪和蔡邕齊齊抬頭看向劉辯,且,滿面吃驚。
方才,劉辯的話音,分明是衣服興師問罪的口吻。
這會兒的話音,顯然是寬恕蔡邕了。
“大王仁德,蔡邕銘感五內,請受在下三拜!”蔡邕話音落下,再度三叩首。
“大王仁德齊天,天佑漢室!”楊彪說著,也屈膝下跪,一連三叩首。
然,劉辯對于兩人的話,完全沒有听進去。
殊不知,當蔡邕抬頭的瞬間,劉辯的腦海中,忽然閃現一段塵封的記憶。
不知年月的一段記憶——
須發皆白、穿著寒酸的蔡邕跪在地上,連連苦求。
劉辯懷中則摟著一個端莊秀氣的姑娘,似乎是蔡邕的親近之人。
可礙于記憶模糊,劉辯完全想不起那姑娘的長相。
隨著楊彪話音落下,劉辯這才回過神。
方才,蔡邕步入堂內,一直低著頭。
故而,劉辯一直沒有看清他的長相。
直到蔡邕抬頭,似曾相識的記憶,這才如洪水一般涌來。
顯然,劉辯曾經認識蔡邕,而且穿著寒酸似乞丐。
殊不知——
光和元年(178年),蔡邕彈劾太尉張顥、光祿勛瑋璋、長水校尉趙 、屯騎校尉蓋升等人貪贓枉法。
靈帝看了奏章後,起身如廁,奏章被曹節在後偷看,就向左右的人泄露了全部內容,致使事情泄漏。
蔡邕奏章上認為應該廢黜的人,都非常恨他,企圖打擊報復。
故而,多位士大夫密告蔡邕心放懷怨,誹謗朝廷。
靈帝寵幸的人也都誣陷他,蔡邕害怕無法幸免,于是逃命江海,遠走吳會之地,往來依靠泰山羊氏,在吳地共待了十二年。
蔡邕之所以自吳地返回洛陽,正是因為董卓強行征召。
蔡邕一家抵達洛陽時,剛好遇到微服出宮的皇帝劉辯,調-戲了二八妙齡的蔡琰。
……
劉辯道︰“伯喈先生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成後史,為一代大典。”
這是讓他蔡邕當史官啊!
蔡邕會意,再度一連三拜,感激弘農王的恩德。
楊彪道︰“大王識人善任,老臣府內已然略備薄酒,還請大王屈尊移駕!”
“不不不!”蔡邕連忙打斷︰“今日之事,多虧了楊司徒幫忙,否則大王定不會寬恕下官,還是讓下官準備薄酒,感激司徒大人吧!”
劉辯本想數落楊彪是老狐狸,竟然連酒都準備好了!
可是,劉辯听到蔡邕的話,反而閉口不言。
“咳、咳咳……”楊彪示意蔡邕,言語間失了禮數。
蔡邕瞬間會意,再度屈膝跪地,“下官失禮,還請大王不要嫌棄,能夠屈尊蒞臨寒舍。”
劉辯不言語,卻對楊彪搖了搖頭,繼而邁步離去。
當即,楊彪催促蔡邕起身,緊隨劉辯而去。
(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