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

第四章 生動的心理學入門知識

類別︰科幻小說 作者︰遇瑾2014 本章︰第四章 生動的心理學入門知識

    在講述我和葉秋薇的第二次會面前,先簡單說說之前出現過的一些理論和概念吧。

    弗洛伊德是誰,就不浪費口舌贅述了。大家只要知道,他是二十世紀對人類社會影響最大的心理學家,就足夠了。其人其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問度娘。

    先說說“自我”和“本我”。

    弗洛伊德把人類的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與超我三個部分。看到這里,有讀者朋友一定會說了,你一下子丟出這麼一堆概念,看得我頭都大了。

    我想說的是,請不必糾結于這些概念本身,而是跟隨我,著眼于這些概念的現實意義。

    心理學是一門如此特殊的科學——它所研究的,不是什麼未知的化學物質,也不是遙遠星球的天候地貌,而是我們自己的內心世界。它一點都不深奧,也不復雜。

    當然,為了盡量易懂,在本文中,部分解釋可能會和嚴格意義上的理論有些出入,但這種出入,絕對不會帶來誤導。

    下面開始解釋。

    本我,是人格中生物本能的部分,比如吃飯睡覺性沖動,你可以簡單地把它理解為一切原始欲望的集合。

    超我與本我恰恰相反,是人類獨有的,與生物本能不共戴天的部分。比方說,買票時主動排隊,公車上給老人讓座,或者,在一場大火中,一個原本可以置身事外的人,選擇犧牲自己,沖入火場挽救毫不相識的人(真有這種人麼?)。這些,都是超我人格的體現。簡單來說,超我就是人們所頌揚的各種規範與品德。

    自我就很容易理解了,指的是人格中與社會相關的部分。拿我來說,我是一個從事犯罪心理學研究的男人,擁有體貼的妻子和調皮的兒子,大家都說我脾氣好,我最大的願望,是兒子能平安健康地長大,獲取美好的未來……這一切,都是自我的部分。

    試想上述三者︰生存的欲望、社會角色與定位,以及促使我們區別于其他動物的規矩與品質,這些,我們能擺脫掉哪一個呢?

    作為人類而言,顯然都不能。即使一個人人格分裂,分裂後的每一層人格,依然由上述三部分構成。即便是流落荒島多年的魯濱遜,也沒能徹底擺脫人格中的任何一部分,尤其是本我的部分。

    所以,當葉秋薇自稱能夠擺脫本我的約束時,我的第一反應是質疑和不屑。

    當然,後來的事,重重地回擊了我的質疑。

    再來說說“性本能”。

    在英語里,這個詞並非寫作sexualinstinct(生殖性本能),而是libido(器官性本能)。可見,這里的性,並非特指生殖意義上的性,而是泛指身體器官的一切快感,比如嬰幼兒〞yun xi〞、咀嚼的快感、將代謝物排出體外的快感、好奇心帶來的快感,等等,當然也包含生殖意義上的性快感。

    舉例說明︰有人喜歡對著鏡子擠黑頭,這就是一種排泄的快感,有人喜歡把煙叼在嘴里,他自己或許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享受〞yun xi〞的快感,此刻,你興致盎然地讀著這段文字時,好奇快感正在支配你的內心。上述各種快感,都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原始快感,從根本上說,都是性本能的體現。

    弗洛伊德認為,這些原始的快感,也就是所謂的“性本能”,是人類一切心理現象的原動力。這個觀點,葉秋薇曾用原話敘述過。

    接下來,我要繞過一大堆唬人的理論,直接闡述一個觀點︰性本能與本我,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關系。用當年初中政治老師的話來說,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至于為什麼,這里暫不解釋。

    綜上所述,葉秋薇說,只要擺脫了性本能,就能擺脫本我,這句話在因果關系上是成立的。

    講到這里,大家的耐心估計已經用得差不多了,對本文也快要失去興趣了。為了維持大家的興趣,作者就從“無意識”這個概念出發,解釋一下葉秋薇催眠我的過程吧。

    什麼是“意識”和“無意識”?

    咱們依然舉例來說︰小時候,父母帶你出門時,總會想辦法教你記住回家的路,你也會努力思考,自己家在什麼地方,過了這個街角,下一處是公園還是商店。你當年的思考過程,就是所謂“意識”。

    後來,你漸漸長大,上了小學,上了初中。放學後,你根本什麼都不用想,雙腿像長了眼似的,不知不覺就帶你回到了家。因為,一路上的一切,你再熟悉不過了,以至于根本不用思考回家的路怎麼走。這時,你步行回家的過程,就是一種“無意識”行為。

    可以這麼說,我們日常的思考活動分為兩部分,“意識”是其中我們能夠感知到的部分,“無意識”,當然就是感知不到的部分了。

    關于二者,弗洛伊德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冰山理論”。我們都知道,假設水和冰都是純淨的,那麼冰塊浮在水中時,露出水面的,大約只佔整體的十分之一。弗洛伊德認為,人格中的“意識”部分,就相當于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藏在水面之下的,就是我們無法感知的“無意識”。

    你看,對人類的心理而言,無意識所佔的比重,比意識多多了。

    為了使大家進一步理解這兩種概念,樓主再舉一些例子︰比如,你和朋友一起斗地主,思考出哪幾張牌,是“意識”,用手把選好的牌打出去,就是“無意識”。中午十二點,一個大學生一邊走出教室,一邊考慮中午吃什麼,這就是“意識”,吃飯的時候,他用牙齒和舌頭一起把食物嚼碎咽進肚子里,這就是“無意識”。

    看到這里,大家可能就有點明白了︰意識行為,通常具有主動性,而無意識行為,通常是經驗或習慣使然。

    確實如此,但關于無意識,這種說法並不完整。在無意識中,除去經驗與習慣外,還有一些,是我們曾經主動意識到,卻因為種種原因而忽略,從而埋進了記憶深處。

    比方說,去年冬天,你的超我人格,讓你在路上扶起了一位跌倒的老太太,你把她扶到路邊坐下,確認她平安無事,就放心離開了。你看了她的臉,並短暫地存入了意識,很快又悄悄淡忘,進入了你的無意識之中。

    今年春天,公司老總給母親過生日,邀你參加。你看著老總的母親,總感覺似曾相識。此刻,無意識中的某些部分,正在你的意識邊緣蠢蠢欲動。直到老人看見你,走過來說,哎呀,你不就是上次扶我的那個好人嘛!

    此刻,在外界的刺激下,無意識中的記憶成功上位,走入了你的意識之中。你認出了老人,不好意思地撓撓頭,用意識的部分思考後說︰哎呀,那都是我應該做的。實際上,你說這句話的同時,你無意識中卻存在一些不同的想法。你的無意識想︰都扶起來老總的母親了,老總怎麼也得表示表示吧?你這麼想了,但你自己卻不知道,因為那是無意識的部分想的。

    人類的性本能,一直隱藏于無意識當中。所以,我們會自然而然地被異性吸引。一個正常的男人絕對不會花時間去思考︰為什麼女人會吸引我呢?因為這是性本能,是毋庸置疑的本能。

    所以,與葉秋薇見面後,性本能潛伏在無意識當中,在我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已經開始對葉秋薇產生幻想了。自我和超我的人格,加上社會化的意識思考,使我有意地回避了本我與本能。我的“意識”以為,我見到她,根本沒想別的,只想采訪她殺人的事。

    但無意識還有個特點︰它雖然不會通過語言表達(這是意識的特權),卻會體現在某些不經意的行為當中。比如,我看著葉秋薇時飽滿的眼神,我無意識地掃視她身體的行為,我無意識地觸摸鼻頭的行為,都暴露了我想要佔有葉秋薇的性本能。

    對她而言,發現這些,真是再容易不過了。

    見面後,她讓我不要緊張,其實正是為了增加我的緊張,從而為激活無意識奠定基礎。一番無關緊要的對話後,她質疑我的誠意,進一步加劇了我的緊張和焦慮。于是,她抓住機會,讓我坦誠了自己無意識中的佔有欲。此時,無意識和意識之間的界限,已經十分模糊。接著,她用直白的言語挑逗我,用俯身呈現出的胸口對我進行視覺刺激,用偽裝的拉鏈聲對我進行听覺刺激。

    在這些刺激的共同作用下,我的性本能,從無意識中滲入了意識。性本能進入意識之後,我的大腦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是我在外界刺激下主動思考的結果。為了配合這種結果,視覺系統就偽造了能夠導致這種結果的信息。

    這種偽造而來的信息,就是我所看到的幻象。

    這就是葉秋薇對我進行催眠的整個過程。

    為了便于讀者朋友們理解這個過程,最後補充兩點

    第一,所有的“意識”,都是社會影響的產物。

    我們會欺騙,會隱瞞,會談論價值觀和科學原理,這些都是“意識”。從這個角度來說,“意識”其實並非真正的自己,而是我們在社會中的投影。就像《武林外傳》里,呂秀才對姬無命說的那樣︰“你是誰?你可以叫姬無命,我也可以叫姬無命,他們都可以叫姬無命。可是,除去這個名字之後,你又是誰?”一連串的質問,最後竟然逼得姬無命自盡而死。這雖然是個笑話,但也涉及了意識、無意識、、催眠等諸多概念。

    是啊,拋開姓名與社會定位後,我們到底是誰呢?

    我們是“無意識”。

    無意識不受主觀控制,因而會展現出我們最真實的一面。我們都知道,夢就是一種最為典型的不可控的心理現象,其原理是︰晚上入睡後,我們意識的部分進入休眠,無意識因而活躍起來。一些過于活躍的無意識,就會悄悄滲入意識,讓我們能夠感知,這就是夢。

    所以要真正地了解一個人,就要了解他的夢,也就是無意識。催眠,正是一種了解夢境、了解無意識、了解一個人到底是誰的有效手段。在催眠狀態下,意識的作用完全淡化,欺騙與隱瞞的能力完全喪失,心理醫生們因而能了解病人的真實內心,從而發現或排除其心理障礙。

    我要補充的第二點,是意識的補償反饋機制。大家先別管什麼是“補償反饋機制”,听我說一個社會實驗。

    這個實驗,很多朋友可能都听說過。大致是︰在街上隨機采訪過往人群,說出一個根本就不存在的旅游景點,問受訪者是否去過。在采訪者不斷的心理下,將近半數的受訪者,最後都承認自己去過那個景點。而且,其中絕大多數的人都認為,自己是很小的時候去的。

    這說明,在下,無意識會根據經驗,產生一些虛假信息,這些信息滲入意識,就會欺騙我們自己。但意識本身,卻認識不到這是一種欺騙,為了讓我們相信一切都是真的,它就會制造出更多的虛假信息。

    說這個實驗,大家可能會有些陌生,那就想想我們自己的親身體驗吧。你有過與某人初次見面,卻覺得似曾相識的感覺麼?你有過,突然間覺得眼前的一切在夢境中出現過的感受麼? /~半♣浮*生︰.*無彈窗?@++

    這些,都是我們的心理活動在欺騙自己,這個過程,就是意識的“補償反饋機制”。

    結合例子來說︰你與某人初見,但你們相當投緣,潛意識里的一些信息就自動結合起來,給意識發出信號,讓你覺得,你們很早之前就見過面。某天,你正走在並不熟悉的某處,無意識中不知是受了什麼刺激,突然向意識發出了“我曾夢過”的經驗信號,于是你意識到,啊,太神奇了!這地方,這情景,眼前的一切,都曾經在我夢中出現過!

    你看,意識的自我欺騙,完全不露痕跡。

    這也正是我會在葉秋薇之下,看見幻象的原因,說白了,葉秋薇通過,讓我欺騙了自己。大部分無察覺催眠,也都是通過這種手段進行的。

    真正的高手,真的能通過引導使人產生幻視或幻听。

    至于無意識究竟是通過何種方式對意識進行欺騙的,這個問題,涉及到腦科學、神經心理學、生理醫學等諸多領域,就不是我的能力能夠解釋的了。

    好了,理論部分先說到這里,下面,開始講我和葉秋薇第二次見面的事。(m.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暗示》,方便以後閱讀暗示第四章 生動的心理學入門知識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暗示第四章 生動的心理學入門知識並對暗示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